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影響中國登月?一個張小平,能否推動國企用人機制的改革?

張小平離職風波在一日之內迅速發酵,引發全網討論,多家媒體紛紛發表評論,探討國企機制、人才流動以及民營航天事業的發展。在八妹看來,事件的發生與國企內部存在的問題脫不開干係。張小平的離職,終於將科研工作者的生存現狀、國有科研單位的用人問題、航天事業“國家隊”與“民間隊”的競爭暴露在臺面上。

離職影響中國登月?一個張小平,能否推動國企用人機制的改革?


網文打抱不平,網傳截圖將離職原因直指內部矛盾

9月27日,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在全網瘋傳,引爆輿論。

與此同時,一張疑似包含“內幕信息”的微信聊天截圖開始在網上流傳,圖片意指張小平研究員與文章所指的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所屬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又稱“六院十一所”)領導不合,跳槽後遭到領導蓄意打擊報復。研究所整理材料上報,意圖發動更高層的力量追回張小平,卻用力過猛,造成了張小平一離開研究所就全體癱瘓的荒誕效果。

離職影響中國登月?一個張小平,能否推動國企用人機制的改革?


當日下午,八妹再次打開鏈接,發現該文章已被髮布者自行刪除。

媒體求證,研究所方面怎麼說?

另一邊,《北京青年報》記者聯繫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讓。院長表示,張小平“擅自離職,經多次談心做工作無效,為挽留此人,單位通過法律途徑提起仲裁,在提供給相關機構的材料中有誇大其作用和貢獻的表述,被其及網絡利用進行炒作。”

更有知情人士向《新京報》透露,上述材料由人力部門組織撰寫,旨在達成追回張小平、使其脫密的目的。然而,該材料“未經保密部門、法律部門和主管領導審閱,就蓋章送給仲裁機構”。

按理說,無論是新聞事件報道,還是向仲裁機關提供材料,都要講究實事求是。如果劉院長所言不虛,網傳文章作者紫竹張先生對“史上最搞笑公文”做出了片面理解,那麼,八妹不禁要問,六院十一所在上報材料中誇大張研究員的作用和貢獻,真的合適嗎?又是誰無視各部門和上級批示、擅自撰寫公文上報?或者,這根本就是六院十一所領導的批示?向跳槽人員施壓,難不成是科研單位的慣用伎倆?

據瞭解,張小平看到文件後,自己拍照發到了朋友圈。這樣一來,紫竹張先生得到這份公文材料進行曝光便有了更為合理的解釋。不過,作者隨後是否因為六院十一所的公關需求刪除原稿?八妹習慣了企業機構公關遇到負面就刪稿的操作,不可妄言真相到底是哪般。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六院十一所在對事件的處理上十分不嚴謹。

深夜甩鍋,自省前先揭他人之短

當日深夜,六院十一所正式發文,稱張小平為國家重要涉密人員,根據保密法和單位相關規定,離職前必須在所內非密崗位進行脫密,脫密期為2年。

離職影響中國登月?一個張小平,能否推動國企用人機制的改革?


八妹這裡又要問了,如果張研究員真的需要回所脫密,針對職員違規,單位為何在仲裁書中隻字不提職員脫密需要,反而誇大其影響關乎國家登月,後又在事件發酵後亡羊補牢?劉院長下午回應北青報記者問時,為何不直言職員違規?所謂“通過法律途徑提起仲裁”,卻成“承辦人”措辭失當?

這樣的邏輯,實在有些清奇,八妹看不懂。而此前網傳文章稱,張小平的脫密期為一年。事實究竟如何,可有合同為證?

正高級職稱的張研究員,待遇不算太糟

在圍觀這起新聞事件的同時,八妹也對科研單位進行了一番研究。八妹發現,科研工作者想要獲得一個“研究員”的職稱,十分不易。

一名就職於成都某所的科研人員告訴八妹,張小平並非底層人員,且網傳文章“70%的人都是副主任設計師”誇大其詞,根據常理,副主任設計師應在全部員工的5%-10%左右。

“研究員在職稱上等同於正教授,科研單位里名額很少能被評上研究員大多都是或曾經是處級以上幹部。張小平不是領導身份卻能夠評上研究員的職稱,已經是體制內對他技術很大的認可。”

這一說法也得到了媒體的印證。《新京報》援引一位航天系統科研人員的消息稱,“副主任設計師是總體部門才有的職位,比例非常低,研究員非常難評,對文章要求很高,還有一定比例的淘汰率。”

根據六院十一所在研招網上公開的單位概況,該所現有職工1200餘人,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00餘人,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300餘人。按此計算,研究員(正高級)佔全體職工的8%。

此外,《新京報》還稱,六院十一所的待遇水平已是航天六院系統內待遇比較高的研究所,和張小平同級別的研究員稅後收入約20萬。因此網傳文章稱張研究員待遇太低,多少有些失實。

那麼,張研究員為何跳槽?是否真如傳聞所言與領導不合?當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標價百萬年薪挖人,忠誠度算什麼!八妹猜測,錢是一個非常大的因素,但也有可能只是張研究員做出跳槽決定的因素之一。

“老生常談”,並非科研單位內部問題的藉口

根據中國科協發展研究中心“科技工作者需求狀況調查研究”課題組於2007-2008年開展的一項調研分析,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整體上相對偏低,科研經費與實際需要仍有差距。當時,科技工作者年收入尚不足3萬元的比例達48.4%,認為科研經費無法滿足科研實際需要的比例高達54%。

調研還發現,科研單位“官本位”現象嚴重,“官大學問大,權大經費多”,且人情因素影響較大,許多科技工作者忙於申請課題、走關係、應付考核指標,無暇顧及學術研究。

除此之外,科技工作者的“控訴”還包括科研經費使用限制過多、評價機制不盡合理、執行不力、科研績效考核過於頻繁和繁瑣等。

離職影響中國登月?一個張小平,能否推動國企用人機制的改革?


2013年,中國科協課題組開展第三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調查表明,科技工作者2012年平均收入為74137元,比2007年的41159元增長了80%。然而,這一增幅略低於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增幅(89%)。

令人遺憾的是,上一次調查發現的問題依然存在,74.1%的科研人員認為我國科技工作者的研究能力落後於發達國家,這一比例高於2008年的65.4%。69.6%的科研人員認為科技工作者隊伍中不安心做科研的情況比較嚴重或非常嚴重,高於2008年的62.0%。

59.4%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現行科技評價導向不合理,其中,科研人員認為評價導向不合理的比例高達68.2%。

在個人職業發展方面,20.0%的科技工作者明確表示對個人發展空間不滿意。17.8%的科技工作者沒有職稱,比2008年高出9.6%。其中,大型企業18.5%、中小企業45.7%沒有職稱,遠超2008年的10.1%、20.9%。初級、中級、副高職稱人員中分別有30.3%、33.8%、22.7%對職稱職務晉升不滿意。

科研單位存在的問題,早已不是一天兩天。張研究員之所以跳槽,原因似乎不言而喻。

國企成民企“黃埔軍校”,何日才是良性競爭?

另一項針對國有企業技術人員晉升機制的研究揭示,近幾年,國有企業技術人員流失及轉行率超過35%,導致國有企業技術員工流失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個人沒有發展前途”,佔39%。

企業技術人員想要得到晉升,則面臨晉升通道單一、晉升標準和程序不規範、缺乏合理職涯規劃、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理念滯後等等多重問題。

八妹認為,張小平既非領導,卻在職稱上已是研究員。若他仍想向上晉升,將面臨與諸多領導背景的同行激烈較量的局面。選擇跳槽,未嘗不是一個好的辦法。

也有報告揭示,科研事業單位崗位設置不夠合理,高級崗位比例偏低,聘用和離職程序不夠科學,人才難以有效流動。跳槽反被追的張小平,正是這不科學程序下的一個案例。

此外,多篇探討國企人才流失的研究指出,國有企業人才管理不合理,最終反成民企的“黃埔軍校”。張研究員加盟的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品牌:藍箭航天),雖是一家民營企業,卻也網羅了不少航天人才。

據公開資料顯示,藍箭航天董事長王建蒙,是原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航天系統工程高級工程師,董事吳樹範是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洪堡學者,曾在歐洲航天局工作近15年,為宇航系統高級工程師。

離職影響中國登月?一個張小平,能否推動國企用人機制的改革?


去年底,藍箭航天還得到了來自軍民融合產業基金的戰略融資,其資本背景、政府關係可見一斑。

事實上,離開了研究所的張研究員,並非不能繼續為國家的航天事業做出奉獻。六院十一所這麼一鬧,張研究員還可能被倒逼回去嗎?

反倒是民企的壯大,或將倒逼國企對症下藥,知人善任,實現“國家隊”與“民間隊”的協同發展。

[1]中國科協發展研究中心"科技工作者需求狀況調查研究"課題組.求實、創新、報效祖國——中國科技工作者需求狀況調研分析[J].科技導報,2009,27(03):104-105.

[2]黃頡,劉英英.國有企業技術人員晉升機制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2(10):45-47.

[3]趙鵬飛,郭威,莊眾.科研類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分析[J].中國經貿導刊,2014(31):68-70.

[4]中國科協“第三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課題組.科技工作者想什麼?盼什麼?[N]. 光明日報,2015-01-23(005).

[5]薛源.從國企成為民企的“黃埔軍校”談經濟轉型背景下國有企業的人才管理現狀及策略[J].現代國企研究,2018(02):14-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