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論語》中99個成語典故,大大提升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論語》不僅是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一部人生中很實用的百科全書,從求學執教,為人處世,修身立德,齊家立業,人生規劃以及在現實生活中如何把握做人之度,文中許多對話雖然是隻言片語,但都是精闢微妙,富有哲理,令人深思。《論語》這本書,只有多讀,才能讀懂、讀透,方解其中深意,回味無窮。《論語》中現已錄入詞典的成語就三百多個,許多都是警句,筆者摘錄了99個平時較實用的成語如下,與大家共享、共讀、共勉。


讀懂《論語》中99個成語典故,大大提升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1、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同行至少會有一個人在某領域可以做我的老師,語出:“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一日三省:每天都把自己的所作所為自我總結和反思兩三次。語出:“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3、不恥下問:向自己的下級或看似不如自己的人去請教,其實並不丟人。語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4、巧言令色: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語出:“巧言令色,鮮矣仁!”

5、不亦樂乎:非常開心快樂。語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6、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把我們學習過的知識在平時生活中加以運用這是最快樂的事啊!語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7、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那種職務或職業,就不考慮那些方面的事情,語出:"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8、從心所欲:現在常說成隨心所欲,指不受外界干擾。語出:“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9、行有餘力:做了事情以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和時間。語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0、當仁不讓:遇到該做的事就不要推諉積極主動地去做。語出:“當仁不讓於師”。

讀懂《論語》中99個成語典故,大大提升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11、發憤忘食:勤奮用功學習和工作、連吃飯都會忘記。語出:“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12、言而有信:說話靠得住,有信用。語出:“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13、犯上作亂:觸犯冒犯上司或領導;作亂:指造反。語出:“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4、慎終追遠:嚴肅認真去對待自己的祖人和先賢。語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5、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事情不必大材小用。語出:“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子曰割雞焉用牛刀”。

16、敏於事慎於言:辦事勤勉說話謹慎。語出:“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17、後生可畏:不要輕視年輕人,後發之勢比上一輩強是可敬畏的。語出:“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18、眾星拱北:拱即拱衛;北:指北斗星。天上眾星拱衛北辰。有道德的人總是會有很多人去擁護他。語出:“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19、誨人不倦: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語出:“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任何事情之情準備工作要做好,語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讀懂《論語》中99個成語典故,大大提升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21、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歲前後該有所成就。語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2、不惑之年:遇到為難的事情也能明白是非大方向而不會感到迷惑。一般指40歲左右的人。

23、手足無措:形容慌張得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是好。語出:“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2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不思考就會有迷茫;只空想不學習也是枉然。語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5、溫故知新:把學過的知識再次溫習就會有新的理解和收穫。語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6、言寡尤,行寡悔:說話有分寸做事慎重也很少犯錯。語出:“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也”。

2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裝懂。語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8、文質彬彬:形容一個人態度和舉止文雅得體。語出:“文質彬彬,然後為君子”。

29、循序漸進:按照一定的規律順序逐步地推進。語出:“不合於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學而自然上達;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漸進耳”。

30、血氣方剛:指年輕人精力正旺盛。語出:“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讀懂《論語》中99個成語典故,大大提升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31、循循善誘:表示善於有步驟地引導和教育。語出:“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32、瞭如指掌:形容對事物瞭解得非常清楚。語出:“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也”。

33、成事不說:做過的事不管是好還是壞,是對是錯都不要再說了。語出:“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34、言必有中:不說則已,一說便說得很準確。語出:“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3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一個不講信用的人,怎麼能在世上行走。語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36、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可忍,那可忍,這是絕不能容忍的!語出:“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7、言不及義:指一個人說話沒有一點正義和道理。語出:“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

38、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他言行,再看他的實際行動。語出:“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39、一言以蔽之:蔽: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語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40、三思而後行:做事情之前經多次考慮之後再做。語出:“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讀懂《論語》中99個成語典故,大大提升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41、遷怒於人:把自己在別人跟前受的氣撒到另外人的身上。語出:“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42、仁人志士:有志向和道德的愛國人士,語出:“仁人志士,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43、見賢思齊:見到有品德有才學的人,內心就想自己也要提升和他一樣。語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4、盡美盡善:形容事物完美無缺。語出:“盡美矣,又盡善也”。

45、訥言敏行:指一個人說話很謹慎,辦事敏捷而又穩重。語出:“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46、遊必有方:出門辦事要告訴自己父母和家人自已去哪裡。語出:“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47、既往不咎:以住的過錯既然都過去了就不再追究和責備了。語出:“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48、行不貳過: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語出:“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49、愚不可及:再也沒有比這更蠢的。語出:“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0、敬而遠之:表面上很尊敬內心裡卻不願意去接近。語出:“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讀懂《論語》中99個成語典故,大大提升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51、朽木不可雕:腐爛的木頭是沒法進行雕刻的。一個人道德和品質敗壞了就是無藥可救,語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52、不念舊惡:不計較曾經的個人恩怨仇恨。語出:“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53、樂山樂水:樂就樂於,愛好。有人愛山的美,有人愛水美,各有所好。語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54、敏而好學:天資聰明而又勤奮好學。語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55、述而不作:別人的學問和成就拿來誇誇其談,而自己則沒什麼創作能力。語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56、樂在其中:老是沉迷執著於某一件事情。語出:“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57、中庸之道:指做人處事比較圓滑,時時保持中立處世態度。語出:“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58、不知老之將至:勤勞奮發以致不知不覺就老了。語出:“為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爾”。

59、擇善而從:好的東西我們都要去學習。語出:“三人行必有吾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0、富貴浮雲:不義之財再多,對我來說都是天邊的浮雲而已,語出:“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讀懂《論語》中99個成語典故,大大提升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61、空空如也:形容一無所有。語出:“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62、如履薄冰:比喻行事極為小心謹慎,語出:“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63、欲罷不能:想要停卻停不下來,語出:“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64、苗而不秀:一個人雖有好的聰明天賦,但一直沒有好的作為,語出:“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65、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時說的話都是真心的善意的實話。語出:“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66、篤信好學:對事業抱有堅定的信念和信心並且勤學好問。語出:“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67、死而後已:為實現終生的目標而奮鬥終身。語出:“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68、勇者不懼:真正有膽量的人是沒有什麼好畏懼的。語出:“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69、年富力強:年輕精力充沛。語出:“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

70、歲寒松柏:在貧困的環境裡卻能保守自己的高尚人格。語出:“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讀懂《論語》中99個成語典故,大大提升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71、適可而止:到適當的程度就停下來,做人做事不要做過頭。語出:“不撒薑末,不多食,適可而止,無貪心也”。

72、屏氣凝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語出:“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用志不分乃凝於神”。

73、一言興邦:指一句話中特定的時候是可以興國的。語出:“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74、和而不同:彼此和氣相待,對原則事情不隨便附和。語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5、侃侃而談:說話不急不慢有條有理。語出:“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76、大言不慚:說大話吹牛皮臉都不會紅。語出:“大言不慚,則無必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也”。

77、過猶不及: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是一樣的。語出:“師與商也孰賢?師也過,商也不及。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78、怨天尤人:在遇到困難時就喜歡抱怨別人。語出:“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79、老而不死:老年人自稱自己老了而不利於社會國家並拖累後輩。語出:“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80、君子固窮:有德行修養的人才能夠安貧樂道不失節操。語出:“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讀懂《論語》中99個成語典故,大大提升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81、名正言順,做事情即要合情也要合理才行。語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82、察言觀色:觀察別人的一言一行來揣測別人的心思。語出:“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83、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人民都象兄弟一樣。語出:“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84、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也來的話就是四匹馬也拉不回來的。語出:“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85、群而不黨:與夥伴融洽相處,不拉幫結派。語出:“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8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若沒有長遠的眼光,肯定就會有近期的麻煩。語出:“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87、禍起蕭牆:蕭牆:屋內的小牆。問題發生在家庭內部。語出:“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88、小不忍則亂大謀:對於一點小事都不能容忍,就會影響到大事情。語出:“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89、以言舉人:只憑一個人的片面之詞來推舉他的才能。語出:“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90、因人廢言:因為發言者身份地位低下,而不採納其正確的建議。語出:“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讀懂《論語》中99個成語典故,大大提升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91、不相為謀:志趣不同的人就不要在一起共事。語出:“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92、大動干戈:大規模地進行戰爭。現指行事魯莽又高調。語出:“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93、功虧一簣:指做事情只差最後一步沒能完成,以致失敗。出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吾往也”。

94、不敢問津:問津:問路。感覺事情高深很難,就不敢去求問和嘗試。語出:“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95、心有餘而力不足:指很想把某件事情做成功,可是條件不允許。語出:“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96、既來之,則安之:

指既然來了就把心思安靜下來。語出:“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97、飽食終日:整天吃飽飯,不動腦筋,不幹什麼正經事。語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98、以文會友:指通過文章來結交朋友。語出:“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人”。

99、有始有終:有開頭也有收尾,做事能堅持到底。語出:“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