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巢湖|有巢氏構木爲巢傳奇

在北京平谷百帝宮,有巢氏位列百帝之首,被譽為人文第一聖祖。巢湖市是有巢氏生籍地望。構木為巢是人類文明史的里程碑,表明了漢族先民堅持生存鬥爭的光榮歷史進程。有巢氏生活在距今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活動則在巢湖南濱槐林、巢山一帶,開拓踐行了這一偉大壯舉。
魅力巢湖|有巢氏構木為巢傳奇

巢湖流域被公認為是古人類最早的發源地之一。據文物考古發現,距今約50萬年前更新世中期的 “和縣猿人”,生活在和縣善厚鎮陶店村委會龍潭洞一帶;距今約30萬年前的 “銀山智人”,生活在巢湖市銀屏鎮岱山村委會金山、銀山一帶。

銀山智人所處的時代稍晚於北京猿人及和縣猿人的時代,銀山人與北京人、和縣人相比較,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屬於早期智人。專家學者推斷為“銀山智人”後裔的人文聖祖有巢氏(遠古五氏之一),生活在距今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活動則在巢湖南濱槐林、巢山一帶。

從巢山、銀山,到龍潭洞,徑途莫約百餘公里,卻罕見印記了人類祖先從猿人到智人,再到現代人的進化歷史,展示了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期人類創造的古代文明,包括有巢氏所開拓的原始時代由穴居進入巢居的文明時代。

魅力巢湖|有巢氏構木為巢傳奇

《莊子·盜蹠》曰:“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慄,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韓非子·五蠹》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

據傳,有巢氏身高丈餘,雙目如電,身著虎豹皮草,腰繫活葉紫藤,力大無比,且富智謀。他見氏族民眾常受獸類傷害,便潛心尋思保民護身防範之法。

魅力巢湖|有巢氏構木為巢傳奇

喜鵲與槐樹,是巢湖本土由來已久的動植物。在市域鄉村房前屋後,常有喜鵲在樹上壘窩棲戲。巢湖人普遍認為喜鵲是吉祥鳥,常言道:“喜鵲叫,貴客到!”有學者評議以為:“鵲善為巢,其巢最為完固”,且有《詩經》為證。《詩經·召南》有首《鵲巢》:“維鵲有巢,維鳩盈之;之子于歸,百兩成之。”

“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傳說是成群的喜鵲啟迪了有巢氏,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見鵲登高樹,銜枝壘窩,並在窩裡安全產卵、護卵,孵化小生命,自身也獲得安全保障。於是,有巢氏便組織氏族民眾仿效鵲兒銜枝壘窩,在湖濱槐樹、慄樹、青桐、白果樹上,在各種適宜的樹木上構木為巢,相機棲身,“以避群害,而民悅之”。


魅力巢湖|有巢氏構木為巢傳奇

巢湖民間傳說,有巢氏在構木為巢中還發明瞭“鞦韆”。就是將蔓生青藤活葉編織成長長的繩索,吊在樹枝主幹之上,人們牽揪著上下巢居,還能蕩起來,進入相鄰巢居“串門”。由於是“牽揪”著操作,開始謂之“千秋”。 到了漢武帝時,宮中以“千秋”為祝壽之詞,取“千秋萬壽”之意。之後為避忌諱,將“千秋”兩字倒轉為 “鞦韆”, 直至今日。

有巢氏構木為巢在樹上,一枝之上便得棲身之所,始稱“樹上居”。直到堯舜時代,有巢氏後裔還被稱之為“巢父”。

“樹上居”雖然有利安全,但起居畢竟不夠方便,便逐步發展到地面。有巢氏及其後裔,在由“樹上居”轉移過渡到“地面居”,經歷了漫長歲月的探索和完善,傳承了鵲巢的天然合理成分。巢湖傳統房屋構造中採用樑柱、行條、椽子等部件,毫無穴居構建的蹤影,便是有巢氏借鑑喜鵲銜枝壘窩築巢留下的痕跡。而此區區痕跡,由於效益顯而易見而普及宇內,造福人類,不能不說是有巢氏構木為巢的奇蹟。

魅力巢湖|有巢氏構木為巢傳奇

有巢氏從“觀鵲壘窩”到“構木為巢”,標誌著 “人猿相揖別”,建立了人類文明劃時代的里程碑。著名歷史學家呂振羽先生曾指出:“到了有巢氏,我們的祖先才開始和動物區別開來……從此就開始了人類歷史。”

當代萌翁頌有巢氏聯曰:

披荊斬棘,開拓洪荒,領銜創世千秋頌;

構木為巢,啟蒙眾志,躋廈安居萬代興。

祭有巢氏文

維公元二○一四年八月十八日,農曆七月二十三,歲在甲午,良辰吉日,乾朗坤明;有巢故里,萬象更新。巢湖市各界代表,暨海內學界英才,聚首巢山,以虔誠景仰之心,雅樂吉祥之儀,祭拜有巢氏之靈。辭曰:

吾祖有巢,號曰有巢氏、大巢氏。上古洪荒際,民少禽獸多。聖祖大巢氏,發跡吾巢山,英勇立潮頭。率先披荊且斬棘,構木為巢棲。邁開文明步,穴居轉巢居。民眾避群害,大巢王天下。建功蓋古今,德耀天地間。啟人文,開教化;構房屋,避風雨暑寒,衛安寧。赫赫吾祖,高山仰止,萬世顯揚。

巍巍中華,五千年紀;泱泱華夏,源遠流長。千年傳承,雄風重振;今我中華,神州廣廈千百萬,百姓安居樂業盡開顏,和諧盛世,民富國強。

瞻仰祖地,興旺吉祥。清源正本,巢山複名。區劃調整,域融省會。今日合肥,大湖名城。繼承祖業,吾輩有幸。慷慨擔當,服膺使命。上下協力,齊奔小康。承先祖巢居之基業,啟未來輝煌之徵程。

巢山相聚,虔誠共祭。奠酒上香,頂禮膜拜。雅樂珍饈,恭祭吾祖。祖降甘霖,佑我眾生。風調雨順,福祉同享。大禮告成,伏維尚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