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歷史上的泡沫,成就了區塊鏈

互聯網始於1969年美國的阿帕網。是網絡與網絡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絡,這些網絡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絡。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聯網,而Internet則特指因特網。這種將計算機網絡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絡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絡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絡結構。

區塊鏈是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

區塊鏈(Blockchain)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本質上是一個去中介化的數據庫,同時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幣網絡交易的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狹義來講,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 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佈式賬本。

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佈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佈式基礎架構與計算方式 。

別蓋茨當年從哈佛輟學,和兩位夥伴日夜顛倒連續工作兩個月,開發出針對微處理器的第一款商業化本地高級編程語言,並開創了個人電腦軟件行業。PC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區塊鏈,最大的共同點是,輟學創業很流行。

這種潮流的開創者,大概就是比爾 · 蓋茨了。這位曾經的全球首富回校演講又 “慫恿” 了當時的扎克伯克輟學創業。就連如今區塊鏈界被封神的 Vitalik Buterin(圈中稱為 V 神),亦是如此。這位少年開創了區塊鏈 2.0 時代,讓公鏈變成了操作系統,用以太坊自己的話是“去中心化程序運行平臺”。

於是,追趕時代的賽跑開始,公鏈大戰拉開帷幕。

投資人從中看到了過去,“這太像八九十年代的互聯網了,所有人都在做操作系統和協議”。

“這跟互聯網根本就是不一樣的東西。” 即便創投圈中有不少人對此等類比嗤之以鼻,但總是避免不了以互聯網的例子論證自身邏輯。

互聯網歷史上的泡沫,成就了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最大的口號,是去中心化。

現今所謂“集權、壟斷”的互聯網,創造之初也是承載著去中心化的願望。

赤鏈系統實際就是是區塊鏈技術的混搭綜合解決方案。區塊鏈技術是繼工業革命和互聯網革命之後有可能引發技術和產業變革的顛覆式創新,但在實踐中仍存在著處理性能、隱私保護、升級修復機制不足等一系列問題。

技術早期本來就是大量試錯。與當年不同的是,今天的風投環境太過成熟,試錯的成本太低,推高了泡沫。

互聯網歷史上的種種意想不到與泡沫,給了創業者歷經牛熊還願意押注區塊鏈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