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籍收藏奇人刘作筹与“虚白斋”

潮籍收藏奇人刘作筹与“虚白斋”

虚白斋藏历代书法选刊 清 伊秉绶书 虚白

“虚白斋”是香港著名银行家和收藏家刘作筹先生的斋号,取自清代书法家伊秉绶嘉庆十六年(1811)所书“虚白”二字隶书横幅。语出《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刘先生喜“虚白”之“澄明虚静”之意,遂据此文辞、书法二美,用以颜其斋额。

潮籍收藏奇人刘作筹与“虚白斋”

说起潮汕籍的收藏家,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就是刘作筹。虽然去世已有廿一年,但他捐赠给香港艺术馆虚白斋中国书画馆的1000多幅书画名品仍然在轮流展示着,他背后的收藏故事也体现了一个海外赤子的爱国情怀。近日,潮籍著名学者、鉴藏家、香港翰墨轩总编许礼平携其新著《旧日风云》来汕,也为大家讲述了刘作筹“虚白斋的收藏故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着这位收藏奇人那爱画如命却又甘于奉献的收藏精神。

潮籍收藏奇人刘作筹与“虚白斋”

刘作筹

潮汕出生留居香港 求学伊始学画收藏

刘作筹原是潮州龙湖人,出生于1911年,家中有兄弟姐妹共15人。他父亲在新加坡经商,家境殷实,九岁时他才赴新加坡接受教育。后来回到中国就读上海暨南大学附中和上海暨南大学经济系。刘作筹在大学求学时曾师从于国画大师黄宾虹、谢公展等。就是在黄宾虹的指导下,刘作筹对书画鉴别有了初步认识,并开始收藏古代书画。

毕业后他回到新加坡帮助父亲打理家业。1949年受聘到香港出任新加坡四海通银行香港分行经理,直到1986年退休,一直留居香港。据悉,1949年,彼时的中国有不少书画文物流入香港,许多在欧美、日本的收藏家也纷纷赴港“抢购”。刘作筹见此忧心忡忡,民族使命感油然而生,为使这些珍贵作品得以保存,他自己节衣缩食,大量搜购了流散的文物。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他注意有系统地收藏,舍弃瓷器,专攻书画,特别是明清两朝各流派精品。

潮籍收藏奇人刘作筹与“虚白斋”

明 刘原起 携琴访友图 匡时2013春拍 成交价46万元(刘作筹虚白斋旧藏)

藏品丰富名家荟萃 两次遇险舍命保画

在经历40余年鉴藏后,他的藏品已达千件,而他将自己收藏的一幅伊秉绶隶书“虚白”二字取为斋名,取其“虚室生白”,心境清静之意。据介绍,刘作筹的藏品极为丰富,囊括了五世纪六朝至二十世纪的书画作品,其中明清两朝的主要流派,如明四家、新安诸贤、画中九友、四王吴恽、清初四僧和扬州八怪等等,荟萃了近三百年间主要名家的精品。

刘作筹爱画如命的故事至今仍在收藏界流传,据说当时是1945年,美军对日军进行空袭,所投下的燃烧弹刚好炸中了他位于新加坡的房屋,大火把他的收藏毁于一旦。当家里人都在慌乱逃生时,只见刘作筹手里还紧紧地抱着一个长木盒从大火中逃出。手中的木盒不是别的,是他心爱的一幅清初画家石涛的杰作《长干风塔图》。原来该作品为著名画家刘海粟所有,为给抗战筹款,刘海粟和其他艺术家联袂到东南亚举办展览,并将这幅石涛《长干风塔图》售给商人朱国良,而朱国良后来又以2800元转售给刘作筹,刘作筹一直视为珍宝。

还有一次,刘作筹在香港带画册赴约时遇上严重交通意外,人给抛出车外,头部重伤,后脑血流如注,但身负重伤的他,仍然牢牢抱住一件恽寿平、王褮的《山水合璧册》。看见作品无损,他才在众人的惊呼声中被送往医院抢救。

潮籍收藏奇人刘作筹与“虚白斋”

清 王翚 仿吴镇山水 匡时2013春拍 成交价253万元(刘作筹虚白斋旧藏)

古稀之年筹谋书画归处 千件精品赠香港艺术馆

据说,在1982年,刘作筹因夫人骤然病逝等原因开始考虑如何将藏品保存下去,有人劝他把藏品存在海外,但他在和许礼平交谈中就表示“我之所以收藏书画,目的就是要将之留在香港,运去国外做什么?画存外国,人在香港,笑话!”此间,刘老先生也考虑过自己建馆收藏,而1983年刘作筹曾挑选百件藏品在上海博物馆展出,这成为新中国后首次海外私人收藏展览,虽然刘作筹也曾考虑将展览过后的藏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但鉴于当时该馆在旧址办公,储藏条件较差等原因未付诸实现。

直到1988年,恰逢香港艺术馆要于尖沙咀筹建新馆,刘作筹考虑“取诸香港,还诸香港”。在与馆方协商后,在该馆规划了虚白斋藏品专题收藏馆,希望“盖以其设施完善、管理专业,当能善用此文化遗产,造福社会”。就在捐赠前,还有台湾商人希望刘老先生在众多藏品中选取少许转让,价格可以任开。但刘作筹丝毫没有心动,因为他要力保即将捐献的藏品完整无缺。

1992年9月27日,香港艺术馆“虚白斋藏中国书画馆”顺利开馆,已经81岁的刘老先生兴奋得一夜未眠,还亲临艺术馆,对着他精心搜集的画作展品,逐件书画解说,有笔墨欣赏、有收藏故事。第二年4月,刘作筹在新加坡骤然离世,但他对生死早已坦荡。概因他的“虚白斋藏中国书画馆”让他的藏品“保存得所,垂诸久远(刘作筹语)”。

潮籍收藏奇人刘作筹与“虚白斋”

王翚《仿古山水册》辗转三百多年才被虚白斋收藏

虚白斋书画也无风雨也无晴

父亲带儿子参观艺术馆虚白斋,儿子在一幅画前问父亲:「这是什么画?」父亲答:「山水画囉。」儿子又再问:「山水画即是什么?」父亲再答:「有山有水囉。」这是香港艺术馆一级助理馆长(虚白斋)邓民亮经常听到的类似故事。/本报记者 洪捷

这位父亲若有机会多听邓民亮阐释山水背后的涵意,讲解国画收藏的故事,相信他对儿子的答案更加有趣有意思。在「20╱20 │虚白斋藏中国书画馆二十周年特展」,艺术馆在已故著名收藏家刘作筹所捐献的六百幅虚白斋书画中,挑选了二十名具代表性名家的作品共三十五幅。邓民亮指着展场书架上排列的单张说:「这些都是过往为推广中国书画而印制的单张,约有二十多种,每款配合展览内容介绍不同主题,有些是吴门画派,有些是冬天景致,有些是书法。这次,是纪念虚白斋开馆二十周年,我们不仅在当中介绍最著名的画家作品,还结合艺术史,向参观者细数画作在收藏家之间流传的历史故事。」

石涛《长干风塔图》

邓民亮引领记者走进虚白斋,在石涛名作《长干风塔图》前,让记者趋近看看,原来有张大千、刘海粟的题字,凸显作品的矜贵。更原来,这幅高二百三十厘米,阔九十厘米的巨作,曾经历了远渡重洋、火海逃生的灾难。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是文物艺术收藏集中地,新加坡华侨刘作筹来到此地,跟随国画大师黄宾虹学画,同时学会了鉴赏技巧,并产生了收藏书画的兴趣。这时,石涛的《长干风塔图》虽在上海,却还在另一位著名画家刘海粟手上,人画相遇,缘分未到。抗战时期,文化人、艺术家,为筹款抗日,纷纷举办画展募捐。刘海粟也不例外,他和其他艺术家联袂到东南亚举办展览,并且带同这幅石涛《长干风塔图》,后来售给商人朱国良,而朱国良后来又以二千八百元转售给刘作筹。

刘作筹拚死救藏画

邓民亮说,在战乱时代,书画反而是既安全又值钱的傍身之物。只是,任何意外都有机会发生,一九四二年,在盟军的一次轰炸中,刘作筹的家被炸,他竟奋不顾身冲进火场,抢救了心爱的《长干风塔图》。尽管许多早期收藏都被烧掉,《长干风塔图》总算保住,并成为虚白斋的奠基之宝。

一九四九年,刘作筹来港居住,成立了虚白斋,当时智乐楼、北山堂等,都是香港著名收藏家所成立,而收藏中心已由上海转至香港。无论是东北到天津,广东番南顺(番禺、南海、顺德),或江南一带的珍贵文物,都汇聚香港。

沈周《岁暮送别图》

邓民亮说,刘作筹并非十分富裕,他有自己的品味,这方面颇受黄宾虹影响,特别爱好收藏文人画,尤其是吴门画派,明末清初的四僧、扬州八怪等作品。

其中《岁暮送别图》是沈周描绘于寒冬腊月送别侄儿前往闹饥荒的北方任官,拖至挨年近晚才起行,情景特别凄清,同时表达沈周悠游林下,不愿为官的自在。文征明的《长林消夏图》,描写文人雅士夏天于私家庭园中聚会,在画中的山水林荫、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水榭歌台各有节目,画中每个场景皆点到即止,让人有遐想的余地。邓民亮笑言,这是古代的「脸书」(Facebook),文人雅士度过盛夏之后,于冬天以画忆记当时之情,画好后互相和应分享。唐寅《把琴归去图》中,山上茅屋中有人在等,路上主人翁回望追上来的琴童,似是有点心急。再看题字,反映主人的明志,原来是宁愿心急到山林间与朋友把琴,也不想再堕仕途。唐寅早年中状元时却遇到作弊案,被夺去功名,影响了日后人生感悟。

王翬恽寿平画册

王翬、恽寿平《山水花卉册》是另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故事。清初,王翬与恽寿平本是好朋友,相信他俩曾于康熙年间,先后于早年收藏他们作品的收藏家家中居住过。王翬画山水四页,恽寿平画花鸟,一六八五年王翬题字,从题字的内容推测王翬继恽寿平之后离开。二人所画的这套册页辗转流传至南海黄季度手上,黄死后山水与花卉册页被分开,顺德藏家辛仿苏获得四页花卉,他为了令山水与花卉两册合璧,重金由南海黄式之手上购入四页山水,尽管辛仿苏后来也离世了,但八页作品仍结合在一起,战后流至香港,被刘作筹罗致。

渐江「千金扇」

刘作筹为了这本册页,亦曾不顾性命,像《长干风塔图》遭遇的姐妹版。一九七九年,刘作筹带这两本册页由九龙往港岛,在红隧九龙入口处遇到严重车祸,刘作筹更被抛出车外,头破血流。但命悬一线之时,刘作筹双手仍紧抱画册,当中包括《山水花卉册》,幸而,刘作筹奇迹生还,而册页也丝毫无损。邓民亮说,经此一役,刘作筹开始考虑为自己的收藏寻找可靠的归宿,他发觉西方许多博物馆接受市民捐赠藏品,也兴起将作品捐给博物馆的念头。

另一幅清初弘仁(渐江)的《仿王绂山水》,则有「千金扇」之称。这幅扇面山水曾为香港著名的三大收藏家「天景楼」主人梁慧吾、「田谿书屋」主人何冠五及李尚铭所收藏,而以当舖大王李右泉之子李尚铭家财最丰,他于民国时以千圆大洋购得。连张大千亦曾往广州观赏这幅作品,并且题字,令这幅画的价值更加提高。

刘作筹计划捐赠书画时,有不同地方的博物馆争取收藏虚白斋作品,最后,刘作筹挑选了香港艺术馆。艺术馆成立「虚白斋藏中国书画馆」,于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六日开幕,各有不同际遇的书画,最终找到安乐窝。

潮籍收藏奇人刘作筹与“虚白斋”

刘作筹信札

刘作筹书法:折衷平和清恬淡雅

□黄舜生

刘作筹书法取法钟王、智永、李邕、苏轼,勤于临摹古迹,崇尚古意古法,在审美上趋向折衷平和,清恬淡雅。香港翰墨轩收藏有刘作筹写给礼平的行书书札,言及其观看子玉(吴灏)所临摹的《清明上河图》,赞叹不已,称当世临摹古本恐难有出子玉其右者,因题俚句加以赞扬:“百业千工写已难,河梁况有万头攒。汴京繁盛旧城郭,抚本辉煌新壮观。刻画真同惊鬼斧,传摹直欲乱神翰。筠清馆里吴公子,当世再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写了汴京清明节的活动,是张择端的杰作,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它一问世后,名声鹊起,临摹本和仿本很多,明朝仇英临摹了一本,并有文征明题跋,据传在南宋时一两黄金就可得一卷,而当今世界各博物馆收藏的《清明上河图》同名作就有上百本,经权威专家鉴定,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真迹。刘作筹称吴灏所临摹“此作精工绝妙”,并认为他是“当世再生张择端”,评价当是极高。然吴灏自有家学渊源,其祖上吴荣光是清中期有名的学者、书画鉴藏家、筠清馆(书坊)的业主。子玉的绘画作品究竟如何,这里不作评述。细观这通书札的书法,运笔纯熟,从容不迫,紧而不枯,谨而不板,温润闲雅,秀妍飘逸,如老翁携孙行,长短参差,互相关照,情真意挚。

潮籍收藏奇人刘作筹与“虚白斋”

香港艺术馆内的刘作筹先生铜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