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目前在印度的社會地位如何?

孤獨王子青蛙


說華人目前在印度的地位,其實可以先了解下目前華人在印度的情況。

前段時間,印度的商業報紙Business Standard 在週末用一個版面來介紹在印度的華人(具體可參考2018年8月18日的報刊),標題便是“ Ni hao, India"。其中的幾個重要的內容想要先分享給大家。

1、文中提到,目前在班加羅爾生活超過4年的中國人至少已經達到500人,另外還有1000人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往返。古爾岡大約有1000-1200箇中國人,金奈粗略估計約有1000人。在金奈的中國人也著眼於安德拉邦,特別是經濟快速發展的未來工業和港口城市——斯里城。總體來說,幾個城市加起來就有超過5000箇中國人經常性生活在印度。很多人說道,現在很像第二次中國移民浪潮。


2、大家都普遍提到加爾各答中國城,近年來越來越蕭條。18世紀末,第一次的中國移民浪潮發生在加爾各答。這個印度唯一的中國城歷經蓬勃發展後目前人口日益減少。新一代的中國人是年輕的,有進取心的中國人,懷著雄心壯志想要開發有前景的印度市場。卡納塔卡邦的班加羅爾,哈里亞納邦的古爾岡,泰米爾納邦的金奈,安德拉邦的斯里城,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孟買和浦那,這些都是他(她)們選擇定居的地方。如果說班加羅爾的科技和天氣非常具有吸引力,那麼安德拉邦清晰的政策非常適合發展商業。


3、Business Standard 在報道中也提及,中國人目前對於印度市場的興趣日益上揚的主要原因 ,是因為中國的市場趨於飽和,特別是電子商務業務。除了阿里巴巴(投資Paytm)和騰訊(投資Flipkart和Ola),許多資產雄厚的中國投資者也將目光投到了印度。


除了在印度尋找商機的中國人,還有一部分人聚焦於幫助解決中國人在印度生活、工作的問題,也通過各種方式促進中印雙方彼此不偏不倚、真實的瞭解。Business Standard 在報道中採訪了各行各業的在印度生活工作的中國人。

例如來自四川的Qiguo Mark Su 是印度班加羅爾香格里拉酒店Shang Palace餐廳的行政主廚。他每個月都會從中國進口至少5斤的花椒,用於烹飪正宗的中式菜餚。很多中國人會來到這家餐廳感受家鄉的味道。

同樣來自四川的Forrest Chen Yukun在2013年把他的第一家公司Umeng出售給了阿里巴巴。三年之後,他來到印度開始Newsdog,這是一家騰訊支持的內容聚合軟件,覆蓋多種印度語言。


當時採訪一位對於印度相對了解的中印戀人Emma 時,她便有說道華人在印度的三種情況。

第一種,便是因為婚姻生活等家庭關係選擇定居印度。目前中印之間的通婚並不少見。Emma有一個微信群,群裡基本都是中國的女孩子嫁給印度的男孩子,其中有相當的一部分選擇定居在印度。嫁居印度的女孩子,對於印度並不發達的基礎設施,接受度會相對好一些,而且有家人的幫助可以儘快融入當地。

第二種,便是因為工作原因,或長期或短期來到印度。他(她)們在印度,最大的動力就是工作。如果在印度獲得成績,相對來說會感到比較欣慰。但是在印度的總體環境下,工作的進展並不會很快。如果不像中印通婚那樣,以感情因素為主導,初來印度時的衝擊往往會給人帶來負面的情緒。來到印度之前他(她)們可能覺得中國是個市場相對飽和的地方,跑到新的地方去開拓疆域會比較有成就,但實際卻未必那麼簡單。印度文化的差異性、語言溝通的不順暢、食物的不習慣、印度人工作效率的不積極,這些都會影響他(她)們在當地的情況。

第三種,便是純粹的對於印度感興趣的人。例如瑜伽、音樂、宗教,或是文化交流訪問。他(她)們天生對於印度帶著喜愛的感覺,有些可能同時做些小生意。這些人從另一個角度看印度,心態會比較好,比較平和。



在政治上,印度政黨繁多,關係複雜。初到印度的中國人也很難融入其中。

在經濟上,中國的企業在也讀落地、從事中印貿易等方面工作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也是近年來促使中國人來印度的重要原因。

在旅遊上,印度旅遊局近幾年來每年幾次會前來中國做推廣會,無論是針對於旅行行業的專業交流會議還是針對於大眾的嘉年華活動會,都旨在促使更多的中國人赴印旅遊。目前在德里,能說中文的註冊導遊就有100多位,也有可觀的經濟收入。

在文化上,印度瑜伽、舞蹈、冥想等促使中國人前往。但總體來說,中印之間還存在著很大的互不理解。

所以如果說經濟上的地位,華人通過自己的拼闖,可以創造出人生的輝煌。如果說是政治和社會地位,很難融入,也很難說。


至印Zhind



從華人開始移居印度到現在,加爾各答一直是其最主要的聚集地。在加爾各答西北郊的塔壩甚至形成了唐人街(中國城);在 1949年之前,印度華人的數量在 3萬人左右。

20世紀 50年代, 印度華人人口達到最高峰, 有 5萬人左右。據錢峰的報道, 20世紀 50年代印度華人迎來了“鼎盛時期”,當時的人口一度達到 5萬人, 僅加爾各答西北郊塔壩一地就有 2萬多人,這些人按籍貫可以分為兩支, 一支是來自廣東梅縣的客家人, 另一支為來自湖北的天門縣人。後來由於中印關係惡化, 印度華人遭到各方面的排擠和刁難, 人心思走, 其人口開始不斷下降。 1961年 2月— 1962年 9月,有 200多名印度華人被以各種名義驅逐出境。中、印兩國之間爆發邊界衝突後, 印度政府頒佈法令, 大批凍結華人的財產。印度西孟加拉邦政府甚至規定,被捕獲釋的華人不準在該邦北部定居, 必須居住在加爾各答。當時, 印度華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迫害, 許多人被投入監獄, 財產被搶或充公,許多由華人開辦的商店、工廠、作坊被封或無法開張,華文學校也被迫關門。

印度華人的祖籍地主要為廣東、福建、湖北、山東、浙江和東北三省,其中祖籍地為廣東省的人最多。實際上,儘管印度存在著華人受排斥的情況, 但由於華人的經濟狀況相比較而言還算好, 因此也能受到當地人的尊敬,同時他們也能與當地人和睦相處。


阿爾法軍事


現在我真的不知道,但我師傅廣州馮老先生是60年代從印度”雞腳答“(就是加爾各答)回來的歸僑,我記得他在90年代是這樣描述華人在印度的情況:華人在印度很受當地老闆歡迎,工資比當地人高一倍以上,雖無國籍,但可以在那裡長期生活,生活習慣也可保留,也不受排擠,只是感覺印度本土人在他看來比較笨,華人很努力,基本不受當地人影響,他們舉家回國是因為60年中印戰爭。他稱當時如果不回來,也不會受到暴力迫害,他有一些親戚後來才去了南非,總之印度對他來講是從事船運工作的地方,住在華人圈,他的童年至青年工作時段在印度過的,除了吃咖喱外,其他也沒有過多接觸。


逸能


印度的華人主要位於加爾各答和孟買的中國社區。 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加爾各答的唐人街,加爾各答住有約2000人,孟加拉國還有400名中國印度家庭。(2015年統計)。加爾各答的客家華人往往是內生的,但同時通過學習孟加拉語來融入加爾各答社會。

這個中國社區主要集中了製革商,醬料製造商,鞋店老闆,餐館老闆,美容店主。 新一代人口大量湧入,其中以牙醫居多。 位於Dharmatolla附近的Bentick街的許多鞋店由中國人擁有和經營。 在這裡的中國菜是中國人(特別是客家人)和印度烹飪傳統的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印度中國菜。 印度的“僑鄉商報”出版了一份中國報紙,2005年的數據顯示,銷售額已經從500張下降到300張。這從客觀上說明,印度的華人進一步融合到了印度社會,而對於祖國的文字,已經不太熟練了。但隨著印度華人的不斷壯大,很多中國的節日,包括春節,清明節,元宵節,都在印度的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可以看到慶祝的場景。同時,加爾各答的恩典靈良英語學校90%的學生是中國人。加爾各答的許多中國人是基督徒,因為是受到他們學習的學校是教會學校的原因。

在當地的華人的地位始終受到中國和印度關係的影響,當兩國關係緩和或者比較好的時候,當地華人的生意也會比較好做。但如果兩個關係緊張,當地的華人很有可能受到人身威脅或者是印度其他族裔的人故意刁難華人的生意。


本來世界觀


華人在印度的總人數不多,大多集中在孟買和加爾各答兩城市。華人兩大種,一種是加人印度國籍的華人,一種是沒有加入印度國籍而是在印度留學工作經商旅居的中國人或者中國人後裔。

加入印度國籍的華人,人數很少。他們沒有任何代表性。在印度留學求學的中國人,受大使館和領事館的幫助,他們大多不辜負祖國個人民的期望,埋頭學習,增長本領。在印度經商的華人,多數熟悉印度所住地區的風土人情,適應當地的生活習慣。但是印度國家民族眾多,宗教信仰氾濫,生活習慣奇特,只有華人包容精神強大,與當地居民關係相對比較融洽。只是由於人數不多,尚沒有政治人物出現。同時印度原來屬於英國的殖民地,國內民族特別多,所以人們不特重視其他民族的事物。

加入印度國籍的華人,多數是女性朋友,因為在當地生活多年,與當地印度朋友結成伉儷,所以申請加入該國國籍。

隨著中華民族復興,經濟技術越發廣發,中印聯繫也會越來越緊密。華人參與當地的經濟建設,參與當地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多,華人人數也會增多,華人會從無關緊要變成當地建設的重要力量,華人的地位一定會上升的。


錦繡中華一捧土


總之,印度的社會制度不變革,各階層的政治地位不平等的現象不改變,華人永遠只是印度的看客或過客。


l湖湘客


  華人遍及全世界。與華人在其它國家“人丁興旺”的現象不同,印度華僑華人越來越少,從半個世紀前的5萬人減到目前的6000多人。數十年來,在印度人口飛速增長的同時,華僑華人的數量卻在持續下降。

  一、印度華人的歷史與現狀

  (一)印度華人由鼎盛時期的5萬人降至目前6千人。17世紀末,一位來自廣東的天主教徒成為最早在印度定居的中國人。清朝中後期,一批以廣東客家人為主的中國人漂洋過海,來到當年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首都——加爾各答。他們在距離該城市65公里的鑽石港落腳生根,繁衍生息,使之成為印度第一個華人聚居地點。此後,來印度的華人持續增多。20世紀50年代,印度華僑華人迎來了“鼎盛時期”,當時的人口一度達到5萬人,僅加爾各答西北郊塔壩一地就有2萬多人。這些人按籍貫可以分為兩支,一支是來自廣東梅縣的客家人,另一支為來自湖北的天門縣人。

  近年來,大批華人華僑向海外移民。到目前為止,在印度的華僑華人只有6000多,其中4000多人在加爾各答,1000多人在孟買,500多人在首都新德里,剩下的在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和班加羅爾等地。據瞭解,在印的華僑華人幾乎每家都有人移民海外,留在當地的絕大多數都是老人和孩子,當地甚至有華人認為,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華人可能會在印度銷聲匿跡。

  (二)印度華人的減少有很多原因。首先是20世紀50年代末,中印關係惡化。從1961年2月到1962年9月,有200多名印度華人被以各種名義驅逐出境。中印爆發邊界衝突後,印度政府頒佈法令,凍結華人的財產。印度西孟加拉邦政府甚至規定,被捕獲釋的華人不準在該邦北部定居,必須居住在加爾各答。一位孟買的老華僑說,1962年,他的爺爺、父母都被關進監獄,當地政府還關閉了所有中文學校,封了許多商店,讓華僑人人自危。從那時起,華僑華人開始陸續離開印度,移民到香港、臺灣、加拿大和東南亞等地,華人數量連年銳減。不過,隨著中印關係的改善,針對華人的限制和歧視措施早已成為歷史,留下來的華人逐漸過上了平靜的生活。

  除了歷史原因,印度目前尚處於向外移民時期也是造成印度華人逐漸減少的原因。一方面印度作為發展中國家和人口大國不像世界上一些新的移民地點那麼有吸引力。一位剛剛大學畢業的華人小夥子認為,印度失業率太高,薪水又非常低,留在當地,前途實在一般。另一方面,印度在移民和吸引海外投資方面採取的是歡迎加限制的措施,這客觀上影響了新移民的進入。此外,當地實施的一些經濟措施也動搖了華人留在印度繼續發展的信心。在華人最多的加爾各答,政府為發展經濟,整合當地製革行業,要求華人制革行業搬到其它地方,導致許多人舉家遷往海外。

  (三)華人依然是印度人數較多的外國人。印度華人人數不多是事實,但他們在當地的生活還算富裕也是事實。印度華人目前大都從事傢俱、皮革、餐飲等行業。雖然無法與東南亞的華人鉅富比肩,但絕大多數人的生活質量都高於印度當地平均水平。在孟買的華人,大都有房有車,僱著司機。印度東北部西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市有一個印度最大也是惟一的面積不到10多平方公里的中國城“塔壩華人聚居區”。總體來說,華人在印度過得還不錯。別看印度華人比東南亞很多國家的華人都少,但比起其它在印度的外國人來,還屬於比較多的。

  在印度最有名的華人聚居地塔壩華人社區,隨處可見的紅漆大門和高懸的大紅燈籠,讓人感覺就像來到了中國的南方小鎮。五花八門的中國飯店廣告牌,從“廣東酒家”、“金陵飯莊”到“北京飯店”,不一而足。在中國城的大街小巷,經常可見一些騎著摩托車的華人子女,他們基本上都穿著T恤衫、牛仔褲,女孩子也沒有身著傳統的印度服飾。當地的華人學校“培梅中學”是印度目前惟一的漢語學校,學生卻分佈於世界各地,是名副其實的“印度華人文化搖籃”,學生最多時有上千人。學校還專門從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聘請教師。但是隨著中國城華人華僑人口的下降,加上現在許多華人子女到公立學校和教會學校就讀,目前培梅中學只剩下60多名學生。此外,當地華人還有一份自辦的中文報紙——《印度商報》。

  逐漸在印度紮下根來的華人也盼望著有更多的中國人能去印度發展。印度水牛皮資源豐富,當地華人皮革加工水平較高,他們非常希望能與中國的同行進行更多合作。

  (四)皮革業成為印度華僑華人主要產業之一。目前,華人制皮廠生產的成品革,佔印度全國成品革的約百分之十。在加爾各答市制皮業是當地華人的傳統產業,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有大小200多家華人皮革製品廠,每天處理皮革的數量,佔全國的1/5。

  在加爾各答市以華商李志雄的皮革製造生產最具規模,被稱為“皮革大王”。李家的祖輩從廣東梅縣到印度經營皮革至今已有近百年曆史。50歲出頭的李志雄從事皮革生產加工工業已經有27個年頭了。當他從父輩手中接過皮革廠時,工廠才40多人,如今他經營的合盛制皮廠已經發展到260多人,其各種皮革產品遠銷國內外,年銷售額近2000萬美元。

  李志雄的皮革產品三分之一以上都銷售到歐美國家。外國的品牌廠商帶樣品到他的工廠來訂貨,他的工廠根據外國廠商的要求和授權進行生產,然後貼上外國名牌標籤銷售到世界各地。由於質量好,他的產品總是供不應求。在談到他成功的秘訣時,李志雄說,他收購國內一流的牛皮,用進口的先進皮革設備進行加工製作,而且還同國外的先進制皮行業同行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經常到歐洲和美洲去了解行情和洽談業務,所以他工廠生產的產品始終是國際流行的優質產品,以價廉物美受到西方消費者的青睞。

  近幾年來,加爾各答市政府認為,華人比較集中的塔壩區因皮革工業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因此勒令所有的皮革廠都遷到20公里以外的皮革工業園,否則課以重罰。許多小規模的華人皮革廠因無力進行再投資,只好改行,甚至申請移民,遠走他鄉。

  但李志雄認為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因此他果斷地抓住機會,用政府的部分優惠貸款在指定的皮革工業園進行鉅額投資,以開創他皮革生產的新天地。到目前為止,他在新工業園區投資300多萬美元,其中包括建造兩個大型廠房和進行設備更新。他先後從意大利、中國和德國等地進口皮革加工設備,使自己在皮革工業領域始終保持優質高產,成為當地最大的製革企業家之一。

  李志雄除了經營皮革業外,近幾年還將業務擴大到貿易和房地產業。他已經在加爾各答市中心買下了一大片土地,準備修建一個類似深圳“世界公園”的旅遊景點,吸引全國各地的遊人到加爾各答來參觀遊覽。

  他表示,隨著印度與中國關係的不斷髮展,華人的地位和生活狀況也不斷改善。印度皮革業仍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新廠也逐步走向正軌,他對自己的事業充滿信心。

  二、印度華僑華人的政治態度

  近幾年,隨著中印兩國關係的改善,特別是中國的日益強大以及國際地位的提高,當地的華人華僑深感腰板硬了,以往那種忍氣吞聲、受歧視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一)華僑華人地位提高,不堪回首1962。一些當地的華僑華人透露,中國和印度同為亞洲大國,兩國的睦鄰友好關係尤為重要,這直接影響到在印度華人華僑的工作和生活。當1962年中印爆發邊境衝突時,有大批軍警在中國城外巡邏,出入中國城的人員都要檢查身份證明。如果衝突再延長一段時間,有些華人就可能被送往喜馬偕爾邦大吉嶺的集中營,後果不堪設想。

  這些華人朋友還有一個深刻體會,那就是中國的強大是海外華人華僑的堅強後盾。以前由於中國貧窮落後,在印度的華人也被人看不起,甚至有些華人不敢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而現在,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國際地位的提高,在印度華人華僑的地位也不斷提高,他們以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走在街上也感到揚眉吐氣。

  (二)印度華僑華人渴望中印友好,對祖(籍)國懷有深厚感情。年愈七旬的加爾各答華僑商會會長劉國趙表示,他是一個生意人,對政治不太關心,但是中國和印度都是大國,兩國團結起來,必然會對亞太地區和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貢獻。每當來自祖(籍)國的親人們出現在印度華僑華人面前,當地華人華僑便紛紛擺酒設宴,款待遠方來的親人。華人華僑們說,要抓緊這個難得的機會和親人們拉拉家常,瞭解祖(籍)國發生的變化,向親人們傾訴久居海外的酸楚經歷,表達渴望祖(籍)國更加強大的迫切心情。

  一位1956年孩童時代來到加爾各答的華僑謝應興說:“我做夢都在想著家鄉,夢著祖國。每當祖國傳來好消息的時候,我的心情激動得難以用語言形容。”另一位仍然保持中國籍的華僑說:“中國人是愛好和平的,我們渴望平靜安祥的日子。我們要利用各種機會搞好與當地人的關係,爭取讓他們多瞭解中國。”中國駐印度使館文化參贊楊林海表示,文化交流能夠很好地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瞭解,真誠地希望中印兩國能夠成為好鄰居、好夥伴、好朋友。他同時也希望當地的華人華僑能充當實現這一神聖使命的友好橋樑。


海天壹色



東方智慧之星


由於歷史的原因,華人目前在印度的社會地位是不思想的,政治上是難以插足,經濟上是利用,華人和印度人很少通婚的,華人和印度人的生活習慣也不同。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印度人改變了不少對華人的看法,華人制造的東西大受印度人的歡迎,也有不少印度人想嫁給華人了,這都是由強大的祖國作後盾帶來的作用。



四方有貴人


那邊的華僑不太清楚,但是印度人很喜歡中國的商品和商人,物美價廉,不過現在有一部分商人已經不怎麼去印度那邊經商了,一部分原因是印度人總是喜歡誇大其詞,比如他只想買一件衣服,確告訴你他要買1000件,當你給他成本價的時候他還要砍價,最後告訴你就要一件。還一部分原因是結賬難、首付款低,結賬拖個幾個月在和印度人的交易裡都不叫事,半年以上都很平常,最經典的一次尾款10多萬印度人拖了兩年才給結清,所以現在和印度人做生意大部分都要求印度人全款,最少也要80%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