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十一度国庆,雄安新区唱大戏,老百姓是这样评价的!

点右上角关注头条号“新区白洋淀”带你走进最真实的河北雄安新区,最真实的华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时间了解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容城县、安新县大事小情

庆十一度国庆,雄安新区唱大戏,老百姓是这样评价的!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前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接着小外孙跑跑去,

不让去,“叽里咕噜”滚着去!…………

这大概是很多人童年唱过的歌谣,而伴随歌谣的多是最温馨的画面:大人盘腿坐在炕头上,小孩子坐在对面。温暖的阳光洒进房间,用双手拉住孩子的小手进行“拉大锯”的游戏。一边拉来、一边送去,一边口中振振有词地唱着歌谣。特别是到最后一句“叽里咕噜滚着去”,大人很可能将小家伙儿向后推去,最好让他打个滚儿,然后大人孩子笑成一团,这大概是最早的亲子教育吧 。

而歌谣唱的却是最真实的民俗,那时过年或过庙,村上常常请了戏班子唱大戏,家家接闺女叫亲戚,好吃好喝招待着,曾经疑惑干嘛总是姥姥家而不是奶奶家唱大戏?转而莞尔,因为风俗是接闺女叫女婿,只能是平时不大去的姥姥家了。而且也因了不常去,而格外的受宠,对于孩子,演的啥不重要,看热闹,吃好吃的,对于物质文化同样匮乏的乡村孩子,吸引力之大可想而知,难怪不让去,叽里咕噜滚着也要去了。

庆十一度国庆,雄安新区唱大戏,老百姓是这样评价的!

唱大戏起源于祭祀,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妖魔鬼怪,所以化彩妆,假装天神下凡,以求平安。 后来,这种行为渐渐演变成戏剧形式,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唱大戏。 唱大戏也给终日辛劳的村里人一个宣泄的出口。

那时唱戏都是露天搭个简陋的台子,村民自带小凳子或扯几把麦秸玉米秸坐屁股下,如果有横七竖八树干或木板,就算奢华版了。

那时唱的比较多的是评剧,模糊记得几个评剧名字,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大抵抨击喜新厌旧,忘恩负义,表达女人的不容易,倒也符合请闺女叫女婿的风俗:顺便敲打敲打女婿。而现在似乎就大可不必,计划经济,农村女孩奇缺,娶媳妇成本水涨船高,媳妇的地位高高在上,有婆婆忍无可忍,意欲发作,而离异带孩的女人仍然抢手且高额彩礼照旧的事实让她立即化愤怒为力气,换上笑脸继续操劳。

庆十一度国庆,雄安新区唱大戏,老百姓是这样评价的!

记忆里村里人不大听京剧,最爱评剧和河北梆子。后来想,和京腔京韵的绕嘴唱词比起来,评剧通俗易懂和家长里短的情节更适合村里人的口味 。评剧发源于京东唐山一带,特点是念白和唱词口语化,非常容易听懂,因此很受村民们的欢迎,比如,同样说天黑这件事,京剧《贵妃醉酒》里说“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好一通折腾;可是到了评戏里就简单多了:“鸟入林、鸡上窝、黑了天.....”

随着时代和现代传媒技术迅速发展和娱乐多元化,题材内容与时代脱节,且节奏太慢的传统戏曲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庙会、白事代之以现代歌舞,年轻人主导了主流审美,甚至听戏成了人们步入老年的标志。现场听戏更成了很多老年人的奢望 ,姥姥家门上唱大戏和歌谣几乎一同消失在记忆里。

庆十一度国庆,雄安新区唱大戏,老百姓是这样评价的!

而安新文体局在王伽梁局长领导下却让很多人实现了现场听大戏的梦想,国庆节一连几天的音乐会,戏曲展演,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的需求。姥姥们都老了,他们成了听戏的主题,爸爸妈妈们也都老了,也无法操持接闺女叫女婿,现在轮到我们接爸妈叫姥姥,来安新城里文化广场听大戏。

夜晚的广场人流如织,陪老爸老妈坐进大厅沙发,等待开戏,俩老人开心不已。老妈说起他们年轻时步行去老河头庙听戏,往返三十里,听的如醉如痴,肚子饿的咕咕叫,舍不得买个火烧吃,回来都快迈不动步子。这次来还以为是露天,带的厚衣服抵御夜风也白带了。嗯咱这次吃的饱饱的看大戏。

庆十一度国庆,雄安新区唱大戏,老百姓是这样评价的!

锣鼓家什敲起来,生旦净末丑,一一亮相,从老屋和琐碎辛劳的日子里难得拔出腿来的爸妈享受一刻的幸福时光。周围老人们看的津津有味。又想起那首歌谣,也许该唱成 :拉大锯,扯大锯,闺女门前唱大戏,接爸妈,叫姥姥,孙男孙女陪着去……

点右上角关注头条号“新区白洋淀”带你走进最真实的河北雄安新区,最真实的华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时间了解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容城县、安新县大事小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