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后,在当时还有多大的影响力?


中国是一个实行了两千多年皇权的国家,很难想象溥仪退位时候的样子

以现代人的思想对于皇权,皇帝什么的概念是一种极为不屑的态度去看的,读过书的人大概都会有这种观念吧,认为古代人对皇帝的权威简直就是一种愚蠢,这只是我们现在价值观念的影响,实际上即使是现在的英国女王,日本天皇都对国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中国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有王权或者皇权的国家,从古到今,这种权力是逐渐加深的过程,秦朝的时候,三公九卿可能在朝廷上还有一定的地位,甚至造反什么的,赵高还能指鹿为马,到了明清,最大官的大臣,在朝堂上都只能跪着,皇帝已经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了。

很难想象在一个实行了两千多年封建皇权的国家,一下子没了皇帝,对民众来说是一种怎样的影响。

一个皇权思想影响最深,在世界各国都走向资本主义的时候,最落后的中国,一下子推翻了皇帝,在民主政体上直接走向了共和,这简直是不敢想象的,对于日本人来说,日本国家的影响力都没有天皇重要,日本可以灭亡,但是天皇不能没。在日本,永远都是天皇第一,国家第二;对于英国以及其殖民地来说,英国也不重要,女王才重要,时至今日,英联邦已经变成了英邦联,但是女王还是过去的女王,依然受到其殖民地国家人民的爱戴。

皇权思想根深蒂固,溥仪在当时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这种观点并不是空穴来风,实际上在民国初年,尽管乱世枭雄,各色人等风起云涌,但是溥仪依然是很多人心中的皇帝。

从军政方面来说,袁世凯在当大总统后,逢年过节也要到紫禁城里去请安,后来的北洋政权都将保护清朝皇室看作一定重要的事情。袁世凯死后,张勋率领鞭子军干脆开进北京,拥护溥仪复辟,尽管过程短暂,但是影响力却是十分强大的,他让人看到,皇帝还是有着巨大的影响的;冯玉祥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张作霖得知后还破口大骂,后来见到溥仪,张作霖行的还是跪拜之礼。

从文化思想方面来说,民国是一个思想迸发的时代,皇权的意识逐渐薄弱,可是溥仪的年龄却在增长,在他年幼时期丢失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增长,对于一个几岁的孩子来说,当不当皇帝无所谓,但是对于长大的溥仪来说,复国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情,除了溥仪,还有很多民国的人物都对皇帝念念不忘,其中就有民国大家王国维。王国维本身是汉族,是近代著名的学者,著有《人间词话》等,并且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曾出国到日本去待过,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一个彻头彻底的“满遗”。1925北京大学邀请王国维担任国学导师,王国维先屁颠屁颠的到已经被驱逐出紫禁城的溥仪天津住所请溥仪恩准,假如溥仪要是不让他去的话,他说什么也不会去的。

后来据说王国维的死也和皇帝有关,有种说法是北伐军要打到北京剪了他的辫子,还有一种说法是怕北伐军杀了溥仪,当然还有各种其他的原因。

只能说,溥仪在当时还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

日本让溥仪担任伪满洲国皇帝,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

溥仪被冯玉祥撵出紫禁城是一件很大的事,在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移居到天津租界后,张作霖、段祺瑞、吴佩孚等都和其有一定往来,但是对溥仪最感兴趣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当时日本各大报纸都刊登关于溥仪的文章。

溥仪能够到天津也是在日本人护送下去的,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著名大特务土肥原贤二诱导溥仪潜赴东北,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在满洲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

在日本人看来,利用溥仪的影响力建立一个傀儡政权,溥仪是名义上的皇帝,实际军政大权还掌握在日本人的手里,这种想法的精妙简直是无与伦比,在溥仪担任伪满洲国皇帝的十几年里,东北十分稳定,基本没有大规模的起义和造反,可见日本人的算盘打得还是很好的。

当然,正是因为溥仪帮助日本人管理东北,即使是被诱导的,汉奸是坐实的,对于溥仪这样的末代皇帝来说,悲剧也是注定的,想要不复国那是假的。慕容复成了傻子,还坐着皇帝梦呢!


史论纵横


古今中外,只要是皇帝,或者曾经是皇位的继承人,那就一定有影响力。当年,崇祯皇帝的小儿子朱慈焕都已经七十五岁了,在清朝当了五十多年的顺民。一直都隐藏的很好,尤其是见到康熙皇帝多次祭拜朱元璋,对大明的亲善行为,以为自己这辈子可以善终了。有天晚上喝多了一点,跟人说起自己的小秘密。结果没过多久这个消息就泄露了,山东有个和尚以朱五太子的名义起兵造反,震动了清廷朝野。

朱慈焕听说了这个消息,赶紧就带着全家老小搬了家。然而还是没有逃脱清政府的魔爪,被官兵给逮到了。官府层层上报,一直报到了康熙的御前。康熙认为,朱慈焕虽然没有造反的行为,可是不能保证他没有造反的想法,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把朱慈焕给杀了。

须发皆白的朱慈焕被押上了刑场前,眼看着两个儿子被斩首后,自己又被一刀刀凌迟。至此,崇祯的子孙被彻底消灭。


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朱之父子不可宥。——《清实录》

朱慈焕被凌迟处死的时间,是大清康熙四十七年,清朝入关都已经六十五年了。康熙本以为江山很稳固,可谁想,只要传出大明太子的消息,立马就是天下骚动。前朝皇帝或者皇储的影响力之大,可想而知了。




溥仪作为前清的逊帝,他的影响力比朱慈焕要大的多。因为辛亥革命并不是一次的彻底的革命,革命党只是在南方活动,而北方仍然掌控在北洋系手中。在北洋系里面,拥帝派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就比如北洋三杰之一的王士珍,跟毅军和北洋军都有点关系的张勋,就都是清帝的拥护者。虽然袁世凯逼溥仪逊位,但在这些人心里,皇帝还是要有的。只要逮着机会,就会拥立溥仪复位。

袁世凯虽然是北洋系的扛把子,但是手下那么多人对溥仪仍然抱有幻想,他必须照顾这些人的想法,否则北洋系就散伙了。另一方面,袁世凯为了当大总统,他也不可能跟溥仪和情室翻脸。于是,《优待清室条件》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签订了。

(王士珍、张勋)

第一、清室退位后允许暂居官中,日后移居颐和园;

第二、溥仪仍用皇帝尊号,民国政府以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第三、民国政府每年提供四百万两费用,并特别保护皇家私有财产。

第四、溥仪宫中仍用宣统纪年,并且前清的有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等衙门保留;

第五、溥仪的排场不变,紫禁城的城门照旧有护军把守,王公、遗老依旧进出,照样给溥仪下跪。甚至民国的北京政府官员,进宫也称溥仪为皇上。



袁世凯死后,北洋系分裂。张勋逮着段祺瑞和黎元洪的矛盾,进京复辟。虽然这次复辟,溥仪只做了十二天的皇帝。但此次复辟绝非只是张勋一人之意,而是当时北洋军阀各路大佬在徐州会议上一致通过恢复清室的提议。军阀们未必真的认同溥仪这个皇帝,其中可能有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因素在内。

但是,这也侧面证明了溥仪的影响力仍然是巨大的。他依然是王公贵族,部分军阀,文人士大夫,以及不少民众的精神领袖,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而他的这个价值,后来也得到了日本人的认可!


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冯玉祥临阵倒戈,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不要以为这次驱逐事件,溥仪的特权就被全部废除了。事实上,冯玉祥的这次政变只是减少了溥仪的一部分特权而已。根据《修正清室优待条款》的约定:民国政府每年仍然要补助清室五十万元白银;并另拨两百万元设立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清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清室私产仍然归清室享有。

事实证明,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照样过的是花天酒地的生活。冯玉祥减少溥仪特权,只是一种惩罚,惩罚溥仪的复辟之心。但要让冯玉祥杀了溥仪,他也是没那个胆子的。



(溥仪绘画作品)

孙殿英刨了东陵后,溥仪视此事为平生最屈辱的事。此时已经是国民政府时期,溥仪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但是日本人在这个时候找到了溥仪。并在九一八事变后,拥立了他,建立了伪满洲国。溥仪投靠日本人,虽然不少人都反对他,这其中还包括他的父亲。但是投靠他的人也不在少数,足以可见其号召力之大。明知道是给日本人当狗,还是趋之若鹜。

日本战败后,苏联也摄于其影响力,并没有杀他,只是遣送回了中国。关于他在新中国的影响力,可以借用上世纪五十年代某领导曾经讲过一段话来总结。(不是原话,但大概也是这么个意思)

溥仪这种人杀不得。不杀他,不是他没有可杀之罪,而是杀了他一个人,第二个、第三个就要来比,会牵连一票人。杀了溥仪,对社会有什么好处?反之如果不杀他,对他就行劳动改造,成功了,对社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不成功,也只当是养一个闲人而已。



溥仪是幸运的,相比于七十五岁的朱慈焕还被清朝下令处以凌迟之刑,溥仪的一生,可以算是人生赢家了,皇帝中的战斗机。

清朝:当了三年皇帝,此生无憾;

民国:享受了十七年的《优待条例》,由民国政府拨付生活费;

抗战期间:有日本人养着,虽然是傀儡,但皇帝架子不减;

二战结束后:有俄国人养着,居然还打算参加苏共,不想回国;

新中国:政协、文史专员,月薪一百元,撰稿另有稿费。

溥仪这种优厚待遇,归根于他的影响力。而他的这种影响力,则源自中国两千年以来的忠君思想。

大清虽然没有了,但是旗人还在,满蒙汉八旗还在,这些旗人只认溥仪。

大清虽然没有了,可是忠君思想还在,老派学者、迂腐之人,只认溥仪。

大清虽然没有了,可是溥仪这个前朝皇帝的形象还在,军阀需要利用他,大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这种事,历史上史不绝书。

大清虽然没有了,可是溥仪的利用价值还是很大。不管是日本还是美、苏,都对溥仪这张牌感兴趣。

这么多遗老遗少维护他,这么多政治势力要利用他。溥仪虽然退位了,但他的影响力却依然很大,大到没有人敢杀他……


Mer86


溥仪退位之后,在清朝遗民和北洋军阀等圈子里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举个例子,溥仪生于农历正月十四日,每逢正月十三日便成为遗民们的“万寿节”。这一天,全国各地的遗民,尤其是京津地区的遗民,都会整肃衣冠,入宫朝谒。距离北京较远的地区,则以群聚酬唱等其他方式为溥仪祝寿。集会时,一般在遗民私宅正屋的中央设立溥仪的座位,并挂上他的画像或照片,燃烛熏香,然后,众遗民按官品排班跪拜,三呼万岁。跪拜时,为郑重,一般要穿前清朝服。对此,遗民陈燮龙以诗纪之:“龙颜日角画图挎,烛穗炉香篆影斜。青琐班行谁首列,白头闲坐发长磋”。

再举个例子,溥仪的字其实写得一般,画也无甚高明之处,但大学问家罗振玉对溥仪的书画非常珍视,他将溥仪“御赐”的"寒岁"匾额,特复制一件悬挂在天津寓所,而把原件装裱珍藏起来。在天津日租界大罗天戏院内有许多古董铺,罗振玉每碰到溥仪书画,无论如何一定买回珍藏,其中一次还"偶得"溥仪赐给其师傅陈宝琛的一副对联。

这种所谓“影响力”也让很多人产生了幻觉,认为溥仪还有可能重新“复辟”。1917年,“辫帅”张勋带兵进京,叩见溥仪,说“隆裕皇太后不忍为了一姓尊荣,让百姓遭殃,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办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溥仪说:“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张说:“皇上睿圣,天下皆知,过去圣祖皇帝(康熙)也是冲龄践祚。”12岁的溥仪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

从此,溥仪走上不归之路。


历史有妖气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就是溥仪退位后影响力的体现。

在袁世凯的左右逢源下,清廷和革命党人只好达成唯一的共识,选出一个两边都认可的领导人引领国家负重前行,在当时的这种情境下,这个人只能是袁世凯。

作为清逊帝,宣统小皇帝年龄尚幼,所能发挥的作用,仅是旗人心目中的一个精神排位,真正的铁血保皇党人,大半被革命党人刺杀殆尽,只有良弼、溥伟、善耆、载泽等几个宗社党心有余则力所不逮,苦盼形式变幻。
从北洋政府这边来讲,逊皇帝的存在,也以较小成本维护了国家统一、五族共和的局面,合理合法的继承了前清政治资产。

坏处也不是没有,这种过渡做不到真正“革命”式的推倒重来,缺乏革命彻底性,继承优质资产的同时也需要背负劣质资产,“丧权辱国”的条约废除不掉,不能展开激烈的“土地”革命。

溥仪成人后的莺啼
初试,是冯玉祥将军导演于1924年的逼宫事件,修改了优抚条例,把皇室盘踞的北半边紫禁城也收归国有。

如果说溥仪的首演比较失败,他大概也是承认的,几年后的1928年,孙殿英将军革死人的命,盗掘了清东陵,使得乾隆携慈禧重新接触新时代的空气,满清遗族在溥仪的带动下,联合向政府游行请愿,要求惩治兵匪,最终虽然因乱世流局,但着实也刷足了逊帝爷的存在感。

随着共和思想的逐步深入,溥仪想再度实现十二岁时的复辟大梦是越来越难了,假如你以为溥仪只会贡献接见胡适、张作霖时叩头还是不叩头的花边新闻,那你就错了,当过两次皇帝的溥仪对皇帝的感觉食髓知味,正如离过两次婚的老男人也绝不介意再多结一次婚。
军阀混战、主义纷争、外敌窥伺这些大时代背景下,作为前清逊帝,祖先留给他的族民家底和威望尚存,这种优势是洪宪开国的袁世凯所不具备的,所以袁氏一死,北洋系即分崩离析,而溥仪却甘心投日,去做满清龙兴之地的康德皇帝,虽是饮鸩止渴,但也贪图“毒发身亡
”前的权柄最后的一丝影响力。
即使是在苏俄关押期间,溥仪也发挥了人生最后一次正面的国际影响力,他走上了东京大审判的证人台,毫不保留的倾泻对天皇一家子的不满,但是即便是如此政治正确的表白,也没有把天皇从皇位上拉下来,以便于自己平起平坐。此际的影响力,比康德时期大概更像一具提线木偶,倘能使自己的影响力成功保住小命,已经属于很高的期望值。

说也滑稽,待到1959年溥仪被头一批特赦,返回北京城,走在街上,仍有满族遗老不时跪下请安,当了三届皇帝,其时的影响力,却在与户口登记处的工作人员争辩学历该是初中还是高中、成分该如何填写的交锋中落个一败涂地。


历来现实


历史是有惯性的。所以,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在退位后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首先,在那些满清遗老眼里,溥仪仍然是他们的皇帝。这些人对于清朝的灭亡捶胸顿足,仇视共和。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继续使用宣统的年号。溥仪生日时,他们会专门写祝寿的折子,然后在家里朝着溥仪所在的方向磕头祝寿。他们死前,还会嘱托家人向溥仪讨要谥号。

其次,在军阀们的眼里,溥仪是一个象征。尤其是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军阀混战,每个军阀都野心勃勃,想干一点大事。

一些人,觉得清朝可能会卷土重来,他们想做拥立的功臣。比如张勋,就一直留着辫子,等待清朝复辟。等不及了,自己亲自上阵,搞了一个短暂的复辟。

另一些人,觉得自己有能力一统天下。那么,溥仪就像三国时的汉献帝一样,可以成为他们“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子。比如奉系的张作霖,就曾亲自跑到天津去拜见溥仪,而直系的吴佩孚也在溥仪生日的时候,派人送上大礼。

第三,在日本人眼中,溥仪是可供利用的工具。日本人一直想霸占我国的东北。于是,溥仪就成了他们掩人耳目的工具。他们把溥仪扶上了“伪满洲国”皇帝的的宝座,做他们的傀儡。

日本人选中溥仪,正是看中了他的影响力。


趣谈秘史


皇帝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清朝也统治了中国两百多年,皇帝人们心中的地位不会一时半会了却,因此溥仪当时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从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溥仪当时的影响。

1913年元旦,袁世凯派人给溥仪拜年,二月二十二日,隆裕太后去世,袁世凯通电吊唁,全国下半旗致哀。


1925年2月,张作霖到天津拜见溥仪,当到曹家花园时溥仪正往这边赶,身着便装的张作霖快步迎了上来,正当溥仪为用什么样的仪式对待这位当时最有权的大人物而犯难时张作霖却毫不犹豫地走到溥仪面前,趴在地上磕头毕恭毕敬地问道:“皇上好!”溥仪做梦也不会相到张作霖会给他磕头。

其他王公贵族或者北洋军阀对溥仪亦是如此!

1949后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这里面的很多犯人见到他都还下跪请安。

1959年12月4日上午,抚顺战犯管理所宣布首批特赦人员,溥仪是天字第一个号,排在杜聿明等人前面。

1960年元旦,刚被特赦的溥仪在宾馆过春节,一些遗老闻讯赶来,身穿长马褂,极为严肃地给溥仪请安,并呈上“请安折”,周总理听说后笑说:“如果不特赦溥仪,谁会相信都解放十年了,居然还有人愿意去向溥仪请安叩头?



溥仪才出来时,都会碰到这种情况,有次他刚从公交车下来,突然有一群人给他下跪,还称“皇上”。


溥仪一生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死后还被迁入清陵安葬。


史里有料


爱新觉罗·溥仪作为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辛亥革命爆发,溥仪被迫退位,但是溥仪的影响力仍然存在,但是享受皇帝待遇不可能了。

虽然溥仪不再是皇帝,但是人们的思想难以改变。宫中一直跟随在溥仪身边的大臣们时常写出怀念旧清的标语;在清朝时期生活过的人们,还曾希望清朝能够回来,一度拒绝过剪辫子;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蒙藏地区,好多牧民家中挂着溥仪的画像…由此可见,溥仪仅对于普通人民来说就有深刻影响,更不说高层人士了。

当时军阀张作霖亲自去拜访溥仪,在曹家花园两人相见时彼此迎面走来。此时溥仪已不再是皇帝,不知以什么方式打招呼比较合乎情理。正在他犯难时,张作霖大步向前,在溥仪面前跪下磕头,而且这次拜见,张作霖还想将溥仪接去东北。

在溥仪被冯玉祥逼宫无处居住,需要寻找外国租借地临时居住时,受到日本人的热烈欢迎。日本人意识到了溥仪在中国的影响力,想要利用溥仪建立满洲国。于是极力讨好溥仪,让他住进了日本在天津的租借地。

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抓捕,成为了战俘。苏联当时的经济并不乐观,但他们对待溥仪的条件仍然很好。作为战俘身份的溥仪,依旧享受着单间、有线广播等待遇,想出去散步也可随时出去,早晨起床时间也没有规定。

由此可见,溥仪即使退位,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影响力依旧很大,下到平民百姓,上到国际,都会对溥仪尊敬三分。


史之策


傅仪退位后还有什么影响?

傅仪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不算袁世凯)1912年2月12日退位,当了3年皇帝退位是只有6岁。

一个6岁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影响呢?真正起到影响作用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忠君思想罢了。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还残留有这种思想。

忠君派:八旗兵,老派士大夫,北方各个军阀(张作霖,张勋),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以上就是忠君派的代表,他们每个人都有忠君的理由。

革命派:受革命党先进思想影响的人,南方的新军和部分豪绅。(也就是这些人主导了辛亥革命)。

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走的,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傅仪的影响力也就仅仅是局限于他曾经的朋友圈。对于外面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他也只是一个参与者,而非领导者。

据说傅仪在1960年出狱参加工作之后还碰到过有人给他磕头问安的老派粉丝。

傅仪有一次去游览故宫,有工作人员像他收门票钱,后来他对朋友说“我曾经住在这里,这里是我的家,我进自己家门还要交钱”。


一门土炮


溥仪退位了,他的影响力依旧存在,虽然只是虚的,但还很大。这是长久忠君思想赋予的!到底有多大呢?得分几方面来说。



在民间,溥仪特赦回北京时,一群满清遗老跑来跪拜,不久后,坐公交车了,被眼尖的旗人认出,连忙下跪山呼万岁。那时,新中国都已经成立了,可见忠君思想有多深。

一些老学派,一些旗人内部,一些下层人士,仍旧认可,紫荆城最后一批禁卫军,在听到溥仪退位,差点哗变,还是冯国璋出面做工作,妥协被两个代表人物跟随,才罢休。

军阀上,张作霖,我们都知道,他是东北王,在去天津拜见溥仪时,曹家花园,溥仪碰到了这位军阀大佬,正在想怎么面对,张作霖连忙跪拜,称呼“皇上好”。基本上北方的军阀在一定程度上会认可溥仪,比较亲近清室,但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实际利益又是一码事。



袁世凯在世时,每年春节,还差人去拜年,有时候亲自去,最后一任太后隆裕太后逝世,国葬,降半旗,实权人物纷纷吊唁。1922年,溥仪大婚,又是大操大办。溥仪他们的皇室待遇从未少过。

日本入侵,日本人还把溥仪树立成傀儡皇帝,建立伪满洲国,溥仪号称“康德皇帝”,日本人还是看重了溥仪的影响力,利用溥仪,实现自己的野心。

1945年,日本战败,溥仪被带到苏联,虽然这里待了五年,但待遇丝毫不弱。独立单间,无线广播,出入自由(一定区域),没事可以散散步,生活也由亲信照顾,每天早上被称呼“皇上”。国民党有过要人,但被拒绝了。眼看“建立缓冲国”幻想破灭,溥仪才回国,几年改造,以特赦号001号出来。



1967年,溥仪逝世,骨灰寄存在八宝山人民骨灰堂,后来移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从海外回来的一个人在清西陵崇陵西北建立私营公墓华龙皇家陵园,为提高知名度,不懈努力下,将溥仪迁葬在了这里。

溥仪影响力的背后恰恰体现了忠君的封建思想,说明它还是生存空间,再想想巨大的时代背景,也不足为奇了。


非常茴香豆


溥仪退位后,影响力还是有的。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更严格一点说溥仪他不是一个人,他代表的是满清的贵族势力。

溥仪退位后,不管是住在北京城还是在天津期间,每逢春节和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会有不少的满清遗老会去行跪拜之礼。

在直奉大战之后,奉军战胜,张作霖进京。有一次,张作霖去拜会溥仪,就直接行了,叩拜之礼,按照清朝时的礼节处理。

溥仪退位之后的另外一个影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日本人在占领东北后,就把他请过去,当了满洲国的皇帝。

因为中国人是很讲究正统的。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只要把溥仪封为满洲国的傀儡,就会有大批的遗老遗少前来归顺。他们就会为日本在东三省得管理减少不少压力,东三省的老百姓就会有一部分人对他们俯首称臣。

新中国建立后,溥仪住进了模范监狱。每逢春节,都会有遗老遗少去向他请安。甚至在1960年,溥仪被特赦之后,更多的满清遗老遗少也保持了这个习惯,穿上长袍马褂,只是没了辫子。

因为中国的皇权专制时代,维持了2000多年。专制思想存在每一个人的脑子里,无声无息的存在,我们的行动中。

民国时期的大师辜鸿明先生穿着长袍马褂,戴着小辫子,给北大的学生上课。北大的学生笑话他守旧,他回答道:我的辫子在头上,你们的辫子在心中。

尽管我们现代人有不少人穿着西装革履,一副现代人精英范儿的样子,但内心深处仍是皇权专制的那一套。

也就是说,皇权专制思想在中国还有市场。只要有市场,溥仪皇帝的影响力,在他生前就会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