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鬧「錢荒」 IPO成「救命草」

车企闹“钱荒” IPO成“救命草”

车企闹“钱荒” IPO成“救命草”
车企闹“钱荒” IPO成“救命草”

9月12日蔚來汽車在美上市,還有不少車企在趕赴IPO的路上。

聚焦IPO

準備了三年,北汽新能源A股上市終於在9月27日塵埃落定;就在9月中旬,造車新車企代表的蔚來汽車剛剛在美國成功IPO……在當前汽車市場上,IPO成為繼新能源車、無人駕駛之後,又一個被頻頻提到的熱詞。全媒體記者留意到,眼下還有不少車企正在趕赴IPO的路上,這一場資本的豪賭背後,是否能助推車企成功向上?

【焦點】

新能源車企

率先吃“螃蟹”

蔚來和北汽新能源率先吃“螃蟹”,在美股和A股市場成功IPO。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首先都是新能源企業,其次,蔚來是首個在美國IPO的中國造車新車企,而北汽新能源是國內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新能源整車企業。

不難看出,蔚來汽車和北汽新能源的上市都很急。9月12日,蔚來汽車在美股上市,光鮮的背後,卻是成立兩年半以來,高達109.2億元虧損包袱。北汽新能源的盈利狀況也不容樂觀,2015年虧損1.84億元,2016年開始淨利潤才達標,原本北汽新能源應最早在2019年才能上市,但如今北汽新能源借殼此前的ST前鋒(現更名為北汽藍谷)正式在上交所上市,如此迫不及待地將上市時間提前,說明了北汽新能源的上市之急。

可是,兩家車企上市的首日都並不輕鬆。9月12日上市當天,蔚來股價先是下滑後反彈,截止到9月27日,股價已經跌到7.01美元。與蔚來首日在紐交所上市時遭受質疑、股價下挫的情形相似,北汽新能源上市開盤後半小時內,股價即刻下跌1.86元,跌至13.19元,以12.36%的跌幅跳水開場,被臨時停牌;隨後恢復交易後再度暴跌,累計下跌23.59%,再次臨時停牌。由此可見,資本市場對蔚來汽車、北汽新能源等新能源車並不認同,對其後續的股價穩定能力缺乏信任。

【趨勢】

眾多車企前赴後繼“趕考”IPO

本報全媒體記者留意到,眼下還有不少車企在趕赴IPO的路上。包括不少傳統車企,如深陷“排放門”利潤急劇下降的大眾集團,計劃將其豪華品牌打包,包括保時捷、蘭博基尼、賓利以及布加迪組成超豪華業務部,進行獨立IPO上市,從而提高集團利潤率。大眾預估,如果IPO成功的話,其市值將會超過1200億歐元,帶來數十億美元的現金流。記者留意到,目前大眾旗下的豪華品牌對於大眾集團的利潤貢獻率大約在60%,大眾此舉的目的,是希望將這些吸金能力超強的業務單元分離上市,來緩解由於電動化、智能化佈局等舉措所帶來的鉅額資金需求。

除此之外,正準備IPO還有:戴姆勒集團正在謀求拆分業務板塊,分成汽車和貨車業務、卡車和巴士業務、金融業務三大板塊來單獨上市募集資金。9月24日,小牛電動也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了IPO,計劃募集最多1.5億美元資金,據悉今年上半年,小牛電動淨虧損為3.15億元。吉利旗下的沃爾沃也打算今年IPO,目前已經選擇了花旗、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三大銀行來幫助其成功IPO,估值預計將在160億美元到300億美元之間。阿斯頓·馬丁9月10日也宣佈了其上市計劃,擬融資12.9億美元,IPO後其估值將達到64億美元。

以上眾多車企的選擇今年扎堆IPO,一時間在汽車圈成為焦點。不僅包括中國自主品牌、沒有成型的造車新車企,也包括想要剝離旗下業務,單獨成立上市公司的外資品牌。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車企選擇在這個時間點集體推動IPO?

【分析】

“錢荒”焦慮 IPO成“救命草”

記者留意到,每次車企“扎堆IPO”都有行業重大變革的因素在內。在2010年前後,中國汽車市場曾經有一輪車企集中上市潮,同期上市的車企有上汽、長安、江淮、東風、比亞迪、長城、吉利等。當時,國內車企正通過兼併重組和集團整合加快生產和研發力度。如今車企的集中上市與當年有相似之處。尤其對於急於發展的蔚來汽車、北汽新能源等而言,解決發展中的“錢荒”,上市就成為了一條必經之路。

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汽車市場正在朝著智能化和電動化等方向迅猛發展,外資、合資和本土競爭激烈,要實現彎道超車,搶佔先機贏得市場,必須要在研發和生產等方面加大資金的投入,研發更先進的技術、打造實力強的產品。上市無疑是獲得銀行信貸、民間資本等融資機構信任、支持的最好方式。成功IPO後,北汽新能源作為A股市場唯一的新能源汽車股票,蔚來作為在美國上市的首箇中國造車新車企,都能贏得大量投資者的關注。北汽新能源新聞發言人連慶鋒對記者表示:推動北汽新能源上市,將實現“資本紅利”。

大眾集團CFO弗蘭克·維特此前坦言,IPO是一項提升股東利益的切實合理手段。電動化、智能化、全球化佈局所帶來的資金制器,汽車企業的IPO融資已經成為“救命草”。即便如戴姆勒、大眾、沃爾沃等盈利水平頗高,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依然急需大量資金投入到汽車新四化帶來的行業轉型上。在汽車新四化浪潮之下,通過IPO獲取更多資金支持成為車企的主流選擇。

【記者觀察】

上市並非萬事大吉

背後有不可小覷的風險

誠然上市是募集資金最快的捷徑,但這未必會適合所有企業。記者留意到,車企尋求IPO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期間也可能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影響。如由於沃爾沃首次公開募股的初始反饋估值較低,沒有達到吉利控股集團的預期,因此原定9月準備沃爾沃獨立上市的時間將被延遲。同樣地,此前蔚來汽車也因為上市估值的暴跌捲入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市時間也有所推遲,如今質疑的輿論對其上市後的股價也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國信證券分析師表示,IPO並不是萬能的,可能成為企業發展的推進器,也可能只是一次資本遊戲。他指出IPO要求企業自身必須具備一定的發展潛力,IPO後,必須要進行相關的信息披露,置於公眾的監督之下。崔東樹表示,上市並非企業發展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上市之後,車企將接受資本市場的監督和考驗,其每一步的成長興衰都將暴露在公眾面前,受到資本的監管。相比於獨立運營,外部的監督無疑是巨大的壓力。公佈的信息可能會被競爭對手所利用。還有,資本的介入,還有可能導致公司的管理層喪失控制權,對於公司的治理結構產生影響。機遇與挑戰並存,是車企推動上市道路的真實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