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疑似機構改革,是治病還是救人?

據說騰訊對組織機構進行大變革,這也被解讀成騰訊的重大利好消息,但是,對於巨輪來說,不要說掉頭困難,就是要修改一下航線偏航,估計都很困難,更是危機四伏。

據網傳,《證券時報》披露的騰訊內部架構調整的具體信息:騰訊29日宣佈調整內部構架,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而原有的微信事業群(WX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技術工程事業群(TEG),企業發展事業群(CDG)繼續保留。此外,騰訊將整合社交與效果廣告部(SPA)與原網絡媒體事業群(OMG)廣告線,成立新的廣告營銷服務線(AMS)。不過,令人錯愕的是,這一消息隨後被秒刪。

更奇怪的是,消息上還有馬化騰與騰訊總裁劉熾平的發言。內容是:針對此次內部架構大規模調整,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今日表示,這是一次面對未來的進化,是騰訊邁向下一個20年的主動革新與升級迭代。作為一家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科技和文化公司,騰訊此次戰略升級旨在主動擁抱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產業融合和升級,通過社交、內容、技術的戰略性梳理與融合,為用戶提供更好連接和內容服務,同時更深層次地推動數字產業生態的共同繁榮。

劉熾平則總結為,互聯網即將進入下半場,各行各業迎來更大規模的產業升級。在接下來的10年,整個社會將從消費互聯網邁向產業互聯網。在互聯網上半場,騰訊的使命是做好連接;而在下半場,騰訊的使命是成為各行各業最貼身的數字化助手。騰訊成立至今先後經歷3次重大戰略升級和架構調整,“騰訊需要時刻保持前傾,有足夠的危機感和戰略前瞻性才能引領進入下一個時代”。

如此詳實的報道,竟然是“不實消息”?另外,通過此前騰訊系媒體多輪預熱,騰訊進行內部組織調整已經是必然,只是否發佈時機的選擇問題了。

在一些人印象裡,賣煎餅果子不掙錢了,就改行賣燒烤好了,種玉米收入低了,今年就改種大豆,這樣的改變幾乎是手到擒來。可是,如果是一家擁有數萬員工且年收入2000多億的超級公司,不管改變一點什麼,都是天大的事情。總而言之,就一句話,騰訊太大了,不是說變就可以變。

騰訊疑似機構改革,是治病還是救人?



應該來說,騰訊的組織機構確實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面對5G時代的到來,已經在雲計算業務上失利的騰訊沒有了繼續等待的資本,如果接下來的一兩年內騰訊無法在新興業務上獲得大的進展,那麼,三大門戶的歷史就將重演,騰訊也將泯然眾人成為邊緣化的互聯網公司。

最近一段時間,大量的分析騰訊的文章出現,基本上是按照騰訊機構調整的意圖在進行市場透風,無關乎都認為騰訊需要加強TO B的雲計算業務重要性,需要打通內部的數據等等,這些看起來都是正確的,也是騰訊與對手阿里巴巴形成差距的所在。

在騰訊構建了反阿里聯盟以後,並沒有達成自己的目標,從這一年的財報來看,阿里巴巴繼續飛奔,反而騰訊因為遊戲業務核心的衰落而顯現危機,騰訊系的流量不再充足、變現能力被壓制,京東遭遇重大事變,美團多項業務進展不利而不得不上市融資,寄予厚望的摩拜已經偃旗息鼓,與永輝合作的對抗盒馬鮮生也只是雷聲大而已,更嚴重的是雲計算市場不僅沒有拉近與對手的差距,反而在自己體量不及對手十分之一的情況下增長速度也不及對手,這無不讓騰訊心驚。

於是,騰訊進行機構改革就成為了繼續,而怎麼改就更加重要。因為2B、大數據和雲計算,所以,騰訊單獨成立一個面對企業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應該是順理成章,需要解決的只是這個機構的內部級別和權限。

騰訊賴以自豪的去中心化以及依靠5%的投資打造的“半條命”的生態結構在2B的時候完全不適應,自身的賽馬機制更是無法在企業業務上形成合力,這都需要解決。可是,更深層次的是,即便騰訊解決了這些問題,也只是針對此前的發展,並沒有跟得上時代進步。

也就是說,騰訊的機構調整一如既往是“跟隨”,要想實現所謂的“需要時刻保持前傾,有足夠的危機感和戰略前瞻性才能引領進入下一個時代”還差的太遠。

在騰訊因為雲計算的失利而將雲業務單獨做出事業群的時候,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在智能硬件以及技術基礎設施方面,騰訊已經不僅僅是落後第一名,即便在國內,騰訊也已經在萬物互聯的時代落後阿里巴巴、百度、頭條,位居第四了,這樣的差距可能在四五年之後才會讓騰訊感覺到切實的痛,但那時再怎麼努力可能都晚了。

令我們擔心的是,騰訊經過長時間醞釀形成的機構改變方案,依然只是折中的妥協方案,根本談不上大刀闊斧,也沒有任何破釜沉舟的勇氣,這樣的公司真的是在“主動擁抱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產業融合和升級”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