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保險的「網購保險」 PK 1000萬的保險營銷員!

直奔主題!

說起網購保險,也許大家都不會陌生:

淘寶剁手時勾上一個“運費險”;

外出旅遊時順上一個“旅行險”;

微信還出了個“微醫保”;支付寶上面也有“保民公社”。

這些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互聯網保險。

剛好利用國慶這兩天,又從以下幾方面對互聯網+保險進行了一些思考,寫了這篇文章。

一.投保途徑

參考下面一張圖,來看看目前主流的投保的途徑都有哪些:

互聯網+保險的“網購保險” PK 1000萬的保險營銷員!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代理人仍是最常接觸的投保渠道。據統計,截止2017年底,保險代理人從業人員已經突破800萬人,再加上線下的保險經紀人,線下的保險營銷員早已逼近1000萬之眾,這是中國傳統保險業繁榮的一個重要體現。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線上投保的方式也越來越多。特別是2016年以來,以弘康人壽、百年人壽、眾安保險等為代表的新興保險公司,紛紛攪局互聯網保險市場,推出了不少創新型的保險產品。

二.互聯網保險與傳統保險的區別

參考下面表格


互聯網+保險的“網購保險” PK 1000萬的保險營銷員!



三.3點個人的思考和判斷

1.從投保渠道來看,線上投保一定會徹底取代線下投保!


但是像上面表格中所描述的“線上投保”最大的一個問題是對投保人的要求很高!

前段時間我和一位在金融行業的老兵交流過,他作為混跡信託業的金融老兵,在看保險合同中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尚且一頭霧水,即便是未來10年、20年…根本無法指望普通消費者能自己解決投保前的痛點,即用戶不知道買什麼(類型)、買多少(保額)、買多久(保期)、買哪個(產品)、注意事項(避坑)的問題!

但是縱觀現有的線上投保的互聯網保險平臺,基本全都是從銷售端切入的,用戶投保前的痛點並沒有解決,

這也是為啥當前即便保險再怎麼互聯網化,都無法徹底將線下保險營銷員革命的原因!或許Kol等自媒體可以做一些投保前的普及,但是仍有以下幾個問題:

● Kol背後的身份一般都是保險經紀人角色,最終目的還是轉化到“銷售成交”為根本,科普教育的客觀性有待商榷;

● 主流的自媒體還是以微信公眾號為主,畢竟微信天然的具有識別二維碼作為銷售入口,是其他流量平臺所不具備的,所以是完全依託於微信這個生態而來,但是微信政策的調整甚至封號都有可能喪失其價值。

● Kol和用戶更多是單維度的交互,即“我”發什麼文章,你瞭解什麼產品和保險知識;自媒體固有的模式很難做到用戶與用戶、用戶與保險從業者、用戶與kol、平臺編輯與用戶等多維度的交互和自傳播性!

2.從用戶分層來看


結合最近一段時間和身邊朋友就保險話題的交流來看,我按照4個標籤給用戶做了一個分層:

① 完全的保險小白,沒有任何的保險意識;

② 有一點保險概念,但是覺得收入一般、壓力較大,當前還沒有投保需求;

③ 有了投保意識,但是礙於種種保險固有的觀念和投保前上述的種種痛點,沒辦法做出投保規劃;

④ 已經有了強烈的投保計劃和投保需求;

但目前的銷售渠道來看,不管是線下的保險代理人、保險經紀人還是線上的各大投保渠道,主要服務的還是第4類,拋開服務質量不談,單就覆蓋服務的群體來看就少之又少,更多1-3類的用戶未來的潛力具大但當前就保險輻射來說,遠未覆蓋。

3.從市場環境來看


現在整體看下來保險行業還是賣方+渠道的市場,即保險公司只負責生產,渠道(如保險經紀公司、代理公司、與保險公司合作的銀行)只負責銷售,接下來隨著用戶投保意識加強和商業保險的剛需性,

一定會逐漸向買方市場轉變,在這個趨勢起來前誰能抓住用戶,平臺的價值才會體現出來。

綜上;做出3點總結:


1.如果是以保險超市模式直接2c的互聯網保險公司,尤其覆蓋“健康險”這塊的,客觀來說存在幾個問題,如:各保險公司存在產品的嚴重同質化(很難走精品電商路線)、保險條款的複雜化(當前用戶素質還遠沒達到在互聯網自選的要求)、用戶個體的非標準化(當前線上投保為用戶出問題後尋求理賠保險公司有N個拒賠的理由埋下隱患)、再加上用戶對保險固有的意識(注重眼前利益+保險是騙子根深蒂固);

這些問題不是保險超市模式的互聯網公司可以解決的!

2.保險產品的主觀因素來看,本身具有重決策、購買低頻、客單價高的問題,這些都不具備互聯網的產品屬性,所以互聯網保險如果是切入“保險銷售端”的話,我並不覺得是一個好生意!

3.互聯網保險2c的業務可以有,但未必是在銷售端,我倒覺得是在更前端,比如誰能做好用戶投保前的服務環節,誰在這條賽道的機會更大!

這個機會未必是屬於BAT的,早前百度就代銷過相對標準化的車險,但最後也不了了之,AT也主要在場景化、碎片化的小額險種,大額的“健康險”銷量依然慘淡,癥結點我覺得還是在投保前的用戶服務沒有到位!

指望BAT等流量巨頭單就一個垂直細分領域去做好用戶服務嗎?我覺得很難!從他們現在的模式來看更多還是直接入股一家保險公司或是依託大流量掛產品拿高返傭來的更直接!

end.

在痛點足夠大、需求足夠強、賽道足夠寬的情況下,又有哪些新的模式是可以在保險領域嘗試的?歡迎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