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100克的農藥,按說明書可以噴五畝田地,爲什麼有些銷售兼農技員說只能噴兩畝?

樂桂515


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如今的農藥,說明書上的使用倍數,僅僅只能作為一種參考,如果你按照上面的計量去噴霧,結果錢花了、力氣也出了,結果病蟲草害的防治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如果農民朋友去農資店購買農藥,本來一瓶標籤標註可以噴五畝地的農藥,為啥農資店老闆囑咐要噴二畝地呢,是不是農資店老闆為了多賣藥?賺咱農民朋友的黑心錢?

其實呢,事情遠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簡單,像一些登記比較久遠的農藥,比如辛硫磷、毒死蜱、阿維菌素、菊酯類農藥、以及像甲基硫菌靈等一些殺菌劑農藥,很多都是十年前登記的,甚至時間更為久遠,那個時候登記的稀釋倍數,在經過多年的使用之後,害蟲對這些農藥已經產生了抗性,在按照登記倍數噴霧的話,效果肯定就大打折扣了。

如果非得按照標籤上的登記倍數來使用,也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進行科學復配,比如防治農作物害蟲,可以根據害蟲抗性大小,選擇用阿維菌素+菊酯類農藥,或者用阿維菌素配一些如氯蟲苯甲酰胺類的新型農藥進行混配,既降低了農藥的使用量,又提高了防治害蟲的效果,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像一些殺菌劑,其實也可以按照登記倍數使用的,前提是用於預防階段,像代森錳鋅、克菌丹、嘧菌酯等殺菌劑,如果按照標準登記使用倍數,不但能對作物病害有預防作用,還能起到呵護農作物健壯生長的作用。

特別是嘧菌酯,拿25%嘧菌酯懸浮劑舉例,標籤登記倍數是2000倍,如果你按照4000倍進行噴霧,不但可以起到預防農作物病害發生,還能對農作物起到非常不錯的刺激生長的作用,效果非常明顯。

所以,一味加大用藥量來提高農藥使用效果,是不科學的,一個新時代的農技人員,或者農資行業從業者,一定要學會農藥的科學混配,只有這樣,才能讓農民朋友花做少的錢、最少的力氣,達到最為理想的防治效果。

不知道大家對我的建議認可不認可,如有不同觀點,請在評論區留言交流指正。同時也歡迎大家關注佰秀農業頭條號,每天為你帶來新鮮的三農資訊和實用的農技知識分享。

佰秀農業


歡迎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在農村打藥是個技術活,藥量小了起不到殺蟲鋤草的效果,藥量大了就有可能傷害到莊稼,是不是很糾結呢,但問題是有些銷售商把說明書的劑量加大,那我來說說原因吧,希望看到您不同的意見。

先說個題外話,屏幕那端的您,一定使用過手機吧,手機說明書上寫著手機充電後能用幾天幾夜是不是,能看電影幾個小時,甚至有賣電動車的廠家竟然說沒電也能跑,我真的就呵呵了。但是賣手機的目的是賣出去,因為賣出去之後他就賺錢了。

等你買回來手機,能用多久呢?打一會遊戲,看一個電影,是不是電量就告警之類的了。而賣農藥的就不同了,賣農藥的跟當地的農民關係比較近,因為每年農民都會從就近的,效果好的農資站買農藥化肥之類的。

如果買了你家的農藥噴灑上,效果不好,那下次估計就不會光顧你家了,所以根據說明書上的要求,能噴五畝地的,那是在試驗田裡得出的數據,試驗田的標準一般的農田,即使二般的農田也達不到標準吧,所以打上農藥後的效果,跟試驗田裡的實驗效果肯定是有出入的。

所以銷售商或者農技員就會跟你說,多兌點農藥,不然效果不太理想。這也是對農民負責任的一種態度,如果他們啥也不交代,你買回來根據說明書使用,大熱天的累的滿頭大汗,最後發現打藥不管用,是不是會很氣憤呢?

所以,打農藥有時候多兌一點還是可以的,畢竟科學實驗室裡得出的數據跟大眾化的環境裡有一定的區別,您說呢?


最三農


農藥登記滯後性

一個農藥從登記到正式拿到登記證,往往需要需要三年,廠家從立項到正式產品出來,中間一般需要3-5年,這對於一些比較常規藥劑來說,可能抗性水平已經上升了。另外由於廠家或登記單位試驗數據是在理想狀態下獲得的,而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區域小氣候情況都不同,所以有時為了使用效果,會增大濃度使用。

農藥超範圍使用

雖然說農藥管理條例規定農藥不能超範圍使用,即只登記在水稻上,就不能在小麥上使用,而在實際操作中,這種超範圍使用時非常普遍的,例如阿維菌素可能是登記在柑橘紅蜘蛛上,有些農資商或廠家推薦來防除水稻二化螟,在防除水稻二化螟上使用,用量往往是較大的,可能濃度要比防除紅蜘蛛高很多。

農資商和廠家保險心理

當前農戶的維權意識越來越高,很多農資商和廠家為了保險起見,往往會推薦較高使用劑量,以此確保殺蟲效果萬無一失。

結束語

有人懷疑農藥廠家造假偷含量,造成用量增加,根據我的瞭解,除了個別小廠家,市面上會故意偷含量的農藥廠家應該很少,第一個監管很嚴,第二個砸了自己牌子也沒飯吃呀。


農業助手


一瓶100g的農藥,按說明書可以噴五畝田地,為什麼有些銷售兼農技員說只能噴兩畝?

這種情況應該很常見吧,包括我在我們黑龍江農墾也是比較常見。舉個例子,陶氏益農的250ml/瓶的五氟磺草銨,按說明書上限施用80ml/畝,基本上一瓶噴施面積應該是3畝地,但是實際上應用都是噴施2-2.5畝左右,不會超過2.5畝,並且還要搭配二氯喹啉酸或者氰氟草酯,為什麼呢?我個人是這麼認為的。

農藥的發展、更新較為緩慢。五氟磺草銨應用了應該快10年了吧。這十年間,雜草的抗性和種類也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對於禾本科的稗草來說,又出現了稻稗、變異稗還有南方說的青稗。雜草的更新總是比除草劑快的。如果是稻傑剛上市水稻田只有水稗草,沒有後期的稻稗、變異稗的話,按照這個說明書的用量是可以的。但是現在稗草的的抗性增強了、種類增多了,這個時候只能是增加用量才能達到理想中的防治效果。這也是為什麼在施用五氟磺草銨的時候還要搭配二氯喹啉酸或者氰氟草酯的原因。


我分析還有個原因是農藥的品質參差不齊,以草甘膦為例。最便宜的一瓶大概2塊多吧,15升的噴壺需要用6瓶;而陶氏益農的開路生,肯定是貴,15升的噴壺大概2瓶就可以;而帶有孟山都標誌的草甘膦,15升的噴壺我沒記錯的話也是用2瓶。那您說基本都是一樣的成分為什麼用量差距這麼大呢?

還有一點就是利潤的作用。銷售農藥的利潤是靠量的,銷售的量以及依靠銷售的量獲得的返點,雙重利潤。那麼,肯定是能讓你多買就讓你多買,能多搭配些類似的藥劑就多搭配些。以我們這賣的拿敵穩來說,基本上是一克在1-1.5元左右,平均在1.2元/克。本來是按畝算,但是我那次買完藥了一算基本就是按克賣,一畝地10克的用量。搭配了磷酸二氫鉀還有一種殺菌劑,當然了搭配的這些是不花錢的,成本都在拿敵穩裡了。相當買一次殺菌劑,實際上是買了3種藥劑。達到了銷售目的,還能多賺幾個廠家的返點。銷售商何樂不為呢?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一瓶100克的農藥,按說明書可以噴五畝地,為什麼有些銷售兼農技人員說只能噴品兩畝地?



農藥的說明書是根據國家藥品質量監督部門的使用量說明制定是一種非常標準化的使用量,按照說明書指定的使用量,能起到防治農作物的病蟲害,不會造成很大的農藥殘留或者藥害。

農藥使用量的說明基本是在試驗田裡進行的,農藥的使用量是按照實驗田的標準進行測試,他們針對的是試驗田的某種人工設置的病蟲害的發生而進行防治的使用量。這種使用量的標準,既能達到國家要求農藥的殘留標準,又能達到治療農作物病蟲害的標準,所以農藥的說明書的農藥使用量是非常合理的、科學的而且是標準化的使用量。



對於一百克的農藥,按說明書能噴灑五畝地,而銷售人員或者是農技人員對農民的農藥是流量一般是要求加大量使用,一般要求農民噴只賠二畝地,這是為什麼呢?下面簡單的分析一下:

一、說明書的使用量是一種標準性的使用量,只是對發生病蟲害的病植株進行防治,而農民對發生病蟲害的農作物,一般是大田裡所有的發生病害的農作物進行噴灑,不是單獨針對發生病害的某一棵農作物,即使沒有病蟲害的農作物也要進行了防治,包括沒有農作物的空地也進行了農藥的拼灑,這就造成了農藥的浪費。

二、近些年來,一些農作物病蟲害對農民多年拼殺農藥具有了抗藥性,按照說明書的標準用量是很難治癒具有抗藥性的病蟲害,所以銷售人員或者農技人員對農民使用農藥量的時候,叮囑農民加大使用農藥量,以達到防治的效果。

三、理論脫離的實踐,就不會有很大的理論價值。農民一般使用農藥基本是按照說明書的用量加大適量使用,這是已經是一個不成文的經驗。

這也就說明了農藥的說明書是一種理論性的說明書,對於真實的到了田間地頭農藥的使用量是各有不同,因為病蟲害的嚴重程度不一樣,農藥的使用量也是不一樣的,所以一些銷售人員很容易人員,讓農民在噴灑農藥的時候,加大農藥的使用量,以達到了防治病蟲害的效果,保障了糧食作物等農作物的豐收。這主要是因為一些銷售人員或者是農技人員,知道當地的病蟲害發展的嚴重程度,而建議農民使用農藥量。



總之,一種事件的處理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基於一種固定的程序,或者格式,或者一種解決方法,需要根據現實條件,現實情況以及發展的事態的嚴重性而決定怎麼去處理。所以農技人員或者銷售人員在推廣農藥的使用量時,經常讓農民加大農藥的使用量,這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也是瞭解當地的病蟲害的嚴重程度,這是對於農民的負責!


宗元三農堂


其實農技員出售農藥,所說的用量和農藥說明書上用量不一樣,是正常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1,現在的農藥成分都不是太足,說明書上的只是參考意見,實際還要聽農技員為主。

2,現在農民朋友打藥多數都是以防治為主,要求藥量給足,所以藥劑不會按照說明書,增大藥劑。


3,試驗田和正常田是不一樣的,自然的病蟲害嚴重,農技員也是根據田間的病蟲害的嚴重程度來配的。

不能說農藥說明書不可性,也是要切合實際。農技員也是見多識廣,根據實況來對症下藥,所以儘量按照實際情況來。

歡迎大家指正,留下寶貴建議,我是“肥仔農經”請關注我,地道農村人,帶給你更多的三農知識。謝謝大家!!!


肥仔農經


相信很多農民都會遇到這種情況,農藥銷售人員在推銷農藥時,讓農民加大用藥劑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認真分析一下無外乎有這樣兩個原因:

一個是經銷人員對藥品的質量也有並不是完全相信。有個車經銷商在採購藥品時,為了提高利潤空間,採購價格低廉或小廠家藥品,怕藥品含量不足,施用效果不好,就建議農民增加用藥劑量。

另一個是提高用藥效果,拉回頭客。現在農藥經銷市場競爭激烈,如果賣的藥施用效果不好,農民是不會第二次買你家農藥的,所以經銷商經常建議農民增加用藥量,特別是殺蟲劑、殺菌劑上因為對作物影響不大,就建議農民大劑量、甚至成倍加量施用。這樣既保藥效,又不傷莊稼,還多賺了錢,一舉多得。

兩點建議:

一是我們也認為有些情況下增加用藥量也是必要的。有些時候農藥說明書上的介紹用量一般都是理論數據,再加上由於目前病害也好、蟲害也好,草害也好,多年用藥有一定抗藥性,適當增加用藥量是可以接受的,根據多年的經驗,我們認為殺菌劑、殺蟲劑不能超量30%,除草劑增加量要慎重,要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用藥。

二是購買農藥時一定要儘量購買大廠家產品,這樣質量可以有保證。如確需加大劑量,一定在農技人員的知道下用藥,以免造成損失。



三農廣訊


說一個很常見的場景:農民種地需要購買農藥,而在購買農藥時,由於種類很多(或者是不太懂),大家往往都是到農資店,給銷售人員說我地裡有什麼草或什麼病蟲害,讓他們推薦用藥,而在拿到藥劑後,還要問一下,怎麼用,銷售人員會告訴你,A+B混合一起用(或者是單劑A或B),一套打2畝地(3畝地),而你根據藥劑說明來看,一套藥能打4-5畝地,你不禁會有疑問了,為什麼他們不按照說明劑量推薦呢?裡面是不是有什麼貓膩?針對此問題,下面小幫手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大家想到的貓膩,第一點估計就是認為老闆想多賣藥(或者銷售人員想多賣藥拿提成),這種情況不能說沒有,在個別地方會有存在,比如購買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等農藥時,一些銷售人員會推薦你加大劑量使用,這樣的話他們能多賣藥(除草劑一般不會這樣做,因為除草劑用量過大,直接造成危害,到時來索賠就不好了),這種情況,小幫手個人認為不是主要原因,大家也沒必要把人家想的那麼壞。

其次能想到的貓膩,會有一部分朋友認為這個藥是不是假的?這也很正常,舉個除草劑的例子說,本來按照使用說明,一畝地100ml,地裡的雜草基本能防除掉,但現在推薦你使用150ml,甚至是200ml,不少人肯定會想,這藥不正規,或者是過期的藥,要不然,為什麼要使用這麼大的劑量呢?這種情況也會有存在,比如說,一些不正規的小廠,生長的藥劑含量不夠,雖然包裝上寫的是這個成分,但實際在生產過程中,偷工減料,成分不足,本來有效成分放4個點的,現在只放了3個點或者2個點,想要達到效果,必須得加量,而他們的定價會比含量足的產量,稍微便宜一些,以此來達到欺騙盈利的目的。

繼續接著分析,經銷商為了保證效果,怕農戶來找麻煩,也是其中一點原因,為什麼會這樣說?舉例說,比如賣的一個殺蟲劑(名字暫且稱為C),當按照正常劑量推薦給農戶時,會有個別農戶過來說,效果不行,打了之後蟲子沒死,而推薦個另外的農戶,劑量稍微加大了一些,農戶反過來說,效果不錯,蟲子死的還行,值得購買,這樣一對比,當再有其他農戶來購買同樣的殺蟲劑時,該經銷商就會說,加大用藥量,效果好,而農戶一般都會聽經銷商的,於是就形成了這種情況。

說到這,有朋友會認為,還是沒說到重點,不是因為經銷商的問題,也不是因為藥劑的問題,而是因為抗性的問題,很對,這也是小幫手要強調的一點,不管是病害、蟲害、草害,如果多年連續使用某一種藥劑,都會產生抗性,而且該抗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繼續有加大的趨勢,這點相信大家會感觸很深,稻田、小麥、玉米、花生等作物,或者是水果、蔬菜等,只要是需要農藥的植物,基本都有可能出現這個情況,如果有替代的農藥可以防治,可以替換使用,如果沒有可替換的農藥,那麼只有加大用藥量,本來一套藥能打5畝地,現在只能打2畝地,就這樣,效果還不能保證。

還有一點,很多人都會進入的一個誤區,那就是心裡作用,什麼意思?買回來的農藥,本來按照正常劑量,就能起到不錯的效果,但心裡總會想,多加一些,這樣的話,效果會更好,不用銷售人員提示,自己就會多加,這種情況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在打藥過程中,有沒有過這種做法,而這種做法的後果,雖然短期內是能達到防治效果,但從長期來看,每年的用藥量都在比前一年增加,但是效果,卻一年不如一年,原因,相信大家都明白。

最後,再說一點,藥劑沒問題,也沒貓膩,也沒誤區,其實是打藥時期的問題,也就是該打藥時沒打藥,錯過了最佳防治時期,等到病蟲草害危害嚴重時,才想起打藥,這樣的情況下,要適當加量,效果才有可能達到滿意,這種情況即使不用經銷商多說,自己也會加大藥量。

說到末尾,其實農藥加量超量使用,小幫手個人感覺百害而無一利,從農民角度說,成本增加,利潤減少;從農作物角度說,不僅有可能造成藥害,而且在一些蔬菜水果上,還有可能造成農殘超標;從環境角度來說,農藥的超量使用,只會帶來不利的影響,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存化境,所以,不論從何處來說,農藥超量使用,都是不好的。

關於農藥不按照說明劑量使用的問題,小幫手就說這麼多,如果你有其他不同的觀點或看法,可在下面評論處留言,大家一起來討論學習。


農民的小幫手


您好,科學興農為你解答。

記得水稻種植過程中有一種“青稗”,用遍了除草劑,還是不管用,甚至是冒著傷害水稻的危險加大用量,還是沒有效果,可是從農資站買回來除草劑的時候說明書上寫的明明是防治稗草的啊?回去找農資站老闆理論,老闆就一句話“加大用量試過了?你這是青稗,不是我藥不好”。

農藥包括殺蟲劑、殺菌劑、還有除草劑等,只要是能殺害作物(林木、農場)中的有害生物,都叫農藥,不管是什麼樣的農藥,現在越來越感覺藥效是那麼令人懷疑,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製藥廠家參差不齊,藥效成分大打折扣。

目前我國農藥市場生產企業都是較為小型的企業,跟國際上的拜耳、先正達等農化巨頭相比,就太不值得一提了,產品落後、利潤低、負擔重,一些廠家為了生存不得不減少有效成分用藥,為了能獲得審批通過或者是被市場認可,就添加多種輔助劑,但是輔助劑再多,各種有效成分配比再合理,畢竟能產生作用的有效成分少了,自然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此時加大用藥就是最好的選擇。

並不是藥不好,而是很多銷售人員對藥劑的原理都是一知半解。

只知道怎麼用,能夠防治什麼病蟲害,但是真正說到蟲害、病害、草害的時候就不甚清楚了,再細分到蟲害裡面有刺吸害蟲、食葉害蟲、寄生害蟲等,細分到病害有細菌病害、真菌病害、病毒病害,市場上的藥物類型又琳琅滿目(其實成分也就那麼幾種再加上一些輔助劑)。

如果是針對用藥,比如稻瘟病,屬於典型的真菌性病害,在沒有發病時候用百菌清就行,按照說明書就好,發病早期就要用三環唑類殺菌劑了,這就是針對用藥,如果發病初期再用百菌清效果就不明顯了,就要加大用藥了,銷售人員對藥品作用機理不甚清晰,也不清楚你家的田地情況,所以就按照最管用的(成倍數的加大濃度)來建議你使用了,其實這個時候用三環唑類的藥物連續使用就能夠控制病情。

作物病蟲害常常是多種病害一起發作,單純一種用藥很難防治。

比如刺吸蟲害發病往往傳播病毒病,蟲害殺死之後,病毒病又繼續氾濫,正常的內吸式殺菌劑需要作物吸收之後才能對病菌進行抑制或者是殺害,需要一定的時間,在此過程中是作物抵抗力最弱的時候,很容易造成另外一種病的發病,加大用藥對於防止其他病的發作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這樣的做法有點因噎廢食了,加大用藥對植物的傷害以及藥物殘留造成的後遺症比單純防病要害處多多了。

病蟲害的防治都有一個最佳的用藥期,錯過最佳用藥期,加大濃度也能治療,但是有的時候單純加大濃度也並一定管用了,比如很多病害在大面積發病時候都能在侵染部位形成保護層防止藥物的進入,原本在發病初期用正常藥量就能控制,但是這個時候甚至要加大一倍的藥劑也不一定管用。

各種作物對病害的抗性不同,用藥量也不會相同,舉個最簡答的例子,一個身體強壯的人,和一個身體柔弱的人,同時病毒感冒,一個也許喝點白開水就能治好,另外一個需要連續吃多天的阿昔洛韋類藥物才能治癒。所以不同品種的作物在對藥物敏感上面也是不同的。另外同一品種,不同栽培環境的抗性也是不同,生長壯實的比缺肥少水的抗病蟲害的能力要強上不少。

銷售員不瞭解情況,另外也可能不太瞭解用藥時機及用藥原理,為了推銷藥品,單純的讓加大濃度對於防治病蟲害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樣下去終究會失去信任、失去客戶。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文章原創版權歸屬科學興農賬號所有,侵權必究。

科學興農


如果你在農村裡跟種植戶們閒聊,他們會告訴你,現在的農藥太假了,根本打不住蟲,以前一瓶蓋農藥就能打住,現在用個五瓶蓋都不行!國家為什麼不管管這些賣假藥的?

其實這個問題挺無奈的,可以從銷售員和農民的角度來說。

農藥現在越做越假的嗎?

並不是,如果深究農藥,你會發現現在的農藥含量越來越高,為什麼?因為低含量打不住!那為什麼會打不住呢?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1、農民:因為種植主體的知識水平和環保觀念因某些原因十分落後。農民為了快速見到效果,提高農藥使用量,造成害蟲抗性逐漸加強。拿阿維菌素跟氯蟲苯甲酰胺來說,在棉花上的效果剛開始都是很不錯的,可是現在呢?如果有山東濱州種植棉花的朋友,可以出來跟大家說說,現在效果怎麼樣?要用多少劑量才能管用,持效期是幾天?

2、農資店:農資店靠怎樣才能賺錢?農資效果好、指導技術好引來的影響力,帶來更多的回頭客;農資消耗量大,產品賣的快。為了產品的使用效果更好,說明的使用劑量比正常用量都會高,這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我說了這麼多,看起來好像是農民朋友要背鍋,其實並不是。歷史因素造成的後果,誰也說不清楚。只是相信未來會變好,因為我們80後、90後正在成為農資圈、種植圈的主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