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ing ∣ 推动城市发展,是否需要民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思考ing ∣ 推动城市发展,是否需要民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马上七夕了,小科想给大家讲一个和爱相关的案例,从一个人的爱延申到整座城,通过这个案例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城市的美好,民众参与到底应不应该呢?媒体应该在城市进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案例原委:

2007 年 9 月,陪伴了烟台市民九年的 17 路沿海观光双层大巴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没有了17路,似乎整座城市都失去了一段美好回忆。


17 路空调大巴,蓝色的窗帘银色的碎花

一个少年在车窗旁,他的终点是烟大

17 路空调大巴,悠缓的车轮忧郁的眼神

一个少年在车窗旁,他的终点是烟大

我的空调大巴,请带我去见我爱的人吧

看看她过得的好不好,我真心祈祷她幸福啊……


这首名为《17 路空调大巴》的歌曲曾经风靡烟台各大高校,深情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感动了无数烟台游人学子。在曾经的 17 路双层巴士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莱州人在三站科技市场工作,认识了一个在烟大读书的女孩,二人相识相恋,17 路双层巴士成为他们传递感情的重要交通工具。2004 年,这个莱州人再次乘坐 17 路双层巴士去烟大看望女孩时,却得知女孩的父母已经给她介绍了男朋友。莱州人含着悲痛写下了这首《十七路空调大巴》,写到了一半就跑进卫生间里嚎啕大哭,烟台电视台《鹰语》栏目将这个感人的故事搬上了荧屏,这首歌曲也被唱遍了大江南北。


一大群外地来烟的游客早就听说过烟台有个 17 路双层观光车,结果是高兴而来,遗憾而归。客流量少;一个3.5 米限高的桥洞挡住了双层巴士;城市进程改革等原因让17路退出人们的生活确实是无奈之举。

然而,烟台市民并没有忘记17路这个城市符号。


呼声:市民呼吁全线恢复17路

2010年市民关于全线恢复 17 路双层大巴的呼声在网上渐起,烟台广播电视台 “网上民声”栏目将百姓呼声制成《应当恢复 17 路双层大巴》的形式传递到城市决策者的耳中,并得到批示和支持。

得到城市主政者的支持,呼吁恢复 17 路双层大巴运营的网民欢欣雀跃,觉得 17 路双层大巴重现烟台滨海沿线指日可待。人们没有想到的是,相关部门调研发现的实际问题,让“领导都定了的事”再次停滞。

首先是通过一个桥洞,双层大巴的高度根本没办法通过,如果17路想换成双层车得调整线路。公交线路的调整影响的是一个城市的居民,对公交企业的公信力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其次是购买双层巴士的资金:烟台的公交票价一直是一块钱,老年人还免费,低票价环境下公交公司本身就是亏本企业,换新车的钱就更是拿不出了。请财政帮忙也是办法,可每年固定给的钱只能换有国家补贴的一些单层车型。如果购买特殊车型,需要走一个很繁琐的手续。

2010 年 11 月,为了实现事件的最终解决,让群众保持对城市发展的参与热情,促进决策者对事件的更高关注,胶东在线网站对民众盼望 17 路双层大巴恢复运营的呼声进行了持续报道,刊发了诸如《一代人的记忆之 17 路双层大巴》等稿件。越来越多的媒体参与到呼吁恢复 17 路双层大巴运营的集中报道阵营中。相关部门重新开始积极探索解办法,民众对目标实现的信心再次增强。


转机: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契机

2011 年初夏,恢复 17 路双层大巴运营的想法正式被带到了烟台市委。在政府的牵头组织下,群众代表、媒体代表、责任部门多次召开论证讨论会,破解恢复 17 路双层大巴运营的一个个现实难题。最终一致认为,烟台应沿市区滨海线推出观光公交,集滨海观光旅游和公交出行于一体,更侧重于观光旅游功能。观光公交的档次要提升,要体现出烟台滨海风情,车辆必须低排、环保。市民或游客沿滨海线乘坐观光公交,观赏蔚蓝的大海,享受着清爽海风的,这是一种人性化服务理念的体现,更是一座城市软文化的体现,所以要将观光公交打造成为城市流动的硬件,打造城市品牌。

烟台市旅游局的旅游推广发展专项经费中辟出资金购置双层巴士汽车;公交企业负责车辆的采购及接收运回工作;交通运管部门负责调研批复适合双层大巴运行条件的 17 路公交线路……

2011 年 10 月 14 日,来自济南的于先生激动地抢到了烟台校园情侣最钟爱的“17 路大巴二层第一排。 “我带着媳妇回母校重游,第一件事就是带她坐 17 路双层大巴”。

思考ing ∣ 推动城市发展,是否需要民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17 路双层大巴的恢复运营,不仅让烟台决策者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形象大幅提升,让困扰已久的相关部门松了一口气,更突出的是让众多参与事件的烟台人欢欣鼓舞 。


意外:新的问题

与媒体和公众狂欢相对,新 17 路双层大巴运营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换车之前的 17 路主要是城市公共交通职能,票价一直定在起步价一块钱。换车之后,很多想要观光的人就不高兴了:本身是休闲的心情,可车上这么多人挤得一身汗,觉得双层车应该涨价,这样赶车上班通勤的那些人就会去挤别的线路公交;还有17路站点调整后养正小学的站点取消了,家长也来投诉。

对于这些问题,公交集团无力自我解决, 最终城市的决策“智囊”发挥了作用:17 路双层大巴观光性不能变,同时它的城市公交作用也必须起到。最后把 50 和 52 路的路线进行了调整,让调整的线路比 17 路更快到达上班族的目的地集中站点。17 路仍然保持一元起步价,这么实行之后拥挤度低多了。


关注:民众参与热情高涨

平静一段时间后,胶东在线“网上民声”平台中,有关17 路的话题和建议又多了起来:

烟台靠近大海,是不是车型以天蓝色为好?20 辆巴士是不是太少了, 25-30 辆应该更好!

17路上增加旅游元素,将语音报站器内容进行适当增加加一些景区介绍;车内车载电视也

应适时地播放烟台形象宣传片,让外地游客能一边看风景,一边了解烟台本土风情……

思考ing ∣ 推动城市发展,是否需要民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原17路双层大巴和新蓝色17路

民众对17路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成为烟台人珍视的一张城市名片。烟台市民自发组织了为 17 路公交取名的活动。最终烟台公交集团采纳了“爱在一起(17)”的建议。

2013 年 5 月 5 日,新郎林先生经过长达一年的申请,成功租借到一辆 17 路双层大巴举办婚礼。他们将结婚照贴在了 17 路公交车上,由黄金大酒店附近出发,沿滨海路行至莱山区政府附近后返回。随后,这辆车还分批次把新郎新娘的亲朋好友拉至宴席。这种新颖和低碳的结婚方式,让沿线的市民竞相拍照,也让不少青年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17路还来到福利院,为了满足老人乘坐一次 17 路双层大巴的心愿,烟台公交集团曾专门安排两辆 17 路大巴,载着烟台市社会福利中心的 130 名老年人沿着烟台滨海路,一直开到养马岛。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每辆车上还配了 6 名年轻的志愿者。

在烟台,17 路双层大巴变为了爱心传递的使者。烟台市民用 17 路奉献爱、传播爱。游人来到烟台,一定要体验一下 17 路;五湖四海的学子来到烟台,第一个迎接他们的就是 17 路。17 路双层公交车早已经超越了普通公共交通工具的作用,已经成为烟台作为沿海开放城市高速发展的一张标志性的靓丽名片。

思考ing ∣ 推动城市发展,是否需要民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惊喜:17 路大巴带来的城市主人公效应

只是一条公交线路在车型上的调整,给烟台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在 17 路双层大巴恢复之后,不但推动了烟台旅游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让民众有了真切的城市主人翁感受。烟台市民参与城市决策的积极性被极大程度地调动起来。

随后,“烟台潮水机场”的命名被网友建议为“烟台蓬莱机场”;“建议对烟台苹果、大樱桃开展整合营销”;“取消黄务收费站以实现大烟台六区贯通”等来自普通民众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建议被城市决策者采纳。政府部门愿意接受并实现市民的建议和意见,老百姓真正成为了城市的主人。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关心她的人,让民众参与到决策中,也是一个城市前进过程中最美的姿态。

思考ing ∣ 推动城市发展,是否需要民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