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这个阳谷县都头,到底是个多大的官,西门庆为什么怕他?

用户56079623839


  西门庆怕的恐怕是武松打虎英雄的手头功夫。

  武松的阳谷县都头也就是相当于县刑警大队长一类,在宋代也算不上“官”的范围,只能算作“吏”。

  我们来了解下“都头”。宋代旧军制编制级别分厢、军、指挥、都。“都”是四级编制的最末一级,员额一百人。“都”的领兵官马军为军使、副兵马使,步军为都头、副都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连长。

  宋代除禁、厢军外,土兵也采用都的编制。土兵就是县里的兵士,大家读《水浒传》武松搬回家住的情节就有土兵服务。县里设置县尉司,相当于公安局,县尉司下面有弓手(警员)。按县之大小,北宋十人到五十人不等,一般少于都。

  《水浒传》中武松、朱仝、雷横之类都是县尉司弓手的所谓都头,地位更低于禁军厢军。

  在当时这也不算什么官员,以西门庆的关系也不会在乎他这点职务。

  但武松打虎英雄的手段是西门庆所畏惧的,武二郎不比武大郎,惹着他可能会有生命之忧。值得肯定的是武松办事很有水平,不莽撞,他杀死潘金莲西门庆的过程可以再读下,体会下。同样是杀人,要比李逵他们有水平多了。


赵燕云


《水浒传》里的故事背景虽然是北宋,但里面无论是地名还是官名也都有不少虚构的成分在里面的,比如武松这个都头的职位,就是纯粹虚构的。那你说西门庆怕武松?别逗了,你找西门大官人报仇跟我西门庆有什么关系?

在武松打虎以后,阳谷县知县觉得武松身材魁梧一身正气,就让他做了阳谷县的步兵都头,再往后就是遇到武大再被嫂嫂调戏的事情了。我们知道小说里武松这个都头的级别是县级,但遗憾的是北宋时期县里并不会设都头的职位,而都头也远不是“城管队长”这么简单。赵佶时期,都头是皇宫警卫部队和各路城防军中的军官名称,比如八十万禁军都教头丘岳就名列其中(丘岳的官职可比林冲的枪棒教头高出不少),而这些兵种中又有步兵、骑兵,甚至是“水军”的区分。而宋朝是每一都包括100人,并且设有正副都头各一人,这官位和影响力可都就不低了,如此细致的划分,单单一个小小的阳谷县都达不到这种水准的。

所以武松在小说中的官职称为“衙役”更为合适,考虑到武松是衙役中的“头儿”,我们把他称之为阳谷县班头更为合适,毕竟他手下人的数量也远远达不到都头的水准。

那么西门庆怕武松吗?首先西门庆算得上是一个暴发户,因此钱是管够的。而潘金莲与西门庆邂逅后其实二人也没有什么要继续演感情戏的冲动在里面,只不过王婆要赚中介费这么非要顺水推舟搞得西门庆心花怒放才发展成了不堪的局面。后来二人奸情被捉,武大被打成重伤,也是王婆出的计谋,潘金莲下的药,虽说要是从西门庆那买的,但西门庆大可推为买卖关系,事后西门庆再给证人点好处费,加大破案难度,所以论前因后果西门庆也就是犯了通奸罪和贿赂罪罢了。

呵呵,但是武松可不这么想,你们都得死!


他们确实该死!


逻辑文史游


武松这个都头有些奇怪,我曾写作一篇文章,说武松的都头当的不明不白,因为宋朝的都头是军职,但武松这个都头却偏偏又在县衙任职,还是地方上的县太爷任命的。

先说说武松这个都头到底是多大官。

了解历史的人知道,在宋朝都是禁军中一个军事建制单位,像现在的连、团一样,步兵的一都之长叫都头,马兵的一都之长叫军使。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连长。

在宋朝,县政府之内是不可能设立都这样的军事单位的,一个县令更是无权任命都头这样的职位。但《水浒传》中施老爷子偏偏给武松按了个都头的职位,还特意写明是步兵都头。可能跟老爷子的生活时代有关,在他生活的元朝,都头已经逐渐地方化,一些县衙的捕快、捕头也被称为都头,这是借用禁军的称呼对捕快的尊称。

西门庆为何惧怕武松?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知道武松虽然号称“步兵都头“,实际上跟部队没什么关系,只是个县衙里跑腿巡逻抓人的捕头,连官都算不上,属于吏,也就是临时工。

但是武松手里确实是有点权力的,他手下毕竟掌管着一队捕快,而且“县官不如现管”,武松这个刑警大队长对一些事是有话语权和决定权的。

如果武松单纯只是一个小捕头,西门庆可能会与他应付几句,绝不会怕他。你见过现在真正有钱的大老板,会将一个县刑警队的队长放在眼里吗?他们搞定的是队长后面掌权的人。西门庆也是如此。

偏偏武松就是西门庆的克星,他还有个更让这些有钱人惧怕的身份,江湖人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西门庆有一份产业在那里,还有一大家子人,惹上了江湖人会很麻烦。何况武松还不是一般的江湖人,是连老虎都敢直接PK的猛人,与这种人为敌实在犯不上。一个不小心被这帮江湖人半夜砍了脑袋,家里那么多美貌娇妻李瓶儿、潘金莲之类就都跑别的男人床上去了。


凡尘往事


古代的官僚体制分为“官”和“吏”两种。

“官”是朝廷的正式工作人员,一般是通过科举、察辟等所谓的正途出身。这些人有品级,在吏部有注册,有俸禄。好比是现在的正式人员。

“吏”不但在地位上要远远低于官,选拔也不是很正规,比如武松当都头,就是县令一句话。这些人主要是辅助官员处理事务。官员动口,吏动手。而且不止如此,很多吏实际是官员自己聘任的,和国家之间没有任用关系。好比是现在的临时工。

官员尊贵权力大,吏员卑微。但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衙门的实际权力 掌握在“吏”手中。因为所谓的“县官不如现管”,而且科举出身的官员很多对实际事务操作不行,必须得依靠专业能力强的吏。

比如,曾国藩剿灭太平军之后,在户部报销军费的时候,就遭到吏员的勒索,久久无法报销。还是后来,找了很多关系说情,花了8万两银子才报销掉。

武松的这个都头也是“吏”的范畴,主要就是衙役的头儿,掌管捕盗等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但要比现在的公安局局长职责范伟广,权力大。

西门庆害怕武松这是当然的。

1.首先,武松作为县公安局局长,管理的就是刑事治安。西门庆当时只是一个中药铺的掌柜,虽然也是街头一霸且交接官府。可是,武松手里的权力是所谓的“合法伤害权”。武松如果想要收拾西门庆的话,不需要动刀动枪,只要暗地里给他找点麻烦,西门庆就受不了了。

比如,给西门家的药铺放点毒药、门口放个饿殍、查扣西门家的货物等,这些小动作不一定会打死西门庆。但是,每次西门庆都需要花钱疏通关系,长期以往,那就是个无底洞。而且,还会影响西门家的生意。没了钱,西门庆什么都不是。

2.其次,武松除了是阳谷县都头这个公开身份,他还是江湖中人。

水浒中的世界,江湖中人都是杀人越货、无法无天的人。西门庆一直在混社会,对武松的名声不会不知道。何况,武松赤手打死猛虎,天下皆知。西门庆是知道武松是什么样的人的。

论单打独斗,西门庆无论如何是打不过武松的。

何况,西门庆和武松的嫂子通奸,杀死了武松的哥哥。这在古代伦理上是奇耻大辱,是被天下人所不耻的。西门庆只是一个地方恶霸,欺负欺负老百姓、打压打压同行行。得罪了武松,即使能办的了武松。可武松还会有江湖上的朋友,也会找西门庆算账的。西门庆不得不顾虑这些。


故纸汇


武松就是个“正连级”的县公安局刑警队队长!
而且武松不是“官”!就是个“小吏”!北宋的最低级得干部!是“五十二阶”中的第51!

昨天说过北宋的一些官职与现代的干部对比!

今天再说说!

在水浒传那个时代的宋朝,有1234个县,也就有1234个县令。

这当中东京(开封)的赤县县令因为天子脚下,官职较高,是整七品。

另外西京(洛阳)、南京(商丘)、北京(河北东路的路治是华北地区的统称,在现北京附近)的赤县县令和畿县(比作直辖市办公地所在县)县令都是正八品。

普通的县令都是从八品,就是这个从八品也分很多的阶级望县(四千户以上),紧县(三千户以上),上县(二千户以上),中县(千户以上),中下县(不中千户),下县(五百户以下)。

阳谷县、郓城县应该属于比较大的县,所以这些县令都是从八品,属于正处级干部!月薪只有15贯钱!所以灰色收入是县令的主要收入!

副县级的职位有:县丞(副县长),县尉(公安局),主簿(管人口),孔目(检察)等,

乡镇级干部有:押司、录事史、佐史、曹司、书吏、令史、主事、都事、知印、虞候等。

很低级的干部有:堂吏、勾押、都头、公人、书手、典库、吏典、贴司等

武松就是都头,也就是县公安局下属的刑侦队或防暴队的队长!算来也就是个“股长”级的干部!

像武松这样的还有、朱仝、雷横、李云这几个!

董超、薛霸、张千、李万都是基层干警!

管营,施恩的父亲 – 劳改大队长 (正科级)

当牢节级朱仝(朱仝后来升官了) – 县监狱长 (正科级)

差拨 – 劳改队长 (股级)

押狱蔡庆,牢子李逵、乐和 – 监狱看守基层狱警

说了半天最后说下西门庆!

西门庆小的时候是出生在一个落魄地主的人家,后来通过个人努力开了个药铺,发了财。他为人很精明很会做买卖,还放高利贷(陈经济就是负责这个事)。随着有钱了西门庆就变了,变成地痞、流氓、官僚、淫棍!

宋朝的商贾和独立的手工业者多编入坊郭户,坊郭户也分好多等级,主要是按资产和缴税的多少划分。坊郭户的位置处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主之下!如果舍得个县令花钱地位也会好一些!

武松因为打虎从等级很低的坊郭户(武大郎决定的),因为打虎当了官,还是公安局的!古代民养官、民怕官,西门庆怕武松是自然的了!

再有就是大郎死后西门庆心中有鬼自然是更怕见到武松了!


杜陵闲人


首先,武松这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武松担任的是步兵都头。在水浒书里,郓城县的职官结构是这样的:

知县随即叫唤尉司捕盗官员并两个巡捕都头。本县尉司管下有两个都头∶一个唤做步兵都头,一个唤做马兵都头。这马兵都头管着二十匹坐马弓手,二十个士兵;那步兵都头管着二十个使枪的头目,一十个士兵。

县尉是负责治安的最高长官,下面管俩都头,类比的话,可能相当于今天的刑警大队长?看起来步兵都头要排在马兵都头之后(郓城县马兵都头是朱仝、步兵都头是雷横)。所以……相当于副队长?

其次,西门庆的根基可能没我们想象的那么深厚。

原来只是阳谷县一个破落户财主,就县前开着个生药铺。从小也是一个奸诈的人,使得些好拳棒;近来暴发迹,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放刁把滥,说事过钱,排陷官吏。

西门庆是个暴发户,没什么家族势力。后面他被武松剁了之后,不见有同族的人出来喊冤报仇,就是个证据。

不过这点不是主因,西门庆怕武松,最重要的是下一点。

最后、西门庆主要害怕的是武松的武力。

那西门庆听了这话,却似提在冰窟子里,说道:“苦也!我须知景阳冈上打虎的武都头,他是清河县第一个好汉!我如今却和你眷恋日久,情孚意合,却不恁地理会!如今这等说时,正是怎地好?却是苦也!”

重点在“打虎”,“好汉”。可见主要还是害怕武松能打。


北门猿


武松,以江湖黑社会身入官门,不过一都头。古代常说“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那是官员对小民,像西门庆这样的士绅,却不是一般官员能动的。武松因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被聘为都头,不过是一贱吏。吏并不是官,其职位低于现在的公安局长,更类似刑警大队长的级别,相当于正股到副科之间,可是在那个年代,是没有公务员一说,官就是官,是经科举考中,吏部差遣地方任职,是天子门生。吏的地位很低,基本没有编制,只是官员的聘任,官员一句话聘之,一句话也可以解聘。官员支付其薪酬,相当于“临时工”。这种地位,对西门庆这种士绅来说,最多制造麻烦,不至于怕他武松。



话说西门大官人经营药铺当铺,那是极来钱的,又身为地痞流氓中的精英,通法善讼,官衙里背景后台雄厚。其时年少多金,人又倜傥,正青年得意不知天高地厚,在当地怕他的人很多,他怕的人极少,为什么他又怕武松呢?其实并不在于武松的职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细细分说。

西门庆势大业大,这种人轻易不愿树敌。武松却是赤拳打死老虎的主,武力值惊人,又很江湖。从水浒后来排命可以看出,武松不是马上将,排名靠前,就知道其武力和江湖人缘之可怕。

西门大官人脚踏官衙江湖两只船,武松的功夫了得自然知晓,其江湖关系恐怕也心知肚明,一条大汉,身无挂牵,在水浒世界打打杀杀是英雄逼上梁山方好汉的背景下,西门大官人不怕才怪!赤脚不怕穿鞋的,富豪从来怕亡命仔。

奈何西门大官人精虫上脑,利令智昏,淫人妻灭人口,天地不容,惹得英雄武松出手,又灭一淫虎。

西门大官人怕是怕,只是欲望了冲昏了头,跟现今社会中一小撮人一样,慢慢觉得老子第一,没了先前敬畏,由怕到不怕,到灭亡,应了一句老话“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人生应该有所敬畏,不能猖狂,西门庆明明忌惮武松,邪恶欲望盖过了敬畏,终于自取灭亡。合了“老天要他灭亡,必先让其猖狂”。西门庆怕武松,却没有扼住心中恶念,遭人报应,足以警后人。


前身多半是梅花


县都头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县警察局长,掌管一个县的县府直辖的维持治安的地方武装力量,在县一级这个官不算小,直属县最高行政长官即知县的领导。不过,官吏、官吏,官和吏是两个层级的官僚阶层,官在上层,吏为下层,到县这一级,大概也就知县算官,北宋时全国所有的官员统统归皇帝直接领导,所以小小七品芝麻官知县是有品级的,而吏是没有品级的,名义上知县可以直接要求面见皇帝,当然只是名义,实际上不可能,他的顶头上司是府或者州的行政长官即知府或者知州。所以,县都头是县里的干部,是由知县提拔的,和中央集权庞大的官僚体制中的朝廷其实没有直接关系,知县可以随时开除或者任命一个辖下小吏,武松这个县都头就是因为深夜过山打死老虎而名动天下,知县知人善用,立刻任命他为警察局长,这么厉害的人,对坏人当然是一种天然的威压。事实也是如此,嚣张跋扈的西门庆看到武松就天生害怕,这是因为1、武松打虎英雄的名头,一个人连老虎都能徒手打死,那武功岂非顶级?2、因为权力大于法律,中央集权的威权时代平民天生害怕官吏,下级害怕上级,臣子害怕帝王,所有还有句话叫伴君如伴虎,喜怒无常的皇帝随时可能“吃”了你;3、县官不如现管,警察局长兼一个武功顶级、身材魁梧的彪形大汉不怒自威,4、先声夺人,武松追杀西门庆的行动,是从武松拿着嫂嫂的脑袋来到酒馆二楼,看到西门庆后,先一把将嫂嫂的脑袋扔向西门庆,随即终身刺刀就砍了过去,西门庆看到一颗脑袋扔过来就先慌了一慌,再看到武松喏大一个魁梧身体扑了过来还有那把明晃晃的刀,他武功再强,害怕却是遏制不住的,西门庆若非经常行走江湖贩运货物也算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就武松这两下子恐怕就要吓瘫倒在地上了。


久卓子60


“都头”,亦称“都将”,据《新唐书》卷五十载:“又领以都将,亦曰都头”。到了北宋,都头成为指挥使之下的军官,据《宋史》卷116载:“(入朝)刺史,次侍卫,马步军使都头起居毕见,谢班入,如御崇德殿。”






《水浒传》共提到8位都头,这些都头一般负责缉捕盗贼,也兼管一些杂事,甚至包括领导的私事。按王学泰先生的说法,都头属于“胥”,就是“任奔走供役使的”一般属县尉司所管。按照官与吏的划分,都头属于“吏”的范畴。


北宋时期官与吏的区别很大,主要体现在:


第一,他们的身份不同。

在封建时代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吏相对于官而言是地位低下的。特别是宋代对吏的升迁有严格限制,一般不会越过“官”的界限,换句话说,吏只能在吏的圈子里转。官可以“管”人,掌握人的命运,也包括“吏”的命运,而“吏”只是做事的;


第二 他们的职责不同。

官的职责是施政,发号施令,治理辖区,而吏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顶头上司服务。换句话来说:官是政治家,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而吏是技术专家,他要做的是用技术经验将上司的计划实施,并取得效果;


第三,归宿不同。


官是流动的,而吏是留任的,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指的就是这种区别。“都头”一词最早出于《周礼集说·卷八》:“若乡士、遂士、县士、方士各主当司之狱讼,其有不决来问都头。”由此可见当时的都头是负责狱讼一类工作的。后来“都头”一词逐渐发生变化,多指军中官职,一般称“都将”,如《新唐书》卷五十:

“又领以都将,亦曰都头”

在唐代及五代时期,都头的职位是比较大的,尤其在唐中期,都头是诸军统帅之称。


如《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唐之中世,以诸军总帅为都头。至其后也,一部之军谓之一都,其部帅呼为都头。”


能做都头的大多或勇武,或军功大,如《旧唐书》记载:“都头:或骁勇,或急叛……”,《旧五代史》卷一九:“李重胤,……状貌雄武,……率众来投太祖,素识之,拔用不次,署为先锋步军都头。”“范居实,……破兖军功,迁感义都头。”

到宋代,都头一般也是用于军职,如《宋史》卷一一六:


“(入朝)刺史,次侍卫,马步军使都头起居毕见,谢班入,如御崇德殿。”但宋代对于都头的升迁有明文规定,如《宋史》卷一七零:“(官职)……马步都头止于司空……副都头以上止于仆射。”在北宋,都头是指挥使之下的军官。




实际上宋朝的县里并没有“都头”这个职务,《水浒传》中“都头”只是借用禁军中的“都头”称谓以示对县役们的尊重。县役即“三班衙役”——快班、壮班、皂班,快即捕快,负责抓差办案;壮(又称步,雷横“步兵都头”职权相当于现在的刑警队长),由少壮组成,主要负责缉捕盗匪、绥靖乡里。例如在《水浒传》第12回中,“雷横当晚引了二十个士兵出东门绕村巡察,遍地里走了一遭...”;皂及皂隶,负责站班跟班和杂役,也就是机关门卫兼保安。


《水浒传》中所说的“都头”不是军职,而是县衙里的官,“都头”一词,是借用禁军中的“都头”以对县役们表示尊重,应该说类似现在的刑侦队长。其所率马兵、步兵,都是就地招募的土兵,亦称乡兵,主要任务是缉捕盗匪,绥靖乡里,活动范围大抵不出本县。


爆笑煮国的公子昭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西门庆怕武松并不是因为他的都头身份,而是因为武松有一身可以打死老虎的本事。试想,景阳冈的吊睛白额虎不知道害了多少猎户的身家性命,官府对之无可奈何,而武松在酒醉后却赤手空拳将其打死,他的一身武艺自然令西门庆感到担忧。

事实上,武松的都头一职在当时恐怕入不了阳谷县大户西门庆的法眼。所谓的都头是唐中期时设立的军职,北宋时期依然沿用。在宋朝,县里并没有设立都头这个职务。在县里,都头是对衙役的通称,即凡是县里的衙役,都可以称为都头。这是借用禁军中的“都头”一词,对衙役们以示尊重。《水浒传》中说,武松景阳冈打虎后,深的阳谷县令的器重,留他出任阳谷县的都头。这样看来,武松实际上是担任阳谷县衙役小头头。

当衙役的头头并不是一个特别荣耀的事情,因为中国古代衙役的社会地位极低,在法律上将其列为“贱民”,身份等同于娼妓、戏子和奴婢。在某种程度上,衙役的社会地位甚至比娼妓、戏子等更低。因为他们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及进入官场。而在所有的衙役中,又以捕快的地位最低。从《水浒传》中有关武松职能的叙述可以看出,他很有可能出任的是阳谷县的捕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