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ing ∣ 推動城市發展,是否需要民衆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

思考ing ∣ 推動城市發展,是否需要民眾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

馬上七夕了,小科想給大家講一個和愛相關的案例,從一個人的愛延申到整座城,通過這個案例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城市的美好,民眾參與到底應不應該呢?媒體應該在城市進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案例原委:

2007 年 9 月,陪伴了煙臺市民九年的 17 路沿海觀光雙層大巴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

沒有了17路,似乎整座城市都失去了一段美好回憶。


17 路空調大巴,藍色的窗簾銀色的碎花

一個少年在車窗旁,他的終點是煙大

17 路空調大巴,悠緩的車輪憂鬱的眼神

一個少年在車窗旁,他的終點是煙大

我的空調大巴,請帶我去見我愛的人吧

看看她過得的好不好,我真心祈禱她幸福啊……


這首名為《17 路空調大巴》的歌曲曾經風靡煙臺各大高校,深情的歌詞和優美的旋律感動了無數煙臺遊人學子。在曾經的 17 路雙層巴士背後有一個感人的故事:一個萊州人在三站科技市場工作,認識了一個在煙大讀書的女孩,二人相識相戀,17 路雙層巴士成為他們傳遞感情的重要交通工具。2004 年,這個萊州人再次乘坐 17 路雙層巴士去煙大看望女孩時,卻得知女孩的父母已經給她介紹了男朋友。萊州人含著悲痛寫下了這首《十七路空調大巴》,寫到了一半就跑進衛生間裡嚎啕大哭,煙臺電視臺《鷹語》欄目將這個感人的故事搬上了熒屏,這首歌曲也被唱遍了大江南北。


一大群外地來煙的遊客早就聽說過煙臺有個 17 路雙層觀光車,結果是高興而來,遺憾而歸。客流量少;一個3.5 米限高的橋洞擋住了雙層巴士;城市進程改革等原因讓17路退出人們的生活確實是無奈之舉。

然而,煙臺市民並沒有忘記17路這個城市符號。


呼聲:市民呼籲全線恢復17路

2010年市民關於全線恢復 17 路雙層大巴的呼聲在網上漸起,煙臺廣播電視臺 “網上民聲”欄目將百姓呼聲製成《應當恢復 17 路雙層大巴》的形式傳遞到城市決策者的耳中,並得到批示和支持。

得到城市主政者的支持,呼籲恢復 17 路雙層大巴運營的網民歡欣雀躍,覺得 17 路雙層大巴重現煙臺濱海沿線指日可待。人們沒有想到的是,相關部門調研發現的實際問題,讓“領導都定了的事”再次停滯。

首先是通過一個橋洞,雙層大巴的高度根本沒辦法通過,如果17路想換成雙層車得調整線路。公交線路的調整影響的是一個城市的居民,對公交企業的公信力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其次是購買雙層巴士的資金:煙臺的公交票價一直是一塊錢,老年人還免費,低票價環境下公交公司本身就是虧本企業,換新車的錢就更是拿不出了。請財政幫忙也是辦法,可每年固定給的錢只能換有國家補貼的一些單層車型。如果購買特殊車型,需要走一個很繁瑣的手續。

2010 年 11 月,為了實現事件的最終解決,讓群眾保持對城市發展的參與熱情,促進決策者對事件的更高關注,膠東在線網站對民眾盼望 17 路雙層大巴恢復運營的呼聲進行了持續報道,刊發了諸如《一代人的記憶之 17 路雙層大巴》等稿件。越來越多的媒體參與到呼籲恢復 17 路雙層大巴運營的集中報道陣營中。相關部門重新開始積極探索解辦法,民眾對目標實現的信心再次增強。


轉機:旅遊業發展帶來的契機

2011 年初夏,恢復 17 路雙層大巴運營的想法正式被帶到了煙臺市委。在政府的牽頭組織下,群眾代表、媒體代表、責任部門多次召開論證討論會,破解恢復 17 路雙層大巴運營的一個個現實難題。最終一致認為,煙臺應沿市區濱海線推出觀光公交,集濱海觀光旅遊和公交出行於一體,更側重於觀光旅遊功能。觀光公交的檔次要提升,要體現出煙臺濱海風情,車輛必須低排、環保。市民或遊客沿濱海線乘坐觀光公交,觀賞蔚藍的大海,享受著清爽海風的,這是一種人性化服務理念的體現,更是一座城市軟文化的體現,所以要將觀光公交打造成為城市流動的硬件,打造城市品牌。

煙臺市旅遊局的旅遊推廣發展專項經費中闢出資金購置雙層巴士汽車;公交企業負責車輛的採購及接收運回工作;交通運管部門負責調研批覆適合雙層大巴運行條件的 17 路公交線路……

2011 年 10 月 14 日,來自濟南的於先生激動地搶到了煙臺校園情侶最鍾愛的“17 路大巴二層第一排。 “我帶著媳婦回母校重遊,第一件事就是帶她坐 17 路雙層大巴”。

思考ing ∣ 推動城市發展,是否需要民眾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

17 路雙層大巴的恢復運營,不僅讓煙臺決策者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形象大幅提升,讓困擾已久的相關部門鬆了一口氣,更突出的是讓眾多參與事件的煙臺人歡欣鼓舞 。


意外:新的問題

與媒體和公眾狂歡相對,新 17 路雙層大巴運營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

換車之前的 17 路主要是城市公共交通職能,票價一直定在起步價一塊錢。換車之後,很多想要觀光的人就不高興了:本身是休閒的心情,可車上這麼多人擠得一身汗,覺得雙層車應該漲價,這樣趕車上班通勤的那些人就會去擠別的線路公交;還有17路站點調整後養正小學的站點取消了,家長也來投訴。

對於這些問題,公交集團無力自我解決, 最終城市的決策“智囊”發揮了作用:17 路雙層大巴觀光性不能變,同時它的城市公交作用也必須起到。最後把 50 和 52 路的路線進行了調整,讓調整的線路比 17 路更快到達上班族的目的地集中站點。17 路仍然保持一元起步價,這麼實行之後擁擠度低多了。


關注:民眾參與熱情高漲

平靜一段時間後,膠東在線“網上民聲”平臺中,有關17 路的話題和建議又多了起來:

煙臺靠近大海,是不是車型以天藍色為好?20 輛巴士是不是太少了, 25-30 輛應該更好!

17路上增加旅遊元素,將語音報站器內容進行適當增加加一些景區介紹;車內車載電視也

應適時地播放煙臺形象宣傳片,讓外地遊客能一邊看風景,一邊瞭解煙臺本土風情……

思考ing ∣ 推動城市發展,是否需要民眾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

原17路雙層大巴和新藍色17路

民眾對17路的參與度越來越高,成為煙臺人珍視的一張城市名片。煙臺市民自發組織了為 17 路公交取名的活動。最終煙臺公交集團採納了“愛在一起(17)”的建議。

2013 年 5 月 5 日,新郎林先生經過長達一年的申請,成功租借到一輛 17 路雙層大巴舉辦婚禮。他們將結婚照貼在了 17 路公交車上,由黃金大酒店附近出發,沿濱海路行至萊山區政府附近後返回。隨後,這輛車還分批次把新郎新娘的親朋好友拉至宴席。這種新穎和低碳的結婚方式,讓沿線的市民競相拍照,也讓不少青年人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17路還來到福利院,為了滿足老人乘坐一次 17 路雙層大巴的心願,煙臺公交集團曾專門安排兩輛 17 路大巴,載著煙臺市社會福利中心的 130 名老年人沿著煙臺濱海路,一直開到養馬島。為了更好地照顧老人,每輛車上還配了 6 名年輕的志願者。

在煙臺,17 路雙層大巴變為了愛心傳遞的使者。煙臺市民用 17 路奉獻愛、傳播愛。遊人來到煙臺,一定要體驗一下 17 路;五湖四海的學子來到煙臺,第一個迎接他們的就是 17 路。17 路雙層公交車早已經超越了普通公共交通工具的作用,已經成為煙臺作為沿海開放城市高速發展的一張標誌性的靚麗名片。

思考ing ∣ 推動城市發展,是否需要民眾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

驚喜:17 路大巴帶來的城市主人公效應

只是一條公交線路在車型上的調整,給煙臺城市發展帶來的影響卻是深遠的。在 17 路雙層大巴恢復之後,不但推動了煙臺旅遊產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讓民眾有了真切的城市主人翁感受。煙臺市民參與城市決策的積極性被極大程度地調動起來。

隨後,“煙臺潮水機場”的命名被網友建議為“煙臺蓬萊機場”;“建議對煙臺蘋果、大櫻桃開展整合營銷”;“取消黃務收費站以實現大煙臺六區貫通”等來自普通民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建議被城市決策者採納。政府部門願意接受並實現市民的建議和意見,老百姓真正成為了城市的主人。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每一個關心她的人,讓民眾參與到決策中,也是一個城市前進過程中最美的姿態。

思考ing ∣ 推動城市發展,是否需要民眾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