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深刻影響快遞業、 旅遊業發展

記者觀察

本報記者 呂紅星

鐵路是國民經濟大動脈,無論怎麼強調都不為過。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鐵路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交通運輸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當前,我國已成為交通大國,並且某些領域的指標在世界上從“跟跑”變成“並跑”“領跑”。40年來,我國實現了交通基礎設施跨越式發展,綜合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綜合交通網總里程突破500萬千米,高鐵、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均居世界第一,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初步形成,有力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從支撐引領角度看,交通運輸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很強的適應度和引領性,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鐵路尤其是近年來飛速發展的高鐵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廣泛影響,高鐵對地方經濟、社會的推動作用在近年來越來越明顯。很多城市因為高鐵站的設立,帶來人流、資金流以及城市發展的巨大進步,其中,對快遞業、旅遊業的影響我們普通人都能夠感受得到,可以說最具有代表性。

快遞業是生活性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快遞業發展迅速,在有效降低流通成本、支撐電子商務、服務生產生活、擴大就業渠道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其中,鐵路對促進快遞業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8月,全國快遞服務企業完成業務量41億件,同比增長25.7%;完成快遞業務收入488.6億元,同比增長20.9%。眾所周知,電商時代的快速發展對快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成了各個快遞公司追求的首要目標。

據瞭解,2016年,中國鐵路總公司正式推出高鐵快運業務,使得高鐵開始與快遞行業相結合,由此我國物流業走進了高大上的高鐵時代,影響巨大。數據顯示,高鐵快遞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從廣州到長沙的快遞成本,航空方式約為2元/公斤,高鐵運價為1.5元/公斤,成本較航空低25%。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旅遊業實現了兩大突破:第一,旅遊市場發展。從旅遊市場格局單一發展轉變為旅遊市場格局均衡發展;第二,旅遊權利。從改革開放初期,只有少部分人才能享受到旅遊樂趣轉變為人人可遊的局面,推動著中國正在迎來大眾旅遊時代。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13萬億元,佔GDP總量的11.04%,旅遊直接就業2825萬人,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7990萬人,佔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28%。

應該看到,旅遊業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和交通尤其是近些年來高鐵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攜程網數據表明,乘坐高鐵出行的遊客抵達目的地平均耗時3.3小時,而其中耗時1—2小時的佔比最高,達到35.3%;在4小時以內抵達目的地的遊客佔比接近八成。有研究表明,高鐵開通已給我國一些中小城市帶來了旅遊流的增加。我國開通高鐵的省份可能比沒開通高鐵的省份增加約20%的外國遊客數量和25%的旅遊收入,以交通為基礎要素的旅遊業也將全面迎來高鐵旅遊新時代。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改革開放40年來,雖然截止到2017年,我國鐵路長度已達12.7萬千米,其中,高鐵約為2.5萬千米,高鐵、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均居世界第一,但我們也要看到,我國鐵路密度仍然偏低,路網布局尚不完善,尤其是中西部鐵路發展不足,鐵路網絡規模仍須擴大,技術等級仍須提高,我國鐵路建設仍須“升級”,我國高鐵建設還在“路上”。

今天,我們應以改革開放40週年為契機,繼往開來,使鐵路尤其是高鐵在更高層次和水平上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