李和生|关于太极松功!松柔是杨式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离此则一无所有

福利:关于太极养生堂公众号:Taichitang

回复“内功”可以获得李和生太极内功讲座视频完整版

回复“老六路”可以获得李和生老六路教学视频完整版

李和生|关于太极松功!松柔是杨式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离此则一无所有

关于太极松功,在我所编著的《杨式太极拳内功解秘》(以下简称内功解秘)一书中的第二章,对此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本书出版后,通过信息反馈,一些读者对本章的内容特别重视,觉得很有新意,但感到有些不足。所以,根据读者的意见,结合本人的反思,撰写这篇短文,愿与广大读者和太极拳同行商榷。

李和生|关于太极松功!松柔是杨式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离此则一无所有

本文想从“松开、松散、松沉、松静、松柔、松化”六个方面,对修练太极松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借以提高对太极松功的认识,找到如何才能练好松功的途径。

一、松开

松开主要是针对全身的筋骨方面说的。杨澄甫宗师说:“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又说:“松,要全身筋骨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这说明,“松开”是太极松功的第一步。《太极拳谱?三节》中,关于人身关节、筋骨之间的划分中,恰好符合太极松功中有关“松开”的要求。如文中:“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中身之言,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膊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并说:“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复必生。…… 至於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从中不难看,尽管此文是谈内外相合,上下相随的太极拳整劲功夫,但也说出了太极松功中全身各关节筋骨之间的关联,太极松功的“松开”,就是在意识的诱导下,使浑身筋骨、经络的“三节”关系,依次松开,对拔拉长;运用梢引(也称端引)、中随、根催的方式,逐步达到松筋活络,全身关节如脱臼一般地松开。对此我在《内功解秘》一书第四章“无极桩”一节里,有关节节贯穿的次序中说:

“上肢:手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

下肢:脚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胯关节

躯干:胸椎一节节拉开——腰椎松开——尾椎松开

头部:百会、玉枕、下腭微收,颈椎一节一节松开。”

此外,还附有功诀:

“骨节一松气自通,周天一转暖融融。人言我呆我即呆,缚虎擒龙我为公。”

二、松散

松散在是松开的同时,要求全身各主要关节、筋骨在意识的导引下向横的方向扩散。一般情况下这种扩散是和内气相联系的。汪永泉大师在他所著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中说:在运用内气使全身放松时,可以想象内气通过小腹,经两腿内侧微前下行,经过内踝到达足心涌泉穴,再由外踝向腿外侧上引至两胯,并且以意导气,向四周散去,想象其形成一个直径约一米左右的气圈,胯在气圈之中。散的过程可以比喻为石头投入水中所形成的波纹逐渐散开。如果用“一石激起千层浪”来比喻“松散”的话,人们所捕捉到的扩散曲线,还是在水平面上的扩散,还不足以说明“松散”在太极松功上的真实意义。所以,汪永泉大师从内劲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主要关节在风气运行中,或者在内气扩散中所形成的“三道气圈”,即人们都知道的肩圈、腰圈、胯圈。这“三道气圈”在内气催动下,尤如运动场上的“呼拉圈”,当人们运用内气扩散时,“呼拉圈”就会迅速地从腰部向上运动,就象一个“气圈”把人罩住,无限膨胀,这就是往外松散,形成园球的旋转,产生巨大的离心力,这就是“放”;相反,如果运用内气收敛,“呼拉圈”就会迅速地回拢,形成叠状的收缩,这就是“收”,从而产生世大的向心力,这就是我们要研究“松散”的目的和意义。正如拳诀云:“形体圆球转、周身是曲线、内气后支援、碰上如触电。”

三、松沉

如果说前面谈的“松开”与“松散”是从人体的平面和立体两个角度分析放松的作用的话,而“松沉”则是从放松的质量内涵上来研究对松的要求。当然,下边接着要论及的“松静(净)”、“松柔”、“松化”也都包含在松的质量方面。但就太极拳的特点来说,这里说的“松沉”是相对“松而轻浮”的现象来说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种现象,有的人很稳重,说他脚下有根;有的人行动起来东摇西摆甚至风一吹就倒,说他脚下没根。太根拳所要求的松,不是后者,不是墙头草更不是懈或疲塌,而是如负重之舟,沉而不浮,气积丹田,犹如水银向全身灌注,浑身充满松棚之劲。关于棚劲,我在《内功解秘》一书中说:“棚劲意何解,如水浮舟行,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它千斤力,漂浮也不难。” 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必须注意的,即沉与重之间的不同之处,与此相互关联的还有轻与浮之间的关系。这是极易混淆的两对词汇。一般人认为沉与重是一也,实在是误解。在武术词典里重为有形,其力呆滞,而沉则不同,沉劲活,似松非松,似紧非紧之形,与重不同。进一步说,双重在于填实,填实则气闭力呆,所以双重为病;双沉不为病,因为双沉活泼能变。同样轻与浮也有相似的关联,轻为灵活,不为病。浮则缥缈,虚而不实,所以为病。以此类推,双轻不为病,双浮为病。所以在坚持松沉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防止双重之病,在坚持轻灵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克服双浮之病。在练拳和推手中要处理好“沉、重、轻、浮”之间的矛盾关系。

四、松静(净)

在这个问题上,应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松净;二是松静。

首先,就一般意义上讲,松于沉相对应,这在前一个问题里已经阐述过了。如果再进一步研究,就涉及到松的程度问题。《拳谱》中说,要松得“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就是我们首先要分析得干干净净、一丝不挂。李雅轩在他的《太极拳精论》中说:“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必需的条件。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者两肩松而腰胯背不知如何为松,或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膨胀之意,凡此皆无正宗传授耳。”接着他在谈到“刚柔相济”的练法时,更一针见血地说:“吾辈练拳,以全心全意去想松而尚不能将身势松的干净,如在练时,心中先存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那还能将身势松的干净……。如果这样子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我相信一辈子也将身体松不纯粹了。”

其次,关于对“松静”的理解,可以说是初学者很难弄懂的问题。《拳谱》中最先谈到“松静”二字的,是在王宗岳的《十三势歌》一文里的第五行,其原文是:“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再就是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要解》所记载的,“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从字面上理解“刻刻留心在腰间”应注意什么呢?我认为腹腔要松,要松静,既有放松之意,又有安静之意,才能实现武禹襄所注释的使身体顺畅,提得起精神,没有丝毫的“迟重之虞”。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没有“双重”之隙。在行功走架或推手搏技中不会出现上下、左右、前后所存在的参差牵挂之意和游疑抽扯之形。

五、松柔

杨家从祖师露禅始就认为,练太极拳和推手,应从松柔、沉稳入手,一松百松,一松百随。要把两臂练得松软如绳,犹如吊着重物一样的往下松坠落,有沉甸甸的气贯十指鼓胀之感。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意即说,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能应之而柔顺,想婴儿一样,内无思虑,外无政事,精神不去也。同时,老子又说:“及吾之身,吾有何患?”假若无身,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去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对此练拳得道者是深有体会的,如果你练得身无所有,碰那那转,扑那那空,奈吾何来,这都讲的是松柔,柔若无骨,空空如也!《拳谱。太极下乘武事解》中说:“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内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并说:“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外施,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而化无有矣!”我经常对学生们说:“杨式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种的最显著之处,就是要遵循《拳谱》、《拳经》的要求,去求大松大软,柔弱百折无骨的练功效果。可见,松柔是杨式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离此则一无所有。只有在松开、松散、松沉、松静(净)、松柔五个方面一步一个脚印地修炼,才能练就一身轻灵之功,神化之境。真正实现太极拳“松、散、通、空”的终极目标。此外,就松功所涉及的内容来说,还有一个“松化”的问题,所谓松化,就是化劲。也就是说,无论你采取什么手段化或发,首先都要松开,有意识地在接触点上微微松开,那怕是一个韭菜叶的变位,你才能谈得上松化,才能实现“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你才能做到“舍己从人,取长补短”;才能体现出“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为有!”

有关如何松化,走、引、拿、发的问题,在我所著《内功解秘》一书中都有较详细地论述,在这里就不一一讲述。

李和生|关于太极松功!松柔是杨式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离此则一无所有

加入太极养生堂微信公众平台(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们交流分享!获取海量太极拳教程、视频资料(最新增加40张DVD资料,关注回复“下载”即可),一起学习交流探讨太极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