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哈勵遜國際和平醫院急診科主任王維展

這輩子幹急診,值了!

——記哈勵遜國際和平醫院急診科主任王維展

记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维展
记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维展

哈勵遜國際和平醫院急診科主任王維展:指揮搶救患者

王維展

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抗感染專業組委員

河北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衡水市急救醫學會會長、衡水市急診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哈院急診科主任。

如果說疾病如凌霜之迅疾,急救工作者就如松柏,以自身之力為患者遮風避雪。

別看哈勵遜國際和平醫院急診科主任王維展長得個子不高、臉膛黝黑,甚至有些孱弱,卻也猶如這松柏一樣。已經在急診科整整工作16年的他,也記不清有多少瀕死的病人通過他的手轉危為安。“確實記不清了,只是錦旗有十幾箱子,這是患者對咱的信任。”

有人問他“這麼大歲數了,還始終早出晚歸,不累嗎?”而他卻樂呵呵地說“習慣了,我只要一上班,感覺腎上腺素急劇分泌,呆在家裡,反而覺得渾身不舒服”。

對於急診工作的理解,王維展用弘一大師的“悲欣交集”來概括。他常說“遺憾和成就是我們職業的一部分,永遠無法擺脫,但我們全力以赴。”哈院急診科3樓靠落地窗位置是王維展的辦公室,窗下正是急診中心大門。每次救護車警笛一響,他的心總會不自覺地“揪”起來。

“這意味著一條生命可能正在鬼門關徘徊,我們的想法很簡單,救人!讓他們恢復呼吸和心跳,但是這裡卻交織著悲傷和欣喜!”在王維展和同事們眼中,人活過來,大家高興得一天可以不吃飯,人沒過來,大家心照不宣,誰也不願意多說話。

急診室每時每刻都有可能經歷生老病死。對於生者,王維展和同事們都是竭盡全力,不放棄,用自己豐富的經驗挽救;而對於逝者,他同樣用仁愛之心,尊重生命,心生芝蘭。

那一年冬天,一名20多歲的年輕腦動脈瘤患者送至哈院急診,患者來醫院之前就已經沒有了呼吸。“您再救救她,救救她吧”,面對家屬哀求,王維展和值班護士醫生徒手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持續近一個小時。就這樣前前後後共搶救了兩個多小時,最終還是沒有生命跡象出現。“只要家屬不放棄,我們就搶救,畢竟是一條人命啊。”其後,家屬要等患者母親過來,王維展就一直陪伴直到最後送逝者離開。這一天,王維展一天沒說話,雖然身為醫生不應有過多的情感摻雜,但是他心裡頭總有個疙瘩。“她太年輕了,我們沒能救過來,可惜啊……”

對於醫生而言,在有限的醫療資源下,不可能拯救全部的患者。有空餘時間,王維展還會給每一個患者和家屬普及急救知識,示範急救要領,傳授急救經驗。他常說“呵護生命,醫生只是那最後一道防線,更多時候,自身的健康飲食、規律生活、積極心態,才更加重要。”

半輩子歷經滄桑,王維展早已看淡世間榮辱得失,但唯一不能看淡的,是病人的期待和需要。這,才是他從醫之根,也是大醫濟世的生存價值和意義。

“泰坦只要在大地上,就可以從大地母親蓋亞那裡獲得力量,從而戰無不勝。可一旦離開大地,他就變得手無縛雞之力。患者就是我們力量的源泉,天大地大,患者最大,失去了患者的支持和信任,我們將一無是處。”王維展說道。

急診科沒有固定休息日,患者的呼喚就是衝鋒的號角。在接近10個小時的工作時間裡,王維展走下來的累計步數往往輕鬆超過30000步。無論何時,只要聽到急救車的鈴聲一響,王維展就會積極來到搶救床旁,親自指揮搶救;無論何時,只要患者需要,他就會飛快跑到他們身邊。

那一年,我市連續發生多起誤食毒蘑菇中毒事件。哈院急診科當時就接收了十多名中毒患者。如此大面積、多人數的集中中毒事件在我市歷史上尚無記載,救治經驗更是嚴重缺乏。為了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王維展和同事們24小時吃住在醫院,一名患者配備兩名醫務人員,時刻監測生命體徵。他們困了就擠在七八平方米的值班室休息一會兒,衣服來不及換,就讓家人給一趟趟地送過去。邊學邊幹、邊幹邊學……終於讓中毒患者轉危為安,為此他們得到了市政府的褒獎。

不久前一天,臨近中午,急診科收治了一名年僅28歲的急性肺栓塞患者,恰巧被下班的王維展碰到。職業習慣驅使他一直陪著患者,參與會診和治療,直到下午5時患者病情平穩才離開,這一站就是五個小時。

多次作為座上賓參加北京協和醫院急診高峰論壇、首都醫科大學急診高峰論壇,並作為專家授課;身為研究生導師,他帶教的學生不下百人。在科室裡,王維展不但帶領全科醫務人員進行定期的模擬搶救演練,還經常組織全科醫護人員進行模擬操作培訓和三基技術理論訓練,極大提高了醫護人員應對突發衛生事件的應急能力。

如今,哈院急診科作為河北省重點專科,其綜合實力在全省50多所三甲醫院中名列前茅。年急診人數超過5萬人次,出診近萬次,搶救成功率在90%以上。這些數據無一不承載著王維展作為急診科帶頭人的辛勤汗水與無限智慧。

王維展鼻樑上金絲邊眼鏡,遮不住總是含著笑意的眼睛。他曾說道:“每個人都想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只要努力堅持,你就一定會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

他心中的“那個人”是什麼樣?患者說:“王主任把我們當親人,大事小事從不厭煩,真是個好醫生”;同事說:“王主任淡泊名利,一心撲在工作上,這樣的人真難得”;院領導說:“王主任抓工作有板有眼,抓業務精益求精,這樣的人放心”……

從急診中轉站模式到急救中心模式,從無固定醫護人員到如今擁有88人的大科室,王維展是見證者更是領導者和建設者;對於一些無錢醫治的患者,王維展會帶頭捐款,100元、200元、300元,他也記不清自己捐出去了多少錢……

急診是個全科醫學,送來的病人涉及病種全身各個系統,為了能夠適應迅猛發展的現代醫學需要,王維展一方面自己加強學習,一方面督促同事進行業務學習。每週二下午、週四上午、週五上午是雷打不動的病例討論、業務學習時間,人人當老師,分享急救經驗,這來不得半點馬虎。

急診科副主任王璞和王維展共事十多年,對他的脾氣性格再瞭解不過。“很嚴、真訓斥,在業務上,王主任確實不給大家留面子。”有幾次主講人授課課題準備不充分,王維展劈頭蓋臉一頓訓斥。“醫學來不得半點馬虎,差一絲一毫,患者的生命質量要大打折扣。”

正是有著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豐富的急診經驗,王維展對急診醫學學術發展方向把握異常敏銳和準確。他會將關注的課題交給下屬去做,並且提供研究思路、文獻資料,利用夜裡的時間對論文修改,往往一坐要到夜裡一兩點鐘。近年來,經由他指導的論文和科研課題多篇被SCI收錄、多篇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並且榮獲省市級獎項,出版了《心血管內科急救》《實用內科急危重症診斷與急救》兩本醫學專著。

醫學發展日新月異,各種新的臨床診斷標準層出不窮,醫務工作者絕不能閉門造車,夜郎自大,“扶上馬、再送一程”,這對年輕醫護人員尤其重要,因此王維展鼓勵年輕醫護人員多外出進修學習,開闊視野。他鼓勵所有急診科醫生在全面掌握急救技能的基礎上,還要掌握“一技之長”,如有的擅長危急症的搶救,有的擅長呼吸機使用與維護,有的擅長血液透析技術……經過多年奮鬥,形成了一支具有高學歷、高素質、敢打硬仗朝氣蓬勃的隊伍。

古人云:十年磨一劍,鋒刃未曾試,把劍問世人,誰有不平事。王維展就如同醫學之劍,經過十幾年的錘鍊,鋒利無比,他與他的團隊將始終堅持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為一方百姓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