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後誰養你

30年後誰養你

“30年後誰養你, 答案似乎是唯一的, 自己養自己。

“養兒防老” 也許是一個備選答案, 但我們60歲的父母大約已經搖頭了, 怎麼能指望今天只有七八歲的孩子們, 幾十年後養4個老人?

這背後的一個重要問題是, 我們希望過一個什麼樣的老年生活?今天的努力工作, 希望換來一個苟且的老年嗎?從中等生活水平來看, 即便今天的老人有自己的退休金和住房, 有事業有成的兒女, 他們還是會對 “養兒防老” 搖頭, 因為他們的退休金無法面對今天的物價, 而在需要子女們資助醫藥費或其他大額開支, 甚至日常生活的吃穿用度時, 擔心要看兒媳, 女婿甚至兒女的臉色。

事實上, 養老計劃的重要性在於, 30年後, 退休之後, 不僅要活著, 而且要能夠有尊嚴地活著, 要在有閒的時候還要有足夠的錢, 使自己能夠精彩, 舒適, 穩定, 坦然地活著。

所以, 在麥肯錫和Limra對美國最富裕家庭(個人)的個人理財調查中, 養老計劃幾乎是所有富人們最關心的理財目標, 而財務尊嚴和財務獨立是養老生活追求的最高境界。畢竟, 對於富人們來說, 也許養老的財務安排包括一年365天中有200天要打高爾夫, 而且出門要坐頭等艙。

如果我們放棄了“養兒防老”的念頭, 那靠什麼養老?

大家都知道社會養老保障的三個支柱, 社會保險, 企業年金, 個人商業養老計劃。在我看來, 對於家庭和個人而言, 只有一個方法, 那就是及早, 最好就在今天開始, 給自己做一份退休養老計劃 。

首選, 要確定自己退休後的生活品質, 生活水準, 不要比現在大幅下降, 一般大約是現在日常開支的80%左右。如果想要有其他精彩節目, 如每年去旅遊或者上老年大學, 則要預算這筆開支。另外, 要預留一定的老年護理費, 不要指望子女病床前盡孝, 要祝福他們未來有自己的美好人生。

其次, 要考慮通貨膨脹和費用增長率, 這是兩個不同概念。比如東北大米每斤從1元漲到2元, 這是通貨膨脹;人們不用摩托車而改為汽車, 這是整體消費水平增長。

算一算如果維持這樣的生活水平, 在退休時要準備多少錢, 比如30年後維持相當於5萬元每年左右的退休生活需要400準備萬元, 你準備好怎麼做了嗎?

為養老要做的準備, 包括兩種方式, 一是將目前儲蓄中的一部分, 用作養老準備;二是將每年收支節餘做定期定額投資。由於養老計劃追求本金安全, 適度收益, 抵禦通脹, 有一定強制性原則, 所以要將養老儲投與其他投資分開。用適度債券, 平衡基金, 保險等組合去實現。保險產品相對其他產品收益率也許不算高, 但最大的好處就是強制性, 因為它退保成本高, 也就是退出壁壘高, 所以不會輕易將養老年金挪作他用, 使得保險成為養老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 社會保險和企業年金也有大大的好處, 一是強制性, 二是有企業幫你出一部分錢, 有社會平均補助部分給你, 所以一般不要錯過。

所有的養老計劃, 都是平衡現在與未來的收入與支出, 平衡這種支出還是那種支出。所以, 要在每月消費之前, 為養老做一些儲蓄, 在考慮其他財務目標前, 要考慮養老, 外國理財專家稱為 Pay yourself first.

比如子女教育, 有經濟學家將孩子比作商品, 要麼是耐用生產品, 要麼是耐用消費品。耐用生產品如姚明, 是搖錢樹, 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既然放棄“養兒防老”的念頭, 就不要無節制地在子女教育上投資。由於子女教育和養老計劃在目標時間上比較接近, 家庭要在子女教育計劃和養老計劃中獲得平衡, 在為子女教育投資時, 也要為自己養老投資。

否則, 30年後誰養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