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科生,你不是陪跑的炮灰,你还有梦

人间四月,“春招

的花蕾竞相争艳。教室后面座位上的同学一个个相继奔赴外地,去培训去面试。而我和同位,依旧执着地等待高考,尝试着逆袭一场。


数学的黑洞,让我觉得自己早就被数学老师拉进了黑名单。春暖还凉的日子里,单薄的躯体弱不禁风,感冒时常来袭,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心有力迎战当下。


中午时候,老妈又在学校门口等我。闻着喷香的鸡肉饭,被莫名情绪憋着的自己忍不住泪眼朦胧。我知道,这份希望沉甸甸得让人不敢有丝毫懈怠。没有别的选择,就冲着父母希望这条,我真的只能全力以赴。


班主任在夜风微凉的晚自习时分找我谈话。他没有照例批评我数学成绩的一塌糊涂,反倒是绕着弯子问我的打算。说实话,得知我还是一心想上一本时,他厚厚的镜片后面还是瞪大了双眼,那份惊喜不言而喻。


他没有太多的鼓励,只是从他的角度,娓娓谈到数学复习方面的技巧和应对策略。临进班,他叫住我,用力地点头道,其实你的文科真不错,努力吧!


说实话,我心里也并没有多少底气,对于说出考一本之类的话,连我自己都惊讶于自己的头脑一热太过冲动。班主任常常教导我们,认清自己,定位准确。而我,总是一边自卑着一边自负着。

偏科生,你不是陪跑的炮灰,你还有梦

02


初中那会儿,我有自己的欢喜亦有自己的噩梦。那些时光里,我都是自己学校里的演讲能手。语文老师见到我,总是笑眯眯地说上几句夸奖的话;其他文科老师更是惊讶于我强大的记忆力。


但那些时日里,我也曾战战兢兢度日如年过,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智商。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地玩高低杠、篮球、排球,唯独笨拙如木头的我,没体力没爆发力,只能默默无闻地在一旁充当观众。数学课上,脸皮薄些的漂亮女生都被苛责的老先生骂哭了,只有我“厚颜无耻”地站在一旁错就错了似的甘于被罚站。


住校的日子特别想家,每每斜依栏杆,和同学指点附近村镇,总问人家你看见了吗那儿就是我家。学业的坎坷让我更加孤独、想家,原本少不更事的年纪,却在一次次的讥讽和白眼中成熟:我的成绩总是这么烂,我的前路在何方?


那年才初二,班里的不少女生却已选择辍学打工。那晚夜色很美,狮子座流星雨下得很是壮观,漫天的光芒里,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


论颜值,揽镜自视,我不及被班里被骂走的漂亮女生半分;论家境,不用思量,连学费父母都捉襟见肘,我哪还有挥霍一番的底气;甚至论体力,上下打量,连厂里的招工面试我都未必能过关。讲真,大美天地间,我竟然理不出一条属于我自己的路来。


幸好,我的记忆力真的超好。我第一次认识到这点,是我在老师的叹息和同学的白眼之后,我发奋记忆那些副科知识而后迅速提高总成绩开始的。每逢考试前,同学问我知识点,我几乎能准确地告诉他在哪一页哪个部分,更不消说用语速极快的方式一字不漏地背下来。虽然,方法笨拙些,可这是在我总出糗之后唯一自信的地方。


所以,初二那个明媚的夜晚,我趴在栏杆前,对着漫天流星在心底默默起誓:我一定要读下去,绝不辍学,哪怕我的成绩会像现在这么难堪。


盖亚斯说,一个人唯一能持久的竞争优势是胜过竞争对手的学习能力。


而《老人与海》有句话说,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讲真,我不知道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谁,如果有,那应该是那个几乎被老师们忽略的自己。


什么叫挣扎,什么叫负隅顽抗,其实我从初三就知道了,乃至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不是凭学习能力前行,而是单凭着一股不愿承认输的倔强劲儿和那个愚笨不可及的自己赛跑。


偏科生,你不是陪跑的炮灰,你还有梦

03

就这样,初中之后没被分流,还能坚持多年,等到文理分科。简直像做梦一般,过了会考的文科生,在精神上疯狂而自由。高三的日子,痛并快乐着的。


那些对文科不由自主的欢喜,让我像着迷一般感性而放肆。喜欢看书,恨不得用尽所有的时间把想看的书都看到。夜半时分,宿舍里沉寂昏黑,我一个人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小说。班里流行的《疯狂英语》杂志,自己更是喜欢到节衣缩食也要搞到新的一期。


喜欢地理,喜欢用一支铅笔一张白纸画下洋流、时区、区域带等知识点的分布图,更时常在下面比划着老师在黑板上的徒手杰作。仿佛有时候归纳学习,就像是一场场收纳整理,我能用思维导图去厘清我所掌握的一切。


喜欢历史,私下里去翻阅那些厚厚的白话《二十四史》,对家里人赠送的大开本中世纪欧洲地图册爱不释手,更是忍不住像做研究似的,煞有介事地用一个时间线串起同时期东西方发生的大事记及其前因后果、影响意义。


喜欢语文,喜欢声音醇厚的年轻男老师用一口纯正的播音腔为我们读诗讲题。倘若他再戴个黑圆圈眼镜、穿个长衫,就是民国穿越来的文艺青年无疑了。这一点,至少让我相信学好语文,可以让一个凡人拥有无可替代的光环加身。


高三是快乐的,如果你总是在精进的,你总是能看到希望的。然而,有些知识似乎不是你想学会就能学会似的。有时,畏难心理比难题本身更能轻易摧垮一个人的意志。


课间,去问同学一道数学选择题为什么会这么选,她一脸无辜地告诉你,她也不知道但她感觉就是这么选。是啊,人家单靠感觉,就能一次次比你成绩好,而你却又没有充分的理由去生气去怨怼。


那种差距,那种学不会的自卑像天生自带的基因让人陷入自我怀疑,让人痛苦,不曾停歇。


可笑的是,你就像在学业上瘸腿一样,一蹦一蹦地和别人一起赛跑。有时候绝望到极点时,会去操场疯狂跑圈,却又会常常无意中碰到老班。他对我说,学不会的时候,不要太追究是否高分,一点点进步,保持到高考时及格就是圆满。


的确,一次次的模拟考试,我一次次拿年纪第一名同学的数学成绩来作参照物,结果一次次把自己打击到崩溃边缘。


但它们也让我慢慢从理性变得理性,变得思路清晰、更加坚强。我也终于相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种大实话。面对网上韩寒奉劝网友上大学的文章,扪心自问,我真的不可能拥有韩寒那样的人生。


这不仅仅是因为我自知没有他那样文学上的才华,但有一点,他的人生告诉了我,清晰地选自己的路,才能不会成为同道人生赛场上的炮灰。


我尝试着不去放弃数学,尝试着一如既往地厚颜无耻去请教,只为靠近那个难得的及格线。


数学老师依旧黑着脸,不多说些废话。但是我却慢慢担子大起来,至少正对他课堂上发问的凌厉眼神,不再怕得无处躲藏。


又是一次模拟考试,75分的字眼固然扎眼,但数学老师的无端表扬,却让我又一次燃起了往前冲的信心。


是的,你的成绩很渣,但你不能让自己成为高考考场上的炮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