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自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哲學家康德

那些自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曾經看過這樣的問題:人生的痛苦大多來源於什麼?

我想了想,心中便有了自己的答案——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想要減肥,卻從不運動,即使狠心開始,卻只能堅持兩三天。

想要提升自己,卻從不看書,用太忙做藉口,然而有空時只會躺在床上刷手機。

想要家庭和睦,卻還是在情緒來襲時,不能控制,對至親的人加以言語傷害……

所以,我們悔恨,焦慮,糾結,否定自己,因為我們的不行動。

這些,都和一個詞有關,那就是自律

自律,給你自由。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廣告詞。哲學家康德說過: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一個能夠自律的人,才能夠有主宰自我的自由,否則,便成為了本能、情緒、慾望的奴隸。那種不能掌控自己的感覺,足以讓一個人從失落走向墮落。

那些自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自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說到自律,不得不提心理學上一個著名的實驗:棉花糖實驗。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在1972年於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研究室做了一個實驗。實驗的內容如下:他們邀請了400位4歲的孩子參加這個實驗。但是孩子們不知道這是一個實驗。實驗室的桌上擺了一盤棉花糖,實驗負責人每次安排一個孩子進入實驗室,然後讓他在一張桌前坐下,面對桌上的一盤棉花糖。負責人告訴孩子:“我出去一會兒,如果你想吃一顆棉花糖,可以拿一個。但是如果你能等到我回來,我會讓你吃兩個。”說完話 ,負責人離開房間15分鐘。結果孩子的反應怎麼樣呢?

那些自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在這15分鐘裡,參與實驗的研究員,坐在實驗室雙面鏡的另一面,他們可以觀察並記錄每一個孩子在負責人離開之後的每一個動作和反應。他們發現有的孩子在負責人離開之後就馬上去拿棉花糖來吃;有的孩子等了一會兒,可以看到他們內心在掙扎,最後還是耐不住就拿了一個來吃;有的孩子等了有10分鐘之久,把棉花糖拿在手裡,看著玩著,最後還是忍不住吃了。許多堅持到最後沒有吃的孩子,他們會轉移注意力不去看那盤棉花糖,用其他的方式來度過這漫長的15分鐘。最後實驗的結果是三分之一的孩子在負責人離開後不久,就開始吃棉花糖;三分之一的孩子等候到10分鐘就耐不住,最後終於屈服於誘惑力,吃了棉花糖;三分之一的孩子等到負責人回來,獲得了兩顆棉花糖。

那些自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以上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實驗人員繼續跟蹤這些孩子直到他們上大學。

跟蹤結果是:第一,從學業方面看:耐心等到最後的三分之一的孩子,在申請大學時考SAT的成績,平均分比其他孩子高出206分。

第二,從性格方面看:沒有等候的孩子,成長之後比較容易衝動,更容易覺得孤單、受挫,也比較固執,對於處理壓力和挑戰的意願低。願意等候的孩子,成長之後受人歡迎、有探險精神、自信,而且可信賴。

還想舉個例子,可能大家也比較熟悉,那就是演員彭于晏。六塊健碩的巧克力腹肌,再加上大長腿,高顏值,迷得妹紙們根本hold不住。可是彭于晏小時候也是食慾旺盛的小胖墩,小學時158的身高,體重曾重達70kg。

那些自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2010年,他的事業跌入谷底,為了接到更好的劇本,他連續八個月魔鬼式訓練,不斷挑戰自己的體能極限,最終練就出完美標準的模特體型,憑藉一部《翻滾吧!阿信》入圍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事業逐漸走上巔峰。

他也坦言自己是易胖體質,為了維持最佳的鏡頭感,不論多忙,每天也要抽出時間健身數小時,食慾更是嚴格控制,有十多年不曾吃飽過,也幾乎忘記了糖是什麼滋味。

如果沒有自律,他肯定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律的重要性,以及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的必要性。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性?

1. 想培養什麼樣的孩子,先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培養孩子的自律性有很多方法,我也只是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而已,但是這一條,我堅信它是毋庸置疑的。

一個不做飯就去麻將桌上的父母,對孩子說:“你能不能把作業做好再玩?”

一個家裡沒有一本書的媽媽,抱怨孩子:“你怎麼從來不喜歡看書?”

……

是不是聽起來就覺得好笑呢?

要想培養出自律的孩子,我們必須是自律的父母。沒有身教,言教會顯得蒼白無力。要是碰到孩子回懟:“你不也是這樣嗎?”做父母的又該如何反駁呢?畢竟事實勝於雄辯啊。

2. 制定合理的家庭規則

那些自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他律是自律的基石。對於孩子而言,自律最開始源於家庭規則建立。

制定規則以後,便把規則告訴給孩子,雙方同意後,就要嚴格執行了。比如孩子想要玩iPad,那麼就規定時間,和孩子講好每次只玩15分鐘,時間到了後,就讓孩子去做別的事,如果孩子還鬧著要再玩一會,父母也別輕易放棄執行。

通過制定符合孩子認知水平的規則,讓孩子知道,想不想做是一回事,能不能做是另外一回事,每個人的行為必須在一定的規則和邊界內。

3. 讓孩子自己做計劃

父母制定的計劃和規則,總讓孩子覺得有種被控制的感覺,也許出於叛逆不願執行。那麼就指導孩子自己做一個計劃吧。比如面對一個孩子不樂意做的事情,讓孩子自己給出一個完成時間,告訴他在這個規定時間內做完後,剩下的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在完成自己的計劃以後,孩子也會獲得成就感。

4. 先“苦”後“甜”,延遲滿足。

日常生活中家長應當引導孩子按照先“苦”後“甜”的原則做事情,教會孩子先將享樂推遲,先完成自己的小目標,再去“享受”。

不要總是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要求或慾望,給他們一個等待的時間或是通過做事情來交換,這是一個意志力鍛鍊的過程,可以更好的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和抵禦誘惑的能力。

比如帶孩子逛商場,孩子總是要這要那,那麼出門之前,父母就該提前告訴孩子“一次只能買一樣”,其他東西等到下一次再買。這個等待的過程中也能讓孩子逐漸學會自我控制,學會等待。當然,如果父母承諾了,就一定要兌現。

那些自律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日本藝術家山本耀司的一席話激勵過無數人:“我從來不相信什麼懶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有價值的。

那些懂得自律的孩子,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廣闊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