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官兵择偶啥行情,自己心里没点啥数吗?

基层官兵择偶啥行情,自己心里没点啥数吗?

先说一个有趣又现实的实验,该实验出自麻省理工学院。

实验条件:实验人员找来100位青春年华的大学生,男女各半。

实验规则:

1. 男女共100人,男的单数编号,女的双数。2. 编号为1—100,但他们不知道数字最大的是100,最小的是1。3. 编号贴在背后,自己只能看见别人的编号。4. 大家可以说任何话,但不能把对方的编号告诉对方。5. 实验要求:大家去找一个异性配对,只要两人加起来的数字越大,得到的奖品越高,奖金归他们所有。6. 配对时间有限。

实验结果:

1.数字太小的人很悲催,他们到处碰壁,被嫌弃。2.绝大多数人的配对对象其背后的数字都非常接近自己的数字,换言之中国古人说的“门当户对”还是很有道理的。3. 100号女生的配对对象竟然是73号男生,为什么会相差这么多?原来100 号女生被众多的追求者冲昏了头,她采取的策略是“捂盘惜售”,等到大家都配对完毕,她终于开始慌了。于是她在剩下的男生里找了一个数字最大的,就是那位73号幸运儿。

实验总结:

1.因为人太多地方太小,你并不可能跑去看每个人背后的数字(空间、圈子、地域限制);2.你只要看谁边上围着的人多,谁就是数字较大的人,而那些身边孤苦伶仃、门可罗雀的人,肯定是数字小的,通过这个方法你可以立刻筛选出目标对象(多数决择,光环效应);3.小数字的人追求大数字的人一般都很辛苦,因为要大数字的人接受小数字的人总不是那么甘心,因此追求方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行,但更大的可能是你再怎么努力,对方也不理你(女神与屌丝)。

这是实验结果,那这类实验对象换成基层官兵又会如何?

结果一:择偶“数字”越来越小。很多年前,听父辈们开玩笑,“解放军叔叔好,穿皮鞋戴手表,牵着阿姨满街跑”,在那个普通地方干部、工人工资不过三四十元,人们以穿布鞋胶鞋为主,手表属于大件奢侈品的年代,解放军官兵的工资水平足以超越高二个级别的地方干部,按现在的说法,属于典型的 “金领”群体,出现文章开头的“顺口溜”自然也不奇怪。

前段时间,网上火了一位“上海大爷”,一句“月薪一万等于讨饭”更是火爆南北,很多人撰文谴责这位大爷的“择婿观”,大谈现在女孩的择偶观太“功利”、太“现实”,可谁不想生活过得更轻松、更富足、更自由一些呢,否则为什么我们每年都在盼着“张公子”呢?再说,在我们看来的“高不可攀”,说不定就是人家的“生活日常”呢,你背后的“实验数字”太小,又有什么资本去追求“大数字”的另一半呢?毕竟“时代抛弃你的时候,也不会和你说再见”。

结果二:择偶“途径”越来越少。从身边战友择偶的情况看,多是以下四种:一是父母介绍,什么隔壁王叔的闺女,父母同事的侄女都可一见,反正是“广撒网、捕大鱼”。二是亲戚牵线,家里七大姑八大姨多的还好说,要是遇上亲戚少的还真成了麻烦事。三是同学撮合,不管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还是同学的同学,只要是认识的都能介绍。四是军嫂搭桥,什么亲戚、朋友、同乡、同事、邻居,只要条件合适的都能见一面。

至于其他什么电视征婚、网络征婚、微信网友,呵呵,还真不是基层官兵能参加的,不是没这个条件,是真没这个胆量,不信看看前些年火的一塌糊涂的《**勿扰》,有几个是真的?要再搞出什么涉军舆情来,怕真不是一个处分就能搞定的。再说,就咱们这个情况,无房无车无高薪,姑娘们会争着嫁给你?是责任,是信仰吗?

结果三:择偶“范围”越来越窄。说句难登大雅之堂的话,长期在基层一线服役的官兵(不包括个别“镀金人”),除了个别士兵(更多是义务兵)里或多或少隐藏着“富二代”之外,其他绝大多数和我身边的兄弟一样,属于标准的“工二代”“农二代”“普二代”,按照前段时间网上流行的说法,属于典型的“显性贫困人口”。

如同实验里所讲的那样“因为人太多地方太小,你并不可能跑去看每个人背后的数字(空间、圈子、地域限制),你只要看谁边上围着的人多,谁就是数字较大的人,而那些身边孤苦伶仃、门可罗雀的人,肯定是数字小的,通过这个方法你可以立刻筛选出目标对象。”

基层的兄弟基本都在外地服役,每年休假三十来天,社交渠道基本封闭,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是趁着休假间隙→匆匆忙忙相亲→微信聊天了解→父母催促结婚,在这样的情况下,逐年攀升的离婚率也就不为怪了。或许有人说,难道就没有真正的“爱情”了,有啊,张生与崔莺莺,白瑞德与郝思嘉,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些故事代代传颂,足以证实每个年代都有在世人看来“不可能”的爱情正在发生,可你就确定那个人是你?

看到这样的实验结果,有没有感到很震惊、很现实、很残酷、很无奈,基层官兵在择偶市场啥行情,自己现在有点啥数了吧,当然其中还有个变量,这个变量就是“感情”,希望基层的兄弟都能遇到心爱的姑娘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