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大理國開國皇帝段思平是從甘肅跑到雲南的漢人的後代,是真的嗎?

用戶4079488976335


先說答案,綜合現在學者們的研究,我認為段思平應該是漢化的氐人的後代。大理國境內的居民基本上以白族和彝族為主,當時稱為白蠻(白人)和烏蠻(爨蠻)。但從來史料上比較流行的說法卻是,大理國的開國皇帝段思平的祖先既不是當地經濟社會比較發達的白族,也不是當地人口和地盤最多的彝族,而是來自於離大理幾千裡以外的今天甘肅省武威地方的漢人,祖先是漢代的名將段熲。(“段思平者,其先武威姑臧人,漢太尉段熲之後。”)大理段氏的家族史顯得有點怪怪的。

段熲可是漢代有名的人物,167年—169年他在在甘肅一帶屢立奇功,平定西羌之亂,他的曾祖父段會宗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官至西域都護,坐鎮烏孫多年,曾多次平定西域內亂,以軍功封新豐侯。段氏可以說是西北地區的軍功世家,到唐代都一直很興盛。



歷史史書裡記載,段氏家族的大本營是在甘肅的天水,“世居西塞”,是以軍功著稱於世的大族。有意思的是,大理國建立後,曾把境內的洱海以南的地區設置為“天水郡”,把原南詔國的“善巨郡”改置為“成紀鎮”,漢唐時代天水郡最有名的縣就叫成紀,李廣是成紀縣的人,李白的祖籍也是成紀的,就連大唐皇室的李家,也自稱是成紀人,大理段氏在雲南當上皇帝后,把甘肅的地名一股腦地搬到雲南,正是為了紀念自己來自西北的歷史。說明大理段氏確實不是雲南的土著。而且對“成紀”感情很深,說不定段家和李家在漢代還是老鄉呢!


三國時代的天水郡,成紀縣在郡治冀縣的北邊。


段氏最初善於打仗,段會宗、段熲都以軍功聞名,很多學者認為段氏是“氐人”的後裔,天水一帶的隴山到四川的岷山一帶本是氐人的大本營,當時的氐人跟漢人特別“像”,魏晉時代的史書都說氐人是農業民族(俗能織布,善田種),過著聚村而居的定居生活,“氐於平地立宮室、果園、倉庫,無貴賤皆為板屋土牆。”他們不是遊牧民族,所以,氐人跟同為農業民族的漢人天生親近,很早就取漢姓漢名。所以身為氐人的段氏家族積極加入中原王朝,效力朝廷,氐人色彩越來越淡,但尚武的精神還在。


上圖為甘肅文縣的白馬人。古代氐人在南北朝以後逐漸消失在歷史中了,現在56個民族裡已經沒有氐族了,但據說白馬人最有可能是古代氐人的後裔


南北朝時代,甘肅的天水的氐人大量沿四川盆地邊緣南下,一部分人抵達雲南非常有可能。據史書記載,大概在這一時期進入雲南。唐代編寫的段氏族譜說,北魏末年,大理段氏祖先段延進入雲南,成為當地的土豪(渠帥),裔孫段憑在唐朝初年被封為雲南刺史。他的後代後來投靠唐朝,舉家內遷,唐朝很重用他們,其後代段子英官至渭北節度使。


留在南詔的段氏族人也越來越強大,段思平的直系祖先就是南詔國開國初期重臣,清平官、大軍將段儉魏(前面的史料說段氏是在北魏末年進入雲南的,段儉魏的名字取得頗有深意)。段思平就是段儉魏的六世孫。


大理國後期繪畫中的大理皇帝像


正是因為大理段氏並非大理土著,在當地根基不深,當上皇帝是碰上南詔亡國後的大亂,因緣際會上的位。所以大理建國後,皇權一直不強,內部的反對派勢力強大,白族出身的高氏、楊氏等掌握著朝中的大權,最後高氏滅楊氏一家獨大,史書上說,大理保定帝段正明,“正位十三年,為君不振,人心歸高氏。正明遂禪位為僧”。又說當時“段氏世衰,人心漸歸高氏”,1094年段正明退位,出家為僧,高升泰正式稱帝自立。


不過高氏自立以後,更引起內部不服,特別是人口眾多的爨東三十七部(彝族)不服,高氏在兩年後又把皇位還給了段氏,1096年高氏將皇位還給段正淳,從此世代出任相國,把持朝政大權,其中原因,大概是因為段氏的祖籍既不屬白族,也不屬彝族,地位超然,大家都能接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