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

八月十五殺“韃子”


“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

“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在我國是廣為流傳的。

“韃子”,亦即韃虜,是受壓迫的漢族人民,對於如蒙古族人蔑稱。

“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主要有兩個版本。

一個版本是,朱元璋“月圓殺韃”。

元朝末年,中原廣大漢人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蒙古人(韃子)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

但元軍控制嚴密,義軍無法傳遞消息,適逢中秋節將至,劉伯溫獻計,在中秋節派人分頭廣發月餅,月餅裡面夾著紙條,紙條寫著“八月十五殺韃子”,有的說是寫著“月圓殺韃”,約定在八月十五那天起義,大家一起殺韃子。

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勢如破竹。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十分高興,連忙傳下口諭,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且供給月餅共食。當年起兵時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此後,成為人們互相饋贈的佳品。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也在民間流傳開來。

此事未見於各史冊記載,僅止於傳說故事。

一個版本是,民間殺韃。

“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

元朝皇帝是蒙古族人,十分歧視異族人,把全國人為4個等級,第1等是蒙古人;第2等是包括西域、西夏、回回人在內的色目人;第3等主要是北方漢人,也包括契丹、女真人等;第4等是原南宋境內的南人。第1、2等人有種種特權,居統治地位。第3、4等人嚴受統治,飽受壓迫。

元朝統治者對人民,尤其是北方漢人,統治很死、控制很嚴。在民間,每10戶設為1“甲”,設1名甲主。甲主由蒙古人擔當,被人們稱為“韃子”。

這些“韃子”,專橫跋扈,作威作福,無惡不作。他們由漢人供養,吃喝拉撒睡都在漢人家。好東西他們要首先吃、用;對於漢人,隨意打、罵;新媳婦也要他們先“圓房”,即先入洞房;10戶共同使用1把菜刀,由他們管理,用的時候找“韃子”去拿,用完再送回去;規定蒙古人殺死漢人,只需賠償一頭驢;漢人白天外出要向“韃子”報告,夜晚不允許外出;對於漢文人更是仇視,汙為“八丐九儒”,等等。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北方漢人被逼無奈,決定造反。某年八月十五的前幾天,有人組織,向百姓們分發月餅,在月餅裡藏有寫著“子時殺韃子”的紙條。分發月餅的悄悄告訴人們:“月餅要等到八月十五晚上才能吃。”

中秋節

“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

到了中秋節晚上,老百姓家家捧出月餅,把月餅一掰開,都看到了月餅內夾著的“子時殺韃子”的紙條。子時一到,各個“甲”的百姓,一齊動手,十幾人、幾個人對付一個“韃子”,用手掐脖子、用磚頭砸腦袋,把平日張牙舞爪的“韃子”兵,全都報銷乾淨了。各“甲”完成了殺“韃子”任務後,都走出家門,互相打聽:“你們‘甲’的韃子殺死嗎?”“殺死了!”“你們‘甲’的呢?”“那還用說,早嗚呼了!”於是,人們敲鑼打鼓,噼噼啦啦地點放起鞭炮。到現在,河北人中還流傳著一個歇後語:“八月十五殺韃子——齊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