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看着毫无美感的书法作品却被书法界认为有很高的成就?

行走江湖的北鼻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以上四幅条幅作品,均师法汉碑,其中有一幅(从右至左数第二幅)是临的汉代摩崖《大开通》。第一幅隶书多带篆意,从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来说,隶书带篆意是符合创作规则的。

(上图为《大开通》局部)

有些人看到这样的书法作品,不免觉得毫无美感可言,而事实不是这样的,可以肯定的说,这几幅条幅作品都是高雅可品之作。书者深得古人笔法和字法,把汉碑的拙朴和浑厚表现得极为到位,古意味浓,书写自然无做作,章法布局合理,墨法变化多端,堪称高古;好看;耐看之作!

(上图为汉《祀三公山碑》)



这几幅隶书作品放在博物馆里,可让博物馆蓬壁生辉,也可为博物馆增光添彩,更可使参观者从中了解到汉字演变和发展历史,还可从以上四幅作品中得到书法艺术之美的精神享受。

时下,在用电脑打字的时代,不少人对中国的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了解甚少,对汉代以前的汉字书写的审美,还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就以上四幅隶书作品的创作水平来看,书法界把它认定为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应为“实至名归”。

以上为个人观点。

如果各位网友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谢谢各位网友的关注和支持!


中州耕牛堂主


每个人对艺术的欣赏都是有一不一样的见解的,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一个绝对“对”或“错”的事,馆阁体如此,“丑书”如此,传统如此,流行书风也如此。

虽然人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是欣赏能力确实有高下之别,如每个人都懂得“欣赏”,那些被公认的画家,文学大家,美学大师岂不都是被“吹捧”出来的?

如人的欣赏水平都一般高,那要“设计师”干嘛?难道普通人也可以扯一块布随便缝缝,找一个人裹一裹就能去T台走秀吗?

如果人的审美水平一样高,那结婚照何不自己拍呢?反正就是摁一下快门的事,多简单,还省钱。

反正他们卖的也就是“审美”啊!

千万不要死较真,术业有专攻,自己会化妆不一定就是化妆师,会缝衣服不意味就是裁缝,很简单的道理,为何到写字这就变了样了呢?

每个人都会写字,那就说明每个人都是书法家吗?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写字,难道每个人都会写“书法”吗?

古人小时候练字,学的就是古代碑帖,用的就是毛笔,所以人家不用懂“书法”,人家一些出来就是“书法”。

今人从小就用硬笔,看的是印刷体,写的是“方块字”“规范字”,还没明白“古帖”是怎么回事呢,就开始嚷嚷着“这破字,我上小学的儿子写的都比这强”。

这去哪讲道理呢?

你连一个行业都没有了解,没有深入接触过,怎么能懂呢?

最简单的例子,每个人从小上学认字之余也吃饭,几乎是每天学汉字,每天都吃饭,甚至不学习的时候也得吃饭,那是不是意味着你可以看懂书法,也就可以成为“美食评论家”呢?

当然,我真没见评论区的大师们有谁认证的“美食评论家”

我也很难想象,这要是去美食节目骂人家大厨做菜不好吃,会不会被一饼铛子糊脸上,抠都抠不下来。

道理都一样吧,那些说自己懂书法的人,说别人糟蹋书法的人,也不说出什么有道理的“内行话”或者自己的体会见解,无外乎说自己“不会写还不会看吗?”“书法就是写来给人看的”“不是雅俗共赏的书法都不是好字!”

这是混蛋逻辑

凭什么人家学几十年就得让你一个学都没学过的人“评”呢?你何德何能?你咋那么谦虚呢?

但凡一个人学过书法,真正可以像模像样临出一本古帖的几个字在,都不会说这种话。


艺术“美”虽然有不同见解,但是确实有水平高低的标准之分。可能有人觉着丑书丑,展览丑,馆阁丑,那都正常,毕竟人的观察角度都各有不同,兴奋点也有所差别,一个安静的人也不喜欢看“狂草”作品。一个喜欢秀气的人也不喜欢看颜体这样雄强的作品。

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评论区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自己喜欢啥,讨厌啥,非常正常,个人喜好而已。

恶心就恶心在那些啥也不懂呢还说“这垃圾”“那没水平”等等这类人(多数言辞不变发表,请多留意评论区)


书法在一定程度上既然有高低之分,那一定是有衡量标准的。

如没衡量标准,随便一个人练几天也都是“大师”“书法家”,练几天就可以到达那些个“名家”一样的水平,还至于在评论区这说这不够格,那没水平?


所谓“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这就算一个标准,神采就是比形质水平高,一个有神采的作品就是比一个工工整整的作品有水平,有才气。所以“馆阁体”在书法里的地位并不高,因为他“有形无神”。

说到形质,也是可以有可以衡量水平高低的。

练字,首先它是一门技术,其次才是一门艺术。

练字的第一步就是学会控制毛笔,因为毛笔是软的,手指是灵活的,所以如何控制,如何随心所欲的控制就是水平。

书法,首先是一门技术活。这个估计没有异议,因为我实在没见过哪个人随随便便拿把刀就可以成为“武术家”,也没见过哪个人随随便便拿把刀就可以把菜切得跟厨师一样。


“帖”是什么?其实就是毛笔运动过的轨迹,从这些运笔的轨迹中,看到毛笔运动的动作。

临帖就是为了掌握毛笔运动的规律,技巧。

多临帖就是为了更大程度的去开发自己对毛笔的驾驭能力。

所以“像”非常重要。

一个有水平的作品,是有笔法的出处的,也就是说你这一个字里这一笔从哪里学来的,都能看清。

其次就是结构,章法。跟笔法是一样的道理,你传承的地方在何处,都可以看到,而且还能有跟古人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多是花了心思,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之处,或者说个人风格,

你对工具的把控能力,如笔墨纸,如何运用如何变化,如何营造出自己想要的效果。

你对字的理解,字取法何处,可以如何变化,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

你对“神韵”的处理,这个需要有功夫,有阅历,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能达到这个高度,我水平不够,还理解不了。

当到了“神韵”这一个层面之后,这种精神层面传递给人的信息,其中高低就很难判断了。

能到这个水平的人,一个世纪也不会超过千八百。里边高水平的,自然就是古代各个朝代的佼佼者,也有一些不太知名的,或者说水平不如那些人高的,也会记录在书史之中。


在形质层面,也就是技巧层面,高下之分就两点,第一是变化多,第二是稳。这两点其实都是一种功底的表现。

所以千万别说自己不懂的书法就是“没水平”,你不练,永远不会知道技巧有多难。当你知道技巧高度的时候,你对其中表现非常强的作品就会产生一种敬畏,“无知才会无畏”。

当你还没拿稳笔的时候,不要说批评这些作品,就连批评一个只会写一横的人的资格都没有。

你可以说他写的不好看,但是你说他写的这不好,那不好,你哪来的根据呢?

每个人都有审美自由,每个人的审美水平也都有差距,这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锻炼的。

有差距不要紧,但是不要乱“指正”,你就算把王羲之的作品拿出来,也会有人不喜欢,这个正常,但是你非要给“王羲之”挑挑错,那真就是无知无畏了。历史上能给张旭颜真卿挑错的人,也得到了米芾那个水平才行。


审美水平差距是一回事,每个人都有其长处,都有所长,不可能每个人在每个领域的水平都高。所以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很正常,也是个人的自由。

但是因为审美产生的差别就说别人水平差,说别人不对,还没点真凭实据,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得亏互联网评论不用负法律责任,否则监狱都得盖到地下十层,地上都已经满足不了了。


梁宇航


这个问题涉及到书法的二重性,即实用性与艺术性。

书法从实用发展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其艺术性不断增强,尤其是草书,实用性不断减弱,很多字已不能为普通大众所认识。

大众的审美与书法美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大众眼里,美观、大方、易书、易识的就是好字,比如馆阁体,而在书法美学中,要从笔法、结体、章法对作品进行分析,要通过作品的浓淡、疾徐、枯湿、避让等书写节奏探寻书写者创作时的思想。

正如画画,大众能接受超写实画,但《向日葵》《星空》之类不是普通大众所能接受的。

下面这张书法你能接受吗?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因为现在书法界有一群活在“书法审丑”的世界中。他们有些是自我麻痹,有些是有各种目的混入其中的。

我是一人。“审丑”是一个现在很复杂的社会现象。

什么是“审丑”。

先不说书法,换角度说明。

以下内容可能会引起不适,请注意。

第一种“审丑”:猎奇心态。

前些年非常火的芙蓉姐姐,2006年就出名,到现在还有一定的知名度。

芙蓉姐姐是靠这样的形象出名的,是真的出名了。

为什么会出名,因为有一些网民在“审丑”。

网络上很多脸蛋、身材、仪态比芙蓉姐姐好很多的美女,为什么芙蓉姐姐比那些正常模样的美女火呢。

现在这个社会,印象深刻是非常重要的。网络发达很漂亮的女明星看太多了,能够像芙蓉姐姐,这样“丑态”惊人的,在2006年实在是太少。网民当然会记住“芙蓉姐姐”。

这个现在的书法展书法界像不像,你放一篇正常的端端正正的作品,要想进书法界要想开书法展,那是非常难的。写得再好能好到让人记住吗,但是丑的字可以让人记很久。

要像上图,沃兴华这样的字,才能让人印象深刻,丑的印象深刻。

第一种“审丑”:编个故事包装卖点,制造强烈反差。

这次要先说说吃的东西。

比如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

比如榴莲。水果之王,营养丰富。

上面两种食物,有很刺激性的味道。有些喜欢吃这两种食物的人,他们如果在公共场所闻到有人放了屁,说不定意见会很大。但是纯正臭豆腐和榴莲的味道,闻起来可是非常难以下咽的。

这个就和有些“书法作品”非常的相似。

上图是,曾翔小楷书法展的一幅作品放大。

这样的小楷,有人往魏晋时期吹,引用各种天花乱坠的词。有些人真的会被忽悠,不是说被忽悠的人有多大的问题,只是隔行如隔山,只是不知道从哪里否定。

上图赵孟頫《缩临兰亭》,大小13×32cm,这个字够小了吧,能用毛笔写成这样。

曾翔那样的小楷相对容易,写成赵孟頫这样的真是太难了。

所以很多人愿意帮着曾翔吹,曾翔写成那样,帮曾翔吹不就是吹自己吗?

一人有感

其实并不是书法界的问题,现在社会就是这样有“审丑”的存在。

西方也审丑啊。比如法国画家让·杜布菲,他的画是这样风格的。

还有这样的。

上面这种画,都有人在吹捧。

但是西方艺术评论界对他评价是,避开了传统的美的标准的“低级艺术”。这是非常正确的评价。

我们书法界什么时候能够看清看明白呢?

就这个玩意,有什么好吹的,像这样的书展作品有什么好吹的。

这个作品至少还是练过一些“传统书法”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结构还是功底的,字没有糊起来。这是作者刻意写成这样的。

现在书法界悲哀的事情有两方面:

一、好好练字的做不了主。

二、能做主的,不是不会写字的就是,已经忘了怎么写字的。

有个客观存在的问题,现在的“作品”纸张都很大。按照传统书法的方式写“作品”,难度太大效率太低,而且没有突破性。问题是你要改革,都是瞎改,有哪样不是靠吹的,有哪样是“审美”的。

很丑,就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很丑,就找一个古碑文或者古帖。

很丑,就说取法多样,魏晋之风,篆籀笔法等等。

书法是写字,不要把字当成画来搞“艺术创作”。

左边是2006年时期的芙蓉姐姐,右边是2017年的芙蓉姐姐。芙蓉姐姐当然知道什么是好的啊,芙蓉姐姐难道不知道她在扮丑吗。

有些学书法的人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为了生存昧着良心吹吹就算了。要是活得还不错,就少做些恶心自己的事。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一人笔记


我认为这还是和人们的艺术理念有关,艺术它不一定都是表现美的。艺术和美,它是两回事。他们俩虽然有重叠的部分,但是到了现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来说,艺术和美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

但是很多人还会有一个困惑,那就是为什么古代人写的书法就这么美呢?那么为什么到了今天我们就不要写这种带有美感的书法了呢?

我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写这种带有美感的书法,只是我们这个社会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古代书法字体都是由人来创造,那就一定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古人在写这些书法的时候,他们是有一定的取舍的,他们会先考量一下,到底我应该把这个字写成什么样子。

那么对于古人来说,什么样的字是稀少的呢?美的、大方的、典雅的、秀丽的带有艺术美感的字,在古代是非常稀缺和稀少的。

再加上古代的生活条件也十分的恶劣,人们的生活已经十分艰难了,而经历过很多苦难的书法家,他们有更为强烈的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美的渴望,自然要在艺术中加以表现。

过去,古代艺术所传达的美、理想化的生活、追求已经变成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商业服务和广告。每当我们看到电视上一个个幸福灿烂的笑脸,就好像美好的生活触手可及,我们永远健康、魅力四射,幸福只是一件商品、一个服务就可以完全满足的东西。

因此,艺术家们想用一种反幸福、反虚假快乐的艺术的方式来警告人们——

在过去,人们那种微妙、渺小的苦难的状态,才是人生的常态。不要被商业和传媒蒙蔽双眼。

这样干巴巴的说当然是比较的枯燥的,我来举个例子,比方说中国的书法家颜真卿,很多人觉得他写的祭侄稿非常潦草,一点没有艺术性,怎么可能算得上是一个书法的杰作呢?

我想,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非常荒谬的,颜真卿在那副书法作品里已经不局限于形式上的美,或者说追求一种虚假的美了,假如是你的话,面对自己的亲兄弟、亲侄子为国捐躯,岂不悲痛?怎么可能不悲伤?所以必定是怀着悲痛的心情去写的。

这样的话,还能把这个文档写的很端庄秀美吗?端庄秀美符合书法家当时心境吗?当然不能。

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要把自己的真性情表现出来,

所以我认为,现在社会的艺术,其实就是表现人们真实生活的艺术。其实就是把真实的社会、真实的世界以及艺术家真实的感受,通过他们艺术化的手法表达出来。这是我们应该看到并且承认的。

如果你认为这些丑态你是无法接受的,那只能说明你对真实的世界抱有敌意。或者说不想接受真实社会。想永远的生活在自己的想象的世界中,艺术家的工作就是通过创作这些略带丑感或者说非常有丑感、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作品,来打破人们心中的美好神话,把人们的人们拉回到现实的生活当中,真实的生活当中。

所以接受现实吧,真实是美的真实,也是丑的真实。


松风阁书法日讲


其实刚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我也有这种疑问,为什么有些书法作品看起来非常的丑,却还被写进了书法史,作为经典作品来介绍,很多书法家还都爱不释手的临写。

篆书和隶书就不用说了,太对了,还有魏碑,就连行草书也有很多根本就看不懂,就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是看不懂,只感觉就是写的很丑,也找不出形容词来形容。

极致文稿局部如下图: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估计在很多的人眼里还不如当今的普通书法家吧,即使是很多书法专业的学生。

后来学到了五代时期的杨凝式的《卢鸿草堂十志图拔》更是让我为之一震,有一次突破了我的审美,从字型到结构再到用笔都难以接受。

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拔》如下图:

好在他还写了一幅《韭花帖》,这本字帖漂亮,估计一般人都会喜欢的。

杨凝式之后,杨维桢的书法也不好接受,没有一定的书法功底也是看不懂的。

很多书法专业的人也直呼杨维桢的书法口味太重难以接受。

杨维桢书法作品如下图:

更有甚者就是明代的徐渭了,他的作品估计会被一些人认为是江湖派吧。南京有一位著名书法家就学习徐渭的书法,估计会收到不少的骂声吧。

徐渭书法作品如下图:


再往后,如青代的金农的漆书和郑板桥的“乱石铺街体”也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吧。到现在还有人说他是野狐禅呢。

郑板桥乱石头铺街体如下图:


这些我们看不懂啊,可是这些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名作,这样的书法家还有很多很多,包括清代的何绍基,还有一批清代民国学习魏碑的书法家,凡是写的好看的好像都没有进入书法史。

比如黄自元、林则徐的楷书,写的都非常漂亮,可是你读遍书法史也找不到他们的名字,我是后来在头条上知道的。

写的好看,又进入书法史的,估计就是赵孟頫了吧。

这就是书法吧,一眼看上去好的东西,未必真的是好的,真正好的东西需要慢慢去琢磨。

如果一幅作品,一个从来没有学过书法的人一眼看上去就说他是天下第一楷书,那么,要么这个人是一个天才,要么这句话是相反的。

你觉得呢?


不二斋


这是老毛病了,不光书法界有,认为越是高古的就越是好的,越往前字越好,越值得学。看过觉得不好看的别不好意思说,怕人说你外行,艺术这玩意儿没什么神秘的,管它这个朝代那个名人,认为不好就不看、就不学!


坐馆大哥


书法是面对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人,十个人有八个人说好作品那才是好作品,而不是少数人说好,就好,少数人说好就是功利主义,给死人看,给自己看,文化艺术面像大多数人民,比如,王羲之,毛泽东的字


肖美仑阳光花城欢迎你


第一可能是外行不会欣赏,只有内行人才会欣赏出美,第二可能是名人作品只看名字不看作品,第三确实不咋滴混在名作里给人感觉也很有欣赏价值,要不不会混在名作里,所以不错不错挺美挺美😄


帅哥178600268


题主的描述已然很细致了,也格外留心拜读了四幅大作,既然受邀,说不得谈点儿自家看法儿,只为自我心中的理解与诠释。
说实话,上面四幅堂而皇之悬挂在博物馆的所谓书法作品,个人对右手的字体还是很有感觉的,但败笔也格外突兀扎眼,不失为一幅吸睛的书法作品。其余三幅则丝毫无感,或者说不能等同视之。

老话儿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但不得不说,即使众口一誉的名师大家,也有打眼的时候。例如收藏,就有所谓的大师级人物暴殄天物,视国宝为无物,弃之如蔽屣,毁而如陶璞。

书法的美与不美,其实更多的是来自内心的认同与赞誉,本身和书法无关,而直接反映出欣赏者的心态、学识、眼光、格局和兴趣。如果看法趋同甚或一致,那就说明称颂者众或者英雄所见略同,反之,则无外乎各花入各眼,只能独自凭栏暗自激赏了。

假如这些字体来自出土之物,很有些年代感,那这些东西无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学术有导向性的指示作用。但作为单纯的现世书法作品,则明显功力不逮造化不足,学得不像,越发显得稚拙而完败。

无论古人今人,都在竭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本来是件上好之事,但这种百花齐放并不是刻意的丑化或肢解美感——假如说这是故意用此类字体衬托另一些灵秀天成的法书作品,以期人们更好的甄别选择,那我绝对同意,否则就是故弄玄虚的哗众取宠了。

既然称之为书法作品,那就应该遵循其“法”,而不是为了功利目的另辟蹊径,视其“法”为无物,直接将美感撕裂解剖,沿循以拙取胜以颓求艳的俗径,最终将书法引入歧途,导致堂堂国粹礼崩乐坏一蹶不振。

很不幸的是,目今这样的展出或夸耀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但那些俊逸神飞、奇绝古朴的纯正法书却鲜有提及,甚而凤毛麟角,越发稀奇,这不得不说是这个时代赋予人们虚无妄做梦幻缥缈的悲哀,是为一个时代的悲歌。

唉,不说也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