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人們更熱衷三國歷史,而不是春秋戰國時期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歷史的定律。對於古代歷史上的分裂時期,比如春秋戰國和三國階段,往往是英雄豪傑競相登場的時期,也是大小戰爭、縱橫睥睨的舞臺。換而言之,分裂年代的歷史故事更加精彩動人。然而,同樣是諸侯稱霸的歷史階段,為什麼人們更熱衷於三國曆史,而不是春秋戰國時期呢?

為什麼人們更熱衷三國曆史,而不是春秋戰國時期呢?

首先,對於任何一個歷史階段,如果只依賴史官惜墨如金的記載,其影響力和傳播力度都是有限的。但是,如果配合上民間文學著作的宣傳,其傳播效果很可能達到婦孺皆知的效果。而對於描述三國時期的《三國演義》和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東周列國志》,不僅羅貫中名聲要高過馮夢龍,三國演義的影響力,更是遠超東周列國志。由此,在三國演義的渲染下,關羽、趙雲、諸葛亮等三國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讓人過目不忘,其辨識度和影響力更是春秋戰國人物難以匹及的。

為什麼人們更熱衷三國曆史,而不是春秋戰國時期呢?

對於春秋戰國和三國時期,儘管都是分裂和割據戰爭的階段,但是,三國時期的局勢變化,相對更加精彩和激烈。一方面,就人口角度而言,春秋末期的人口約達到2000萬,而戰國則只有2500萬左右。至於三國初期,人口大約為5500萬,而到了三國結束時,人口居然不到1000萬。通過人口的劇烈變化,可以體現出三國戰爭的激烈程度之高。

另一方面,春秋戰國的歷史時期長達500多年,而三國前期加上後期,也不到100年。春秋戰國的結果是秦朝統一,三國的最終則是晉國統一。同樣是統一,春秋戰國慢悠悠地走了500年,而三國則只用了100年。顯而易見,在三國時期的社會動盪和局勢變化上的激烈程度,要高於春秋戰國時期的。

為什麼人們更熱衷三國曆史,而不是春秋戰國時期呢?

再者,因為時間跨度比較短,相對於東周列國志,三國中的人物關係比較簡單,促使人們比較理解曹操、孫權、劉備三大政權及其所屬人物的關係。而在春秋戰國時期,長達數百年的歷史跨度,上百個諸侯國家,不僅誕生了齊桓公等春秋五霸,也讓太多的君主在這個歷史舞臺上轉瞬即逝。進一步來說,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國家的文臣武將,之間的聯繫也沒有三國緊密,導致人們難以形成深刻記憶,進而難以深入瞭解和探究。

為什麼人們更熱衷三國曆史,而不是春秋戰國時期呢?

就中國古代歷史而言,人們也有非常濃郁的英雄情結,尤其是對悲劇英雄的同情。在三國曆史上,英雄關羽、孫策、周瑜、諸葛亮等人悲情故事,成為人們和三國曆史人物共鳴的基礎。而就春秋戰國歷史上的人物,因為人物太多,單個人物的個人形象不夠飽滿,缺乏對英雄人物的描繪和渲染,從而削弱吸引力。在這一點上,白起、伍子胥等人都可以稱得上悲劇英雄人物,然而相關史料著作在刻畫上,往往沒有入目三木,導致這些人物淹沒在滾滾的春秋戰國歷史中。

最後,不得不說是,儘管春秋戰國在吸引力上比不上三國,但春秋戰國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源,我們平時所說的成語俗語故事很多都來自這段歷史,例如一鳴驚人、齊大非偶、臥薪嚐膽、唇亡齒寒等等,只不過他們已經深深的融入了中國文化和語言中,被人們熟知而不被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