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日本、德國和以色列的科學家經常得諾貝爾獎,而我國的科學家卻沒有?

杜達特洛夫斯基


我國科學家難獲得諾貝爾獎,我認為主要是“浮躁”兩個字,為什麼這麼說呢。



1、社會浮躁。眾所周知,諾貝爾獎需要長期的堅持和投入,目前,整個社會都在追求短頻快,很少有人願意將錢投入到耗時長見效慢的科研項目,也很少有科學家願意將精力投入到需要長期實踐的科學研究中。所以,我國沒有那樣一種長期研究的環境。

2、環境浮躁。我國科學家只要出一點成績,往往就會有人打擾,加強宣傳,作報告,開會議搞演講,將人搞得心靜不下來,沒有心思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取得科研成績,榮譽接踵而至,這也正常。但是,很多做報告,做演講,開會,耽誤了大量的科學研究時間,哪有時間進行研究。



3、官位優於科研,官場浮躁之風更甚。當官了就可以自己不幹吩咐別人幹,當官還有科學家所沒有的眾多的權利和資源。因此有一些有成就的科學家,正是處於事業巔峰之時,就被拉去搞行政搞管理,這樣科學家官員化,管理行政化,這也使得有經驗的科學家的才能極大的浪費,阻礙了他們向進軍諾貝爾之路。



4,收入分配不公,靠臉吃飯的時代,浮躁之風盛行。我國的收入分配機制極度不合理,搞科研的,不如當官的,搞科研的一輩子,可能不如一個戲子一部戲的收入。這樣,使得很多人,有才華有潛能的科學家,將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比如,近年來,很多清華北大的博士生碩士生,都投入到演繹相聲小品等行業,為什麼呢,就是當演員說相聲來錢快賺錢多,易出名。大批的年輕有為的人才,流入到其他行業,無疑是對,科技後備的浪費。

5、教育行政化,限制了人們的精力和時間,使科學家投入到業務研究上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再加上有些人的瞎指揮,讓,人心神疲憊,沒有精力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因而,很難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正因為以上幾點,所以我國沒有形成重大科學發明的機制,諾貝爾科學獎獎只能是遙遠的夢想。

【文軒閣】認為,科研大環境不變,陳舊固化的管理不變,官研大於科研的誘惑不變,再好的胚子也不可能出大成果。你說呢?


文軒閣


題主的這個問題並不嚴謹。德國是老牌諾貝爾獎大戶,日本是在進入新世紀後諾貝爾獎數量出現了井噴,平均一年拿一個。至於以色列,算不上經常拿諾貝爾獎,題主要表達的可能是猶太人。不論是按照猶太人的數量還是所佔世界人口的比例,猶太人的確非常能拿諾貝爾獎。中國本土的科學家只有屠呦呦拿到了諾貝爾獎。

和那些老牌諾貝爾獎大戶比起來,中國的諾貝爾獎數量慘不忍睹。和新興的諾貝爾獎大戶日本比起來,中國的諾貝爾獎數量也是少得可憐。偶爾一個兩個的諾貝爾獎沒有統計意義,那些拿諾貝爾獎拿到手軟的大戶是因為有多方面因素在多年間積澱下的底蘊。

二戰前德國、英國就是老牌經濟強國,強大的經濟基礎能夠為教育、為科研提供優越的環境。當是的歐洲又是世界科學的中心,歐洲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非常便捷。美國的經濟後來居上是在二戰之後,也是在二戰之後成為了新的世界科學的中心。強大的經濟實力以及優越的科研環境使得美、英、德的諾貝爾獎成了家常便飯。印度是人口大國,中國是人口大國,尼日利亞也是人口大國,這些人口大國上個世紀中不僅經濟不發達,而且科研條件也落後。那種情況下,難以培養出諾貝爾獎得主,偶爾的一個兩個也有著比較大的偶然性。

日本在上個世紀一共拿到了5個諾貝爾獎,和進入新世紀後平均1年1個諾貝爾獎比起來也是很少。上個世紀前半葉的日本和歐洲國家還是有區別的,日本不是科學的中心,經濟和教育剛剛有所起步,而且當時的教育更傾向於灌輸軍國主義、國家至上等。再加上諾貝爾獎二三十年的滯後性,日本上世紀得5個諾貝爾獎也算是正常。

二戰後的日本經濟有了快速發展,教育方向也發生了轉變,高等教育幾乎實現了大眾化。上個世紀後半葉的日本為21世紀諾貝爾獎的井噴打下了堅實的底蘊,今天日本的諾貝爾獎實際是上世紀經濟快速發展以及重視教育所獲得的紅利。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也有了飛速發展。中國在教育、科研領域的投入也較之前有了大幅增加。比較樂觀的看法是現在的中國和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比較相似,照這樣的話,二三十年後中國本土也會湧現出一批諾貝爾獎得主。諾貝爾獎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培育出的,至少需要幾十年的積澱。


刁博


為什麼日本、德國和以色列的科學家經常得諾貝爾獎,而我國的科學家卻沒有?

對此,不少國人都很糾結,但是年年反思,似乎也無濟於事。原因也許很複雜,但有幾個方面的問題不可小視:

一是關於官本位思想問題。如今的校園,行政化傾向較為突出,相比較學術、科研來說,行政級別更為耀眼、更具備各種利益。所以有的教授、科學家,也希望自己有個級別、有個職位。

近來一些高校學生會幹部也出現官僚習氣,講等級、講級別現象屢見不鮮,不得不令人憂慮,如此之環境,如何能夠出科學、出大師?

二是關於金錢至上的利益問題。有人說,每年高考的優秀學子,都幾乎進了經濟、金融、商業等專業,都是奔著賺錢去的,都是想著如何做生意的,又有幾人是去做科學、做研究的。如此之目標,又怎麼會有大師出現呢?

孩子們的目標很明顯,家長的期望也非常明顯,讀大學之後,就是找個好工作,有個高薪水,至於什麼科研、學術,恐怕並不是真正的追求。人越來越現實、越來越利益化。

三是社會的導向問題。什麼才是最成功的?是權力是金錢是明星!看看一些學校舉行的校慶,列出的知名校友,都是以什麼人為至上,要麼是官,要麼是商,又有多少做科研、學術的人受到真正的尊重呢?即便有科學家、學者受到尊重,似乎也與其所附加的利益價值有關,而不是與學術價值有關。

一個創新進步的國家,必須讓科學家、實業家成為人人追捧的對象,而不是讓官位、金錢、明星成為人們的競相追逐,否則何以談進步。


碧翰烽


我是一名海外華人,家中有好幾個親人都是在海外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認真的回答一下我的親身感受。先說我的妹妹和妹夫吧。他們倆都是在改革開放後考上中國重點大學的大學生。畢業後他們到了日本攻讀了藥理學博士,畢業後他們也曾想回到祖國去工作,為祖國的科研做貢獻。但是九十年代初期沒有一個工作單位要他們,被告之的原因只有有一個,“就是你們的研究經費我們沒有,而且我們需要的是馬上能見到經濟效益能見到錢的人材,對研究開發時間長的科研項目我們不予考慮”。無奈,妹妹和妹夫只好接受了德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邀請,在德國從事了幾年的癌症研究的工作。然後他們又接受到了加拿大國家癌研所的邀請,從事白血病的新藥研發的工作,現在治療白血病的最有效治療的藥就是妹妹所帶領的團隊開發出來後賣給了瑞士的製藥廠,為世界各國的白血病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個世紀初,他們又接受到了世界有名的美國最大的安德森癌症中心的邀請在這裡從事癌症新藥的研發工作。妹妹帶領的團隊開發的乳線癌的幾期新藥,為世界各國的姐妹帶來了新生。妹夫也在這個中心從事從小白鼠身上提取細胞,為克隆和各種新藥提供各種數據和依據。我還有一個朋友,是從事數學研究的,他也是在國內有名的大學畢業的,九十年代初起來到日本攻讀博士學位,在讀博的時候就在世界級的數學雜誌發表了幾篇論文。但是畢業後去北京社科院的數學研究所找工作時,九十年代中期的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的領導告之他,我們這裡現在不需象你這樣的人材,我們需要的是馬上能給我們數學研究所帶來利潤的人,我們需要馬上能讓我們數學研究所掙著錢的人,我這位朋友也很無奈,最後在日本的一個國立大學工作幾年後,又去了奧地利講學,後來在香港大學當了幾年教授,再後來又被加拿大的一所大學騁為終身教授在加拿大工作。當然這些很有能力的華裔科學家都改變了國籍,在國外都有著很好的生活。在這裡我想說的是,不是這些科學家不愛國,而且當年的祖國眼光沒那麼的遠,沒有意識到,國家當年所拒絕的這些海外學子,是多少年以後我們國家所最需要的科學棟樑,而且這些當年的海外學子正是現在活躍在世界個各領域的華裔科學家。我個人覺得這也是現在我國還不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之一。按照現在的發展,幾十年以後的中國一定有人會獲得諾貝爾獎的,這一點我堅信。

這二張照片是我前年在妹妹的引導下參觀安德森癌症中心拍的。由於怕影響到別人的工作拍的效果不是很好,請見諒。




燕子Qy


思想理念不一樣,就會有不一樣的成就

任何一個國家的科學家,企業家,技術人員都不應該以能攀上一官半職為榮。如果不追求科學精神,而是追求官本位,那麼諾貝爾獎就會遠去。

屠呦呦不是院士,但國際上給屠呦呦的科學貢獻極高的評價。稱她挽救了數億的生命,對人類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當屠呦呦女士步入領獎大廳時,瑞典國王王后全體高官和世界大科學家們全體起立鼓掌,為這位老人投去尊敬的目光。八十幾歲的屠呦呦女士在外國大科學家尊敬的攙扶下發表了代表中國人民對科學精神追求的演講,舉世震驚。

如果一個國家的大學生以當公務員為榮,那麼就需要改變。日本,德國,以色列的公務員(官員)實際上是沒有任何政治經濟實權的(實權在議會)三流職業,地位與待遇遠低於企業員工。只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把最優秀的人才留在科學技術崗位。在這些國家,科技人員和企業家才是社會的精英。也就是說,官員的地位遠不如企業科技人員。

如果權力大於科學,那麼科學就會謙卑讓位。僅僅單純地追求權力與金錢,是文明國家不存在的思想觀念。

任何一個國家的科技人員牛不牛,行不行由領導說了算都是一種對科學的不尊重,即使你是天才,你得罪領導,你就是垃圾一個。所以不是錢就能留下人才的。如果存在人才是埋沒掉還是隨波逐流的,真正撥尖人才是走是留的問題始終是制度設計的問題。科技工作具有特殊性,不像其他工作,你不幹有人幹,科技工作的特殊在於沒有了這科學家這個科學攻關就沒法進行下去,可能五年,十年甚至於幾十年都會出現斷層。

高科技不是毫無配套就憑一個人空手能得出來的。科學環境,政策制度設計,科技人員配套,實驗交流,經驗交流等科技底蘊不厚根本不行。你把任何個科學家放到村子裡或者放到一個人的孤島上去他能取得成就嗎?肯定不能。科學就象藝術,一群不懂音樂的人,你貝多芬到那也沒用,你想問一個鋼琴上的專業問題沒人懂,你要換一個琴鍵沒人有,你還能彈出《命運交響曲》嗎?發達國家往往有良好科研環境和厚實的科學文化底蘊,社會科技資源也非常雄厚,有幾十幾百年的大學和大公司大企業和科學研究機構。日本從明治維新時就開始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到二戰時科技實力己經很不錯,戰後又實行西方民主憲政制度,進一步走上了西方技術強國的道路,到了上世紀六七時代,日本科學技術發展的程度與歐美國家己相差不大。在重建道路上德國和日本是同步的,到現在為止,日本在各方面比德國還強得多,特別是科技上的成就。日本到現在為止己經有三十幾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了。

以色列也是二戰後建國的,很多以色列人從外國帶來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政治上實行現代民主制度,這為以色列迅速組建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色列人的諾貝爾獎,建國前分散世界各地,建國後也獲獎不少。

三個特殊的國家擁有眾多的諾貝爾獎不是因為他們有多麼聰明,而是他們各項制度的設計有利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僅此而已!我們需要學習改進的地方很多,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拿到更多的諾貝爾獎。


神碼人生


研究的領域和方向有偏差,這是一個因素。還有就是這是西方設的獎項,對亞洲人,甚至是中國人的印象和形象,從骨子裡就不太認可。他們設的獎項,在他們的心裡基本上是傾向於西方的。對中國長期以來就是有色眼鏡看待的。尤其對中國多種複雜心裡,在作怪。所以中國在對外輸出國家形象的同時,也同等的堅決抵制一切有損於我形象的行為和言論,尤其是西方人的偏見。中國在這個問題上也應對等成立一個科學獎項,與其抗衡。因為在他們心裡只佩服強者。這個強者不光是傳統領域,也包括非傳統領域的。只要這樣,讓西方人不敢輕易冒犯我中華和人,才有可能在如諾貝爾獎這些領域,善待於我們。並且逐漸重視我們,相關領域的獎項,才能多起來。這隻代表我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虎哥安全


因為我們的錢全讓戲子賺走了!沒有經費孵化哪來的頂尖科技,沒有頂尖的科技做平臺在有本事有能力的人也沒有空間發揮!再者戲子動則幾千萬上億,而辛勞的科學工作者卻賺著有限的工資!試問有動力嗎!這樣能得諾貝爾獎嗎?!


冰天未冰


中國的科學家們缺少兩樣東西:一是科學思想,二是科學精神。



旅行者68521336


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大學管理體制有問題,學校自主權太少,行政干預大學辦學,好多甚至根本對辦學不懂,只是上面委派的人員,像這學生能放手培養人才麼?第二,現在學校只注重分數,其他一切不管,學生作業太多,又在補課,不停的測試,訓練,這些都是對已有的知識進行學習,複習,甚至不考慮知識如何來的,這些和他們沒有關係,因為對考試沒有幫助,更談不上創新,。


羅曼雷恩斯7490


相當一部分人為權利而奮鬥,那有心思做學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