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一期两篇专访,新华社《瞭望》周刊让这所高校又“火了”一把

近日,新华社最新一期《瞭望》周刊刊发了两篇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关的报道,分别为《当代“后稷”教民稼穑》和《邵明安:情系黄土矢志报国》,对学校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和邵明安院士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不得不说,这样一份思想性和可读性都非常高的权威杂志,在一期之中同时刊发两篇关于同一所高校的报道,实属少见!

罕见!一期两篇专访,新华社《瞭望》周刊让这所高校又“火了”一把

当代“后稷”教民稼穑

驱车驶入中国“农科城”——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教稼园内的后稷雕像巍然耸立。相传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4000多年前在杨凌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沧海桑田,4000年后的今天,杨凌上万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接过后稷的薪火,常年扎根于此,做育种研发,搞作物推广,培养农技人才,指导农民科学务农……靠天吃饭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科研支撑下的现代农业。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大”)专家先后引进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350余项,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超过3亿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超过500亿元。这些新时代的“后稷”,为占全国总土地面积52.6%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供科研支持和人才支撑,改善农村面貌,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刘占德是西农大的教授,陕西猕猴桃产业首席科学家。与他初见是在西农大的猕猴桃试验站,他手里拿着几个不同品种的猕猴桃和一根枝条,若不是肩上背着相机和电脑,几乎与普通的关中老农无异。刘占德说,育种跟育儿相似,需要日复一日地关照。就猕猴桃而言,培育和发现一个新品种至少需要10年。为了不漏掉果子成长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关键数据,他们的团队要把每年的绝大部分时间留在远离城市的猕猴桃试验站,几乎无假期可言。

罕见!一期两篇专访,新华社《瞭望》周刊让这所高校又“火了”一把

为了选育抗冻品种的猕猴桃,50多岁的他要冒着严寒和风雪爬上人迹罕至的山野。“人能涉足的地方,野生猕猴桃都被破坏得严重,只有人难涉足的地方,才可能找到被大自然挑选下的优质基因。”刘占德说。

据不完全统计,西农大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业科研人员总数已超过9000人,加上他们带出来的农村“土专家”,这支当代“后稷”队伍已达到万余人。从猕猴桃专家刘占德到葡萄酒专家李华,从核桃专家刘朝斌到小麦育种专家王辉,从水土保持专家程积民到马铃薯专家单卫星……当代“后稷”们的故事无不令人动容。

邵明安:情系黄土矢志报国

他生长在南方的鱼米之乡,却在西北旱塬默默耕耘了36年。为研究水分在干旱半干旱土壤中的运动轨迹,他常年与荒山野岭为伴,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邵明安。

罕见!一期两篇专访,新华社《瞭望》周刊让这所高校又“火了”一把

多年来,邵明安通过对黄土高原植物与水分关系实验获得的大量数据,终于研究出根据土壤水分的再分布过程推求土壤导水参数的新方法,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该领域相关参数的准确性和实用性问题。因成果卓越,他曾获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其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际土壤物理学界的肯定。

作为土壤物理学家,邵明安的工作场所多在荒郊野外。已过花甲之年的他仍坚持每年在野外试验站住上一段时间。在位于陕北的神木试验站驻站时,为尽可能地多获得一些实验数据,邵明安经常凌晨5时和学生一起上山采集样本,8时下山分析实验数据,16时再上山,天黑后才回来。7平方公里的小流域,他走了不知多少遍。

罕见!一期两篇专访,新华社《瞭望》周刊让这所高校又“火了”一把

尽管已当选院士,但邵明安从未有过丝毫懈怠。他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与土壤打交道,我还会坚持下去,带领更多年轻人致力于土壤科学研究,争取让我们的下一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罕见!一期两篇专访,新华社《瞭望》周刊让这所高校又“火了”一把

建校80多年来,历代西农人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传承“诚朴勇毅”的校训,用“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将论文书写在三秦大地,将成果分享给千家万户,一代代西农人用实际行动完美的诠释自己的使命担当!

欢迎大家选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造,更多资讯请关注头条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招

部分素材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闻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