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薯業發展「三重門」

——定西馬鈴薯產業發展紀實

推开薯业发展“三重门”

圖一:企業組織員工採挖馬鈴薯。

推开薯业发展“三重门”

圖二:安定區香泉馬鈴薯種植示範基地上,農機手正在開展機械噴施農藥,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曹應森 攝

本報記者 丁陸軍 通訊員 李瑞豐

十月的隴中大地薯香正濃。

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陳家屲村馬鈴薯種薯繁育產業扶貧園裡,一排排現代化的種薯繁育日光溫室沐浴在金黃的秋色裡。極目遠望,綿延的千畝馬鈴薯在秋日的陽光裡泛著豐收的景象。

今年,“中國薯都”核心區又迎來了一個豐收季!

近年來,定西市安定區搶抓國家實施“馬鈴薯主食化”戰略機遇,以提升“中國薯都”核心區產業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為重點,以推進主食化、鮮品化、工業化為抓手,持續加快貿工農一體化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進程,有效破解了科技研發、增種擴繁、產業融合等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瓶頸,推開了薯業發展“三重門”。

推開科技之門:走出國門創品牌

“我們這裡培育的微型薯主要出口沙特、土耳其等國家,每一枚都符合歐盟標準!”在定西馬鈴薯研究所,負責人李進福手持一顆脫毒“微型薯”告訴記者:“別看這些鵪鶉蛋大小原原種,它們個個‘身價不菲’。”

小土豆走出國門,離不開嚴格的生產檢驗標準,更需自身科技“硬實力”。

“相較地面栽培,離地栽培既可杜絕土傳病害發生,而且每畝可節省1/3水量、1/4化肥和1/2農藥使用量。”為實現這一目標,李進福帶領科研人員,逐項實驗網紗、石棉瓦等隔離材料,2017年終取得土傳性病害為零的突破。

“除此之外,我們還率先用椰糠代替蛭石做無土栽培基質,在提升保水保肥效果的同時,對椰糠廢料進行有機循環利用,實現了環保減排增產的多重效益。”李進福說,特別是新研發的霧培技術,有效解決了微型薯儲藏與休眠期不一致這兩大國際性難題,提升了產品科技含量和企業競爭力。

在該區另一家種薯龍頭企業凱凱公司,高級農藝師屠建章正忙著馬鈴薯新品種雜交育種攻關。“自與烏克蘭蘇梅國立農業大學建立聯合實驗室後,公司先後引進種質材料30多份,在此基礎上,共取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9項。”屠建章說,“特別是‘一草三膜’栽培技術,可實現首茬6月收穫馬鈴薯,二茬11月收穫蔬菜,能為農戶帶來豐厚的增產增收效益,目前正在四川、廣東、雲南等馬鈴薯種薯十分短缺的區域大面積推廣。”

安定區依託區內十餘家馬鈴薯企業,通過加大科技投入,構建了高產、高效、優質的脫毒種薯生產供應體系,打響了安定脫毒種薯在國內國際市場知名度,提高了市場佔有率,促進了行業轉型跨越發展。

推開擴繁之門:助農增收有底氣

“這裡原來種啥都不成,現在有專家手把手教,地裡都是金蛋蛋!”石峽灣鄉景子岔村村民何生瑞捧著一窩碩大的洋芋,高興得合不攏嘴,“這合作社真的好,不僅指導我們種什麼,還教我們如何種,賣的時候還保底收購,大夥種植信心很高!”何生瑞自己除自種10畝田外,還在合作社打工學技術掙錢,生活是越過越美。

據瞭解,他所在的茂莊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當地藍天公司對接的眾多合作社之一,僅9月份,該合作社共向藍天公司提供馬鈴薯500多畝,合計300多噸。

“訂單收購促進彼此雙贏!”藍天公司負責人李幸澤介紹說,為解決企業原料供應和薯農銷路問題,公司牽頭組建的聯合社共對接了80餘個合作社,這些合作社將600戶家庭農場、2000戶種植大戶、5萬農戶和3613戶貧困戶鏈接在一起,構建了貫穿種植、營銷、服務、管理等各領域,生產經營與產業服務於一體的“藍天模式”。

“可以說,藍天公司的發展已植根於廣大農戶,所以,發揮企業脫貧攻堅帶動效益,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李幸澤表示,為方便群眾就近交薯,公司在各地興建立馬鈴薯貯藏庫20多座,降低了農戶運輸成本;為破解合作社及農戶融資難題,公司以聯合社為中介搭建“藍天貸”平臺,擴大了信貸扶貧效應;為助推脫貧攻堅進程,公司在實施保護價收購建檔立卡貧困戶馬鈴薯的基礎上(每公斤高於市場價0.1元),提供貧困戶就業崗位400個,形成“家門口”的扶貧效益。

安定區按照“項目資金跟著貧困村戶走、貧困戶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跟著市場走”的“四跟進”模式,著力構建企業、合作社、貧困戶之間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產業發展、企業增效、農民增收,有力助推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推開融合之門:產業扶貧有“錢”景

“你看看這院美不?聽鎮村幹部的話不僅沒搬窮,還搬進了金窩窩!”陳家屲村易地搬遷安置點的馬來福站在新家大院裡,感慨地說:“原來我覺得,這土地是咱農民的根,要搬下去務不了地,那圖了個啥?”

在鎮村幹部一次次入戶勸導後,老馬憑著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每人32740元的補貼,一家四口一分錢沒花,就搬進了新居,安置點旁就是馬鈴薯種薯繁育產業扶貧園,裡面有愛蘭薯業、百泉公司等5家大型種薯企業,學校、衛生院步行不過十分鐘……

“現在,我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年能掙幾千元,兩口子在企業裡打工每月能掙5000多元,這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多虧了黨的好政策!”馬來福說著,臉上掛滿了幸福的笑容。

在數十里外的該區巉口鎮,卻是一番別樣熱鬧場景。

“看,那金黃酥脆的烤饃就是馬鈴薯澱粉做的。”“那個是洋芋糖糕,這個是漿水洋芋涼粉。”……近日,在安定區首屆農民豐收節暨馬鈴薯旅遊文化節系列慶祝活動現場,來自省內外的遊人圍在大名鼎鼎的“洋芋宴”前,喧鬧著驚歎不已。

“這一桌‘馬鈴薯’全席集蒸、烹、煮、燒、燉、炒等多種烹飪方法於一體,是我們馬鈴薯飲食文化的代表之作。”巉口鎮黨委書記韓喜乾介紹,除正在舉行特色的美食節外,鎮上還組織了馬鈴薯風情采挖、野外燒洋芋體驗、馬鈴薯攝影大賽等活動,是最富安定特色的“豐收節”。

與此同時,一場以“豐收中國‘薯’我最美”為主題的馬鈴薯展示推介活動,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正舉辦得如火如荼。

會上,定西市安定區榮膺全國十大馬鈴薯主食化示範基地,巨鵬、伊口香等企業榮獲“馬鈴薯主食化產業‘十大領軍企業’”稱號。一批富有安定特色的馬鈴薯美食獲得“馬鈴薯主食化產業‘十大特色食品’‘十大休閒食品’”“馬鈴薯主食化‘十大主食’”等榮譽稱號。安定馬鈴薯受到了海內外專家學者及客商的高度讚譽。

推開“薯都”發展“三重門”,產業轉型向未來。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的安定區已成為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微型薯繁育能力最強、依靠馬鈴薯增收最多、佔生產總值比例最高的縣區之一。僅2017年,全區馬鈴薯種植面積達101萬畝,年產130多萬噸,馬鈴薯產業收入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為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正如該區區委書記趙眾煒在這場品牌馬鈴薯推介環節中所說:“定西人民的信念是嘴裡含了一口沙子,數十年後吐出來的是金子。定西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是定西人民數十年奮鬥結出的碩果,給點陽光就燦爛,給點雨露就輝煌,定西馬鈴薯是一種產業,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