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能对冲海外市场下跌的冲击吗

降准能对冲海外市场下跌的冲击吗

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8年10月15日起对主要商业银行准备金率下调一个百分点,同时宣布10月15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这是继今年4月17日宣布降准置换MLF和6月24日宣布降准支持“债转股”后的再次置换式降准,这次降准除了抵消当日不再续做的MLF外,还可再释放增量货币约7500亿元。

这次长假对中国的投资者而言并不轻松,外出堵车事小,外围市场的大幅震荡堵心事大。欧美日股市全线下跌,与中国大陆A股相关性更强的恒生指数一周大跌4.38%,新加坡A50指数下跌3.5%。外汇市场也不平静,两周内美元指数上升超过1.5%,使得新兴市场货币汇率纷纷下跌,一些货币汇率甚至创出历史新低。怎么梳理长假中的这些事?降准能否对冲海外市场下跌的冲击?这对节后的操作以及对年末经济收官阶段的判断很重要。

首先,中国央行降准已在市场的预判之中,并且符合下半年以来的经济政策逻辑。国庆长假前最后一周,在美国加息的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却非常活跃,股债同时上涨,事实上这已经反应了市场的降准预期。这种预期是有较强逻辑支撑的,一是中国目前的准备金率仍然很高,在本次降准前,中国主要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5.5%,这可以说是不正常的,需要择机逐步降低,同时通过降准也可以逐渐取代MLF等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二是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从下半年开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逐步宽松,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了“六个稳”的总要求,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这基本上确定了下半年稳经济的主基调。随之,扩大基建投资、减税等政策措施逐一推出,这次置换式降准也是顺着这样的逻辑展开的。甚至还可以预期,随后还会有更为积极的财政、税收、货币、产业政策出台,达到逐步修正市场预期的目的。这是中国经济政策的逻辑并以之判断中国市场和中国经济的依据。

外围市场下跌则是受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其中美国经济数据强劲加剧了非美市场的压力。美国9月底如期加息,同时宣布继续缩表,这对经济基本面不强但又不得不跟随美国加息的香港地区以及一些新兴市场压力较大,从这些地方最近一段时间股市汇市表现就能看出,其走势比美国要弱很多,甚至欧洲市场也深受其害。刚刚公布的美国失业率创下48年新低,这让市场预期美国未来加息的幅度更大,频次更多,这无疑使外围资本市场雪上加霜。

然而中国的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仍然不高,中国的货币政策与美国的货币政策并没有较强的联动机制,这就使得美国在不断加息而中国可以不断降准(截至目前,今年美国加息三次,中国降准也达三次,中国降准都是在美国加息之后),这与2010年到2011年期间美国不断量化宽松而中国不断提高准备金率的逻辑一致,所以不能得出美国不断加息中国需要被动加息的结论。

在理解了这样的道理以后,判断中国资本市场走势和外汇走势的逻辑就会简化许多,中国资本市场走势仍然由中国内因决定。从2月份到9月中旬的持续性下跌,已经反映了较为悲观的预期,并且很大程度上已经非理性反应了。在一系列稳经济的政策刺激作用下,无论是经济基本面还是资本市场都将会有所反应,经济基本面四季度仍将保持平稳,基本能够完成全年既定目标;资本市场在连续下跌后也会有所反弹,一方面要对过低的市场预期进行修复,另一方面要对暖风频吹的利好做出回应。还要知道,除了经济政策的刺激,近期资本市场本身的利好也不断推出,就在9月30日收盘后,银行理财新规细则出台,规定银行公募理财可以通过公募基金投资股票,这无疑可以向资本市场注入更多资金。还有近期的沪伦通以及富时罗素指数引入中国A股等消息的确认都会对资本市场形成正面影响。

至于一些投资者担心人民币汇率可能会受到冲击,这一点也不必过度担心。汇率的长期走势主要受贸易顺差影响,在外汇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利率平价的影响较小,刚刚公布的9月中国外汇储备为30870亿美元,8月的贸易顺差仍然达到278亿美元,基本保持稳定。即使人民币汇率有适度的波动也是在央行的可控范围之内,更何况央行的逆周期调节因子随时可以决定人民币汇率的走势。

本文作者为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仅代表个人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