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两种“资源错配”难题,方能真正释放中小企业活力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驱动之下,未来的经济全球化主导力量将由大型企业驱动转向中小企业驱动。

为了跟上世界潮流,中国亟需解决两种资源错配问题,方能真正释放中小企业活力。

(一)

当前中国,有哪两种资源存在错配呢?一种是生产要素资源错配,一种是金融资源错配

首先看第一种,生产要素资源错配。

在中国,生产要素资源价格基本上是放开的,但是并没有完全放开,部分关键资源仍然处于垄断地位。

当然,部分关键资源如矿产、天然气、水资源价格不能完全放开也有一定道理,而在这些生产要素逐渐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某些竞争性环节价格放开还是很有必要的,否则的话,将会使整个行业失去活力与竞争力,挫伤中小企业的活力。

解决两种“资源错配”难题,方能真正释放中小企业活力

比方说,一家经营铁矿石的企业处于该行业产业链的上游,这些企业多为国有大型企业,而围绕在这家企业的中下游多为一些中小企业。

由于企业的盈利是某个产品走完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循环环节才能够完成,也就是说,该产品从原材料采集、加工、产成品出厂、运输、零售、收回资金整个环节走完才能够得出结论:这笔买卖总体到底挣了多少钱?

若这笔买卖总共挣了1块钱,这一块的功劳不是属于上游的大型企业,而是属于整个上、中下游产业链的。

而上游具有产品定价权的企业“狮子大张口”,一口咬掉了利润的大部分,如总共1块钱的利润,大企业一下子拿走9毛钱,剩余的中下游企业只能拿走1毛钱。

更糟糕的是,若整个生产流程走下来,总体是赔钱的,处于行业中下游的中小企业就更惨!

若总体经营亏损,而具有产品定价权的大企业非要拿走1毛钱的利润,那么其他的中下游企业只能“眼泪巴巴”的面临1.1元的亏损。

久而久之,许多处于该行业中下游的中小企业见无利可图,会自动退出该行业,该行业的上游企业的利润也难以保证。那么,该行业的转型升级将无从说起,更不用说国际竞争力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二)

第二类资源错配是金融资源错配。

解决两种“资源错配”难题,方能真正释放中小企业活力

我们知道,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是存贷款利差。也就是通过吸收储蓄用户的存款,然后以高于储蓄存款的利息贷出去这部分资金获利。

但是,由于上述生产要素资源错配以及其他原因,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那里得到企业发展所亟需的资金,而处于上游的企业则不同了,他们往往是一些大型国企、央企、上市公司,不仅资金雄厚,而且有足额的抵押品,甚至有国家信用作为背书,银行就更愿意把资金贷给这些企业。

即使在这些企业并不缺少资金的情况下,银行同样有强烈的意愿贷给他们资金。

有人也许会问,这些企业不缺钱,还贷款干什么呢?

这是由于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工作人员都有存贷款考核指标。

对于实力雄厚的企业而言,虽然他们不缺钱,银行同样有动力给他们贷款。因为假如银行借给甲企业1个亿,那么在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就可以计入1亿元,若同时说服该企业把这1亿元重新存入该银行,那么在银行资产负债标的负债端就可以再次计入1个亿,这样就可以完成2个亿的指标。

然后,银行就会利用某些中小企业乙缺乏资金、但是银行又不愿意贷款给他们的状况做“委托贷款”业务

也就是说,银行撮合甲企业借款给乙企业,并从中收取中介费用。当然,甲企业贷款给乙企业的利息肯定远高于甲企业从银行贷款的成本。

这样的话,甲企业就成了影子银行,成了银行的二道贩子,最主要的是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错配。

解决两种“资源错配”难题,方能真正释放中小企业活力

(三)

生产要素资源与金融资源的长期错配对中国经济造成很大伤害。

其一、生产要素的资源错配促使大量资金更愿意配置到大型企业中,大型企业具有产品定价权,利润有保证,银行就更愿意借钱给大型企业,这就进一步造成金融资源的错配。

其二、生产要素资源与金融资源的共同错配是造成金融短期化、货币化、逐利化,货币传导机制不通畅,产业结构失调、“货币空转”等问题的原因之一。

总之,只有从根源上真正解决生产要素资源错配与金融资源错配难题,让市场能够真正作为“指挥棒”来调配资源的供需,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才能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企业的发展步调才能紧跟经济全球化进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