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熊孩子”们揭开性的神秘面纱

我从哪里来?我是怎么来的?

关于这个问题,一百个孩子有着一百个稀奇古怪的答案。

恐怕这是每个人小时候都会问到的问题!

也是每个孩子成人后被自己孩子多次问到的问题!

如何为“熊孩子”们揭开性的神秘面纱

至今我还能清楚记得父母当时有些尴尬,又有些羞赧的表情

迟疑了好一会儿,才给了我一个模糊不清的答案:

你是在村后面大坑里挖出来的

我仍然疑惑,疑惑村后面的大坑里怎么会挖出小孩呢?

为此,曾多次吆喝着小伙伴扛着锄头去村后面的大坑里挖小孩

还有很多版本:

弟弟是从麦秸垛里抱来的、妹妹是从沙坑里捡到的

东院的小芳是从大路边抱来的、

西院的小东子是从石头缝里钻出来的

......

现在甚至会有人告诉孩子,他是自己充话费送的!

不管怎么说,面对这个有些尴尬的问题,多数家长是选择不说真话,或者转移话题,不让孩子继续问下去。

如何为“熊孩子”们揭开性的神秘面纱

生命是尊贵的,创造生命的性,更是伟大与令人尊敬的。有什么令我们避讳与羞于启齿的呢?但是,面对不谙世事的孩子,我们应如何跟他们谈这个问题,如何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父母与整个社会应该考虑与重视的问题。

已进青春期的儿子,懵懂又有些闪烁的跟我提起这方面的话题时,我认识到有必要对他进行一些性知识的普及了。同时也认识到当前孩子性教育知识的馈乏与欠缺。

一篇有关瑞典性教育知识普及的文章令我受到了启发,并深有感触:

每年秋季开学,瑞典鲍斯达中学的生物课老师玛林·哈马斯托姆,会给新升入八年级的班级讲授性知识。第一堂课,她鼓励学生们把知道的所有关于性的词汇大声说出来,并写上黑板。之后的课上,她会解答学生们有关性的任何问题;如果有必要,男女生将分开上课,方便那些羞于出口的问题被提出来。“性是人成长过程中很自然的事。”与教授生物知识相比,玛林觉得教授性知识更有成就感,“这些知识让学生们终身受益。”因材施教,坦诚、开放、严谨,瑞典的性教育课深受学生欢迎,社会对此也赞赏有加。

好奇心总是伴随着青少年发育的每个阶段,在他们遇到成长的烦恼时,传递正确的性价值观,可以大大减少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使身心发展更加健康。调查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学校强化性教育课程以来,丹麦15至19岁女性的生育率和流产率大幅下降,青少年中患艾滋病和性病的人数急剧减少。帮助青少年摆脱“难以排解的神秘感和不正常的羞耻感”,及时、科学的性教育不可或缺。

性教育本身是一个去‘污’的过程,我们应该以一种渐进、平滑的方式满足孩子对性知识的需要。回溯历史,上世纪初的瑞典社会,因担心孩子纯洁的心灵受到污染,推广性教育时遭遇不少阻力。经过有识之士的不断努力,1945年瑞典出台了世界上第一个性教育大纲。如今关于性教育的讨论重点,已转移到怎样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准,如何让性教育更有针对性等方面。

瑞典、丹麦、芬兰等北欧国家普遍认为,性教育主要应由学校来完成,因为教师在这方面更加专业。考虑到家长们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有一定难度,社会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各种努力给予很高期望。

如何为“熊孩子”们揭开性的神秘面纱

事实上,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性教育不止关乎青少年的健康,它更是实现公众性健康,预防性疾病的重要手段。统计显示,美国年龄在15至19岁的女性怀孕率5倍于瑞典,这一人群中淋病发病率是瑞典的2倍。除了学校,性教育有必要深入社区,以及社会的各个层面。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适当的性教育不但不会让性行为提前,反而会推迟性行为,让年轻人对自己的行为更负责。如果对性无知,倒是会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使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造成性病、意外怀孕、危险流产和过度性焦虑等等。

从这个角度来看,完整的性教育体系,适应年轻人需求的服务机构,社会舆论的成熟等因素的结合,无疑可以让性教育的版图更加完整。

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与其戴着有色眼镜,不如克服难以启齿的心理,坦然面对,悦纳科学,性教育的大方和直白,才是让孩子懂得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最有效方式。

如今的孩子,已与我们那时完全不同,资讯的发达,信息的流通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网络之上,泥沙俱下,与其谈性色变,不如让他们早早了解,理智的面对,才能有效规避与杜绝不该发生的问题。

不蒙骗,不隐藏,还性以真实,给予孩子认知的权利,让孩子了解性,明白自己是怎么来的,从哪里来的,才能知晓生命的尊贵与性的伟大,才能理性的面对与珍视,我想,这才是当前性教育最该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