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女救子”只是穷人求关注的无奈“创新”

“卖女救子”只是穷人求关注的无奈“创新”

舒圣祥

近日,一张父亲举着“转让女儿救儿子”广告牌的图片引发社会关注。广告牌中写道,4岁的儿子患有白血病,家中无力负担治疗费用,如果有人愿意出钱治疗儿子,可以将同样4岁的女儿送给对方。经查,孩子病情属实,已在各众筹平台募集了9万余元,但其中近4万元由于网友举报无法提出。

针对这位父亲的行为,有网友表示这是赤裸裸的重男轻女,也有网友表示这种筹款方式有炒作之嫌,更有网友质疑其压根儿就是个骗局……猛一看新闻,可能很多人看法类似,观感确实糟糕,甚至有点反感。免不了要为那被“卖”的女儿想一想,这可怜孩子的心理阴影面积,该有多大啊。

可批评归批评,对一个处在困境中的人来说,基于一个简单的目的或者偶然的想法,也许会做出一些冲动的举止,而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在事先想的特周全。这家人未必真的重男轻女,无非被逼急了只能剑走偏锋。试想一下,生病的如果是女儿,这位父亲举着的,会不会是“卖儿救女”的牌子呢?

孩子的母亲解释说,“卖女救子”只是为了引起社会关注,希望能筹到更多钱,并不是真要“转让”女儿。我愿意相信这样的说法。事实上,在“卖女救子”的图片引发关注之后,他们在网上筹到的钱,的确在迅速增多。对此,你当然可以批评指责,但也不能否认,很多捐款者确实吃这一套。

想要在众筹平台筹到更多钱,不光是“比惨”就可以的,关键还要能够讲个“好故事”。否则,在海量的求助信息里,别人可能根本发现不了你。这是无需讳言的众筹现实。正如之前曾引发社会讨论的那些求助故事,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卖点”。

因为故事讲的好,去年的“一元购画”公益活动特别火。但也因为效果太轰动,随即遭遇了大量质疑。同样一件事,尚且可能从感动,迅速变味为反感;不同的事,如何既有传播效果,又不至于引发反感,在还没有去做之前,真的很难判断。

还记得两年前“最心酸的儿童节礼物——偷来的一个鸡腿”吗?一点杂粮、一个鸡腿还有两本儿童读物,一位80后妈妈,给生病的孩子,去超市里偷了这些。这分明是一则偷盗新闻,最后却演变成了绝对的正能量故事。短短两个多小时,捐款额就超过了30万元。

可类似贫困家庭还有很多啊,并非每个都有这样的幸运。一个“好点子”只能用一次,后来者模仿,收获的就不再是感动,而是反感了。想到这一层,不觉有点悲伤。仿佛这是穷人求关注的比赛,谁能胜出,除了偶然因素,主要在于“比惨”方式上的“创新”。

比如过去很热的农民工讨薪话题,先是跳楼秀,后来是讨薪新闻发布会,接着还有拜河神讨薪,外界的“审怪疲劳”逼迫着他们不断“创新”;后来还有“开胸验肺”,甚至是“烙铁烫癌”,各种各样求关注的法子层出不穷……相比之下,在街头举一块“卖女救子”的牌子,真算不了什么。挨骂就挨骂吧,能筹到钱就好。只是因为网友愤而举报,筹到的钱也无法提出,还有待平台把关。

网络慈善当然需要完善,不能一直停留在靠“讲故事”要钱的阶段;可在现状改变之前,对“卖女救子”之类穷人求关注的无奈“创新”,只要并不害人,舆论不妨宽容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