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阿之别,正是“主义”与“问题”之别

(我宁可)少谈点主义,多谈点问题。——胡适

在越来越让人难以捉摸的世界杯上,南美豪强巴西和阿根廷都先后遭遇了小组赛首轮被逼平的尴尬。同为热门,我们难免将二者比较——但阿根廷的惨败和巴西的“惨胜”,却折射了两国足球太多的不同。

巴阿之别,正是“主义”与“问题”之别

对阿根廷主帅桑保利来说,这几天可谓人生中最低谷——在球队内部,他几乎失去了一切支持;在国家内部,他同样无人理解,甚至一度被认为将提前被解职。后来在管理层在球员间努力斡旋后,他的位置暂时保住了。然而,阿圭罗、伊瓜因等7名球员也宣布:世界杯后将退出国家队,梅西是否也在7人之中?你猜。

本人在阿根廷首轮不胜冰岛之后,曾写过父亲节这天,阿根廷迷失了爸爸对梅西(个人英雄式)的过分依赖是阿根廷的一个死结。但与巴西相比,在更高的层次上阿根廷依然是输家——“问题”与“主义”之争。

巴阿之别,正是“主义”与“问题”之别

南美人通常都有着一种被理想强烈感染后,激进的行动力与天才的想象力。在各个领域都是如此——从玻利瓦尔到贝隆总统,从切·格瓦拉到马拉多纳,这些伟大的南美人民的精神领袖,让人对主义的偏执产生了错觉。足球上的阿根廷人就深深陷入了自己的“精英主义”之中,这种主义的要素包括疯狂的攻势足球、个人化明显的天才足球、以及对精神力的盲目崇拜。

2002年带阿根廷队打世界杯的主教练贝尔萨,算是是桑保利的精神偶像——不计成本地疯狂投入进攻、对比赛风格的深度执迷。这让贝尔萨成为了那届世界杯的牺牲品,也让他从此就远离了世界一流教练圈。在2015年美洲杯击败祖国夺冠后,桑保利也用这种特别的“主义”,吸引阿根廷人并获得了超级的信任。

巴阿之别,正是“主义”与“问题”之别

所以你们看到了,偏执的“主义”在,阿根廷的危机一直都在。相对来说,巴西人对“问题”的理解,更让人觉得高明。

首先在人才底蕴上,他们始终当世无双——但在风格上,他们早已抛弃了传统南美足球的控制、盘带、慢节奏与对进攻的执拗,早在24年前的1994年世界杯上,一支充满肌肉与力量感的巴西队被证明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所谓“主义”,你让巴西人从1-7的国难走来后再选,早已答案分明。剩下的事情,往往变得务实——问题在哪里,我们就去往哪里。

蒂特这代巴西本土的“高乔”教练,更是在斯科拉里身上学到了更多的管理与驭人之术,在大赛期间对球员身体上和技战术上的管理深度则更为精密。在球队的防守上,每个细节巴西人都能执行到位——这不能不让人信服,无论场上与场下,这支球队都有着同欧洲人一样的纪律与规矩。

巴阿之别,正是“主义”与“问题”之别

嗯,同样地,在长达90分钟狂轰滥炸无果、在赚得点球又被VAR取消的情况下,巴西人在“问题”上的反应毫不含糊——最终打破僵局的一球,正是菲尔米诺和热苏斯双中锋同时插入禁区、库蒂尼奥后排插上的套路——标准的欧式长传冲吊的套路,多像是鼎盛时期的切尔西。

巴阿之别,正是“主义”与“问题”之别

只是苦于没有罗纳尔多这个级别的超级前锋——甚至一个阿德里亚诺这种类型的球员,也早已绝迹。巴西前锋人才凋零,但如今后腰人选天下无敌。对问题的务实与冷静,使他们终于能够脱颖而出。

还好有巴西人,让世界杯暂时还没有变成欧洲杯。而对阿根廷来说,尼日利亚今晨慈善性的获胜,才真是吉凶难卜。

看到这里的你肯定是真爱,还不赶紧分享一下,毕竟朋友圈里靠世界杯吹逼的朋友还在嗷嗷待哺ing

巴阿之别,正是“主义”与“问题”之别

实在不行,就赞赏吧,也欢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