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密集跟進 人工智慧發展進入新時期

央廣網北京10月7日消息(記者夏青)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時間已經進入十月,梳理今年中國經濟的關鍵詞,“人工智能”無疑應該成為其中之一。從人工智能標準化白皮書的發佈,到科技部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的成立,再到教育部高校AI創新行動計劃等,可謂政策密集跟進。不僅如此,截至8月底,地方層面也已經有超過20個省市區印發相關規劃文件或出臺明確的扶持政策。人工智能發展進入新時期。

人工智能已經做好全面商用化準備

剛剛過去的9月,2018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和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都將目光聚焦在人工智能領域。因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猛,正深刻改變著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百度CEO李彥宏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預言,未來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宣稱與AI無關,“對於絕大多數企業來說,至關重要的還是如何在現在這個時代的趨勢下,率先擁抱AI,做一個成功的AI技術應用者,儘快使自身AI化。一方面要有能力持續、高效地積累大量獨特的優質數據,另外一方面,從數據當中挖出‘金礦’。”

從2012年開始,谷歌第一次將人工智能佈局到主要產品中,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六年。六年來,人工智能技術不斷髮展,在圖像識別、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最近三年,從日臻完善的智慧小鎮到已經出現的“刷臉”等各種“黑科技”,人工智能開始走進生活的方方面面。

互聯網專家王越說,人工智能已經做好了全面商用化的準備,人工智能的發展進入新時期,“一些基礎設施,比如人臉識別、更快更流暢的5G網絡以及對大數據的處理和理解等能力,在這三年中得到了全面的商用化準備,所以接下來AI會進入新時期。”

中國人工智能需要把握好基礎研究和應用層面的平衡

人工智能為當下的產業升級帶來了新思路。工信部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產業發展、融合應用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王春暉認為,下一步,中國人工智能需要把握好基礎研究和應用層面的平衡發展,“在人工智能領域要解決兩方面問題。一是要有很好的基礎科研基礎,一定是人才的培養。基礎科研和人才培養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第二,加速人工智能的研發和運用,主要應對貧困、飢餓、健康、教育、環保等全球性問題。它是要造福人類的。”

上海社科院互聯網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易認為,人工智能將會明顯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李易表示:“中國已經有一些醫院與IBM合作引入人工智能的診斷程序,幫人們診斷最終的疾病。製造業、農業也會有大量人工智能的應用出現。我們會看到身邊有越來越多軟的、硬的或者軟硬結合的人工智能出現,幫助人們去做以往我們覺得枯燥甚至很難做到的工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