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周期结束,中国各类资产正面临重估

股市大跌,创业板又要新低的节奏,指数全靠上证50撑着。债市也萎靡不振,至于实体企业更不用说。

在过去3年,对于中国经济的观点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变化,从2015年的极度悲观,到2016-2017年的逐渐乐观,到2018年再度担忧。

最近全球著名的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警告:这一轮债务扩张周期接近结束,到了看空一切资产的时候了。

什么是债务周期?通俗点说,是央行放水给企业和居民,让大家容易拿到廉价贷款,大家手里的钱多了(很多是从央行借的),就会去开工厂,炒房,买股票,刺激经济繁荣起来。但是借出去的钱不是无限的,也不是免费的,归根到底是要还的,等到杠杆放大到极限了,央行要避免出现金融危机,就只好把钱慢慢收回来,这叫去杠杆。

但是,借来的钱很容易就花光了,要还钱却很难,央行一降杠杆,控制放水,很多企业和居民就会捉襟见肘,到了欠债还钱的时候,就不得不压缩当期的消费,那么短期经济就会降到产出水平之下,经济会变得更差,相应资产价格也会下跌。

也就是说,债务周期会导致经济周期,过度举债会推高经济增长,而还债又会拉低经济增长。

达里奥把债务周期分为短期债务周期和长期债务周期。如果经济的某一部分主体举债,就是短期债务周期。而长期债务周期形成的原因在于,全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大家都不愿意承受经济下行的痛苦,因此一旦某一部分人因为过去举债过度、被迫还债导致了经济回落,那么就会发动另一部分人举债接力、再把经济推上去,直到全社会的所有人都举债过度、再也借不动为止,这时就会达到长期债务周期的顶峰,比如美国的1929年和2008年,以及日本的1990年,如果应对不当,很可能会陷入长期经济增长的停滞。

在2008年之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正常模式。每年的债务增速大约20%,但是GDP的名义增速也在20%,这意味着我们当时是赚多少钱就借了多少钱,所以从宏观来看没毛病,全社会的债务率是稳定的。

而变化是从2009年开始的,4万亿之后,中国就走上了债务周期的不归路。实体经济总债务和GDP的比值在08年130%的水平上翻了一番,到2017年末已经超过了240%。

2016年至今,最后一轮的举债主角是居民。由于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中国最后一个举债主体居民部门的举债潜力被充分挖掘,2015年居民部门月均商业贷款仅为3000亿,到2017年翻番到了6000亿。如今,居民手里的钱也不足了,这就导致消费动力下降,房地产销售下降等问题。

目前,中国的宏观债务率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已经接近了美国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所以降债务就成为了头号任务。这个过程,是最难熬的,因为一切资产价格,由于得不到后续资金的支持,都有调整的需要。

只要央行持续降债务降杠杆,资金就不会大放水,房地产和股市债市,都会受到压制,目前房地产是最坚挺的资产,也已经出现熄火的迹象。毕竟,高度负债的居民部门,已经无力承担支撑资产价格的重担了。

中国的大类资产面临价格重估,这个判断是站在大的债务周期调整的角度看的。创业板跌跌不休,根据过去的估值体系去判断进场价值,早就失效了,创业板整体估值即使降到15倍市盈率又如何?跌到13倍市盈率也不是不可能,因为估值体系发生了变化了。

在这个大环境下,虽说现金为王,但是依然不值得长期持有现金,最好的办法是,储存现金,等待新一轮的扩张周期到来,那个时候,无论是股市还是一线房地产,都跌出了价值,那个时候就是进场的机会。从周期角度看,至少要等2020年中。人生不落伍,必须顺周期而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