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居第一,智如萧何,为何却晚节不保,锒铛入狱?

我们都知道,萧何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刘邦的左膀右臂,汉灭楚后高祖论功行赏时不顾群臣的劝阻,硬是把身披七十创的曹参的功劳排在萧何之下,萧何功居第一,曹参次之。由此可见汉高祖对萧何的肯定。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当时群臣对萧何功居第一的反应: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可见大家对萧何的功劳并不感冒,认为他只是一个舞文弄墨的书生罢了。那为何高祖认为萧何对大汉的统一功劳最大呢?我们且来看看,萧何都做了什么。

功居第一,智如萧何,为何却晚节不保,锒铛入狱?

萧何是沛县人,和高祖是老乡,据《史记》记载,最能提现萧何卓识超群居功巨伟的事情我认为有三件:

1、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彊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3、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功居第一,智如萧何,为何却晚节不保,锒铛入狱?

简单来说第一件事就是萧何远见卓识,一进咸阳宫,众将只顾烧杀掠抢,唯独萧何首先进入宫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并将它们珍藏起来。使刘邦能够详尽的了解天下关隘,各地强弱,人口多少,民众疾苦等,为日后汉王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第二件事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就是说萧何独具慧眼,识得韩信将帅之才,为刘邦留的一位能与楚分庭抗礼的大将。第三件事是说刘邦在外征战,萧何作为一个“后勤部长”,替汉王稳定大后方,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及时给前方补给,补充军队缺额。

有远见,识人才,善治理。这大概是高祖为何把萧何的功劳放在第一的原因。镇国家,扶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这便是刘邦对萧何这个开国第一功臣的评价。

我们再看萧何为何入狱,《史记.萧相国世家》有这一段记载: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汙?上心乃安。”於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彊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原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

功居第一,智如萧何,为何却晚节不保,锒铛入狱?

可以看出来,高祖对萧何的戒心非常重的,刘邦的:相国受贾人财务,乃为请吾苑。只是萧何下狱的一个借口而已。其实刘邦对萧何的戒心,大概并不是始于此事。

《史记.萧相国世家》还有两段记载: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语在淮阴事中。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於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原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功居第一,智如萧何,为何却晚节不保,锒铛入狱?

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刘邦早已是对萧何疑心重重,几次设计试探萧何,萧何都在贤人的帮助下用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虽然这样,刘邦对萧何的戒心并不会因为萧何的智慧化解而消除,反而有点变本加厉的感觉。高祖处处提防,萧何如履薄冰。为何会这样?我认为主要有有三点:

1、高处不胜寒。论功行赏之时,萧何功居第一,可以说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萧何受封时并没有向高祖辞谢(史料未见记载),虽说高祖将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大概也是那时起对萧何起了更大的戒心。

2、功高盖主,赏无可赏。萧何的功劳无需赘言,再立功劳,高祖将何以赏他,再赏就赏出一个比皇帝权力更高的大臣了,这是刘邦绝对不会允许的,所以他会想尽办法来削弱萧何的权力。

3、深得民心,一呼百应。高祖当年在外征战,萧何作为后勤部长,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百姓爱之,甚至甚于高祖,再加上萧何位高权重,若有什么风吹草动,刘邦如何能高枕无忧?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岂不是要拱手让人?为巩固政权,刘邦绝不会让萧何“为所欲为”。所以刘邦的提防也不无道理。

总之一句话,萧何错就错在:权力太大。

读《史记》的一些随笔心得,若有不严谨之处,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