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被爸爸温柔对待过的男孩,长大后不知该如何对孩子温柔

不曾被爸爸温柔对待过的男孩,长大后不知该如何对孩子温柔

与孩子离得很远的爸爸

无论爸爸做什么,他就是无法与孩子很亲密。

他已十分努力,买玩具、陪孩子玩、用夸张的表情逗孩子,但孩子就是不买帐,跟爸爸独处时虽乖巧,却很明显是在“等妈妈回来”。

爸爸似乎变成一个替代方案,如果可以,还是跟妈妈待在一起比较安心。“妈妈没有那么容易生气,生气时也不那么令人害怕。”我们几乎可以听见孩子的心声,对于感叹自己不被孩子喜爱的父亲,只能是无从责怪的无奈。

在强调男子气概的性别教育下,男人只允许自己愤怒,不允许自己悲伤。因为愤怒显得他们强悍,而悲伤这些情感则显得他们脆弱。但人天生就有各种情绪。男人其他的情绪和情感,只能转而用愤怒的方式呈现。像是挫折、哀伤、不安、焦虑、恐惧等等,都被掩饰或压抑,最后变成愤怒爆发出来。于是在别人看来, 男人的情绪往往就只有生气/ 没在生气。

爸爸和孩子在一起时经常被惹怒,有可能他是无法表现生气以外的情感。在孩子让他感到挫折时不会表达挫折,转而生气地大吼或者用力关门,孩子不知自己引发的是爸爸受伤的感受而只觉得爸爸在生气。久而久之,在面对爸爸的时候,他克制自己乖乖地不是因为理解爸爸或者听爸爸的话——而是因为恐惧。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妈妈的温柔教养让爸爸觉得孩子需要更多的锻炼,应该像他一样“男儿有泪不轻弹“,不能总是撒娇或哭哭啼啼。总之,爸爸的严厉很有可能是他只知道这种方式表现自己,也可能他只知道用这种方式教养孩子。

不曾被爸爸温柔对待过的男孩,长大后不知该如何对孩子温柔

如果妈妈不在场,他是不是就会收敛脾气?

除了愤怒,我们还在爸爸的身上看见一种矛盾。一方面他羡慕孩子可以跟妈妈那么亲密,但当孩子对他撒娇时,他又不自觉板起脸孔,觉得自己必须坚持更牢不可破的规范,必须对孩子严格(或者保持尊严)。

但身为母亲而且是渴望和孩子亲密依附的母亲,是不是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爸爸扮演“强悍角色”呢?就像温柔是一种需耐力和坚忍才能做到的选择,不温柔,是不是爸爸刻意压抑自己对亲密的渴望,从而和妈妈的角色特点达成某种平衡,所做出的选择呢?

如果妈妈不在场,爸爸知道孩子除了她,没有其他能获取安全和温暖的对象,爸爸是不是就会收敛脾气?

于是我们让孩子和爸爸独处,妈妈借口离开。当妈妈重新回到家时,打开家门看到的是父子俩气氛一片平和。“确实,他比我在场时更能忍住不发火”。

但平和的气氛却有些压抑,妈妈的登场就像有人掀开压力锅的盖子,在门外还听见爸爸耐着性子回答孩子的问题,当妈妈一进门,爸爸的表情立马就垮了。

爸爸不是故意要气妈妈或抱怨妈妈的离开,而是因为他一直在忍耐孩子造成的压力和烦闷。当妈妈一回来,他的情感松懈,无论有意识或无意识,他需要也想要让妈妈知道,和孩子独处让他相当辛苦。但也证明了他确实可以对孩子更温柔一点,只要他觉得有必要,他也能包容孩子。

不曾被爸爸温柔对待过的男孩,长大后不知该如何对孩子温柔

爸爸,我知道你小时候很苦

有了这样的结果,我们开始鼓励爸爸这么做,提醒爸爸:我们可以(也需要)跳出自己的原生家庭,融入自己组建的新家庭。去向家庭成员(比如妈妈)坦诚自己的脆弱、忍耐或挫折,而不是什么情绪都用愤怒来包装,企图用“威严”来掩盖自己的“脆弱或挫折”,因为用愤怒来掩盖情绪只会让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难以忍受。

但我们也知道,我们的成长受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太大。想要从习惯了几十年的框框中跳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和女孩相比,只有极少数的男孩,成长过程中能被父亲温柔对待。(男生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因为身为男孩,想哭时不会被拥抱,反而会被斥责甚至打一顿或关进房间。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被父亲温柔对待的时候。

所以在咨询过程中,我也不止一次告诉爸爸,“我们可以跳出原生家庭的框框,我们可以和过去不同。”无论是爸爸还是孩子,比起被责备,也更愿意被鼓励和引导。而且这并不容易做到,需要坚持和耐心。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就是让孩子变得温柔而坚强!

这就是一个家庭,关于爸爸和孩子的故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