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財報出爐,竟然有車企淨利潤下滑1228.89%?

近日,多家國內上市車企公佈了2018年上半年財報。在汽車行業整體微增長下,車企的生存狀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中汽協汽車銷量整體數據顯示,2018年1~6月汽車銷量1406.65萬輛,同比增長5.57%。在體量沒有大幅增長的前提下,爭奪份額已經成為各車企間的常態。而在這場升級戰中,不僅是“能者勝”,還有“裸泳者”也開始浮出水面。

從國內16家上市車企公佈的財報來看,9家車企淨利潤實現了正增長,最高漲幅59.4%;而7家企業陷入了淨利潤大幅下滑的窘境,多家車企下滑幅度超過50%,比亞迪淨利潤暴跌72.19%,福田汽車、海馬汽車更是創下了淨利潤同比降幅超10倍的驚人數字。

通過梳理車企財報發現,淨利潤保持增長的車企大多數旗下的產品線完善,佈局均衡,且SUV、轎車以及其他細分市場均穩健發展,而淨利潤下滑的企業問題主要集中在“過度依賴SUV產品”以及“補貼退坡”方面。

體系效應顯現

在營業收入及淨利潤同樣實現高增長的車企中,上汽集團以及吉利汽車的成績可謂含金量十足。而北京汽車、東風集團以及廣汽集團,還處於依賴合資品牌的階段。

上汽集團與吉利汽車在旗下合資版塊實現“領跑”的同時,自主版塊今年均迎來了大爆發。


上半年財報出爐,竟然有車企淨利潤下滑1228.89%?


而吉利汽車方面,2018年上半年吉利汽車共銷售新車75.8萬輛,同比增長44%。其中帝豪系列轎車售出11.5萬輛;包括博越、遠景SUV、遠景X3、遠景S1、遠景X1在內的多款SUV車型共售出318,949輛,同比增長45%。高端子品牌領克也得到了市場和消費者的一致認可,上半年領克01累計售出46252輛,貢獻了3.42億元的淨利潤。


上半年財報出爐,竟然有車企淨利潤下滑1228.89%?


SUV紅利消失

SUV躺著掙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不少車企仍陷在這一漩渦中無法自拔。

海馬汽車、江淮汽車、長安汽車、長城汽車以及北京汽車自主品牌紳寶等曾經憑藉旗下SUV車型實現了爆發式增長。然而,現在銷量及淨利潤仍保持正增長的只有長城汽車一家。


上半年財報出爐,竟然有車企淨利潤下滑1228.89%?


長城汽車“SUV領導者”成績的保持,主要歸功於公司優化了產品結構及WEY品牌產品銷售佔比有所提升,使得整體產品盈利能力增強。但海馬汽車和江淮汽車,由於技術儲備不足以及後續乏力,幾乎退至邊緣地帶。

業內人士分析稱,海馬汽車的產品老化、產品線單一是導致海馬汽車衰敗的核心。在技術上也沒有足夠的儲備可使用;在車型上,除獲得轎車的許可證之外,並沒有技術支持;在外形和設計以及曾經值得炫耀的動力總成上,也沒有取得突破的進展。隨著自主品牌在銷量、品牌價值上的差距愈發明顯,突破難度也將越來越大。

補貼退坡陣痛

跟著政策“吃紅利”也是汽車行業常見的現象之一。然而,當“騙補風波”以及“補貼退坡”相繼來臨時,部分車企的財報就顯現出來了一些端倪。


上半年財報出爐,竟然有車企淨利潤下滑1228.89%?


根據比亞迪發佈銷量數據顯示:1-6月比亞迪汽車總銷量為22.45萬輛,其中比亞迪的新能源乘用車表現依然搶眼,1-6月銷量為7.5萬輛,同比增長121%。然而,高增長並未帶來高增收,比亞迪高達541.57億元,同比增長超20%的營業收入,僅實現了4.79億元的淨利潤,且同比下滑72.19%。

與營業收入接近同量級的吉利汽車以及長城汽車相比,比亞迪盈利能力可謂是遠不及對手。而對於營收增長而淨利潤下滑的原因,比亞迪方面表示,由於上半年新能源汽車補貼統一按照原補貼政策對應標準的0.7倍執行,給企業的短期盈利帶來較大沖擊。

事實上,補貼退坡的現象汽車行業均在經歷。但比亞迪風光的背後,暴露出來的危機則尤為典型。

專業人士分析,對於包括比亞迪在內的眾多中國新能源車企來說,國內市場的保護政策及財政補貼對企業的盈利水平影響巨大。此次比亞迪的淨利潤大幅下滑,也給眾多電動車企敲響了警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