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窗」满满的“套路”!校园贷、回租贷,校园伤害何时休?

开学季,各大电子商务平台都摆上了醒目的宣传广告,新一轮的“开学经济”升温。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片火热的市场,试图利用校园贷诱骗学生。近日,不少学生家长反映这一问题,并呼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理财教育和防骗宣传,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

「警示窗」满满的“套路”!校园贷、回租贷,校园伤害何时休?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良“校园贷”在各方监管重拳打击下刚刚得到遏制,没多久又换个“马甲”,整出一个“回租贷”为祸校园。所谓手机“回租贷”,是为想通过把手机租出去的方式获得现金的人设置,一般学生居多。回租平台通过自己的软件评估学生手机,给个估价,协商好后回收学生手机,然后将手机再回租给学生,约定租用期限(即借款期限)和到期回购价格(即还款金额),回购价格高于回收价格部分以及相关“评估费”“服务费”便是借款利息。

当然这个操作过程很简单,一般不要求手机离开物主,但是会要求注册用户提交身份证信息、个人信息、联系人信息、运营商数据等,甚至是手机ID及密码。有的还需要用户签订一个回租协议。

「警示窗」满满的“套路”!校园贷、回租贷,校园伤害何时休?

便穿上“回租贷”马甲,但仍是钻法律空子的“校园祸害”。“回租贷”不仅侵犯大学生的权利,也会坏了整个网贷行业的规矩与未来。

眼下,“校园贷”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部分网络借贷平台“换马甲”,将小额现金贷款业务伪装成“回租贷”,名为租赁,实为借贷,通过读取通讯录等方式控制和威胁借款人。目前,这一新型借款方式目标是在校大学生,甚至让部分学生陷入“套路贷”的圈套。

校园贷“变脸”为回租贷,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金融监管、公安等部门的重拳出击,有效遏制了“校园贷”的蔓延势头,不法网络借贷不敢明目张胆地乱来;二是,某些网络借贷平台不会轻易放弃已经尝到的甜头,他们以另类“套路”,回避监管视线,未放弃在校大学生这块‘蛋糕’。

「警示窗」满满的“套路”!校园贷、回租贷,校园伤害何时休?

不不扣的“校园贷”!——“回租贷”面对的对象仍然是在校大学生,而非其他群体;而“回租贷”的盈利模式,是对在校大学生实施的资金增值性流转,虽然资金数量不大,盈利空间却不小。“回租贷”的这些因素,与“校园贷”的模式完全相同。

最重要的是,“回租贷”同样具有校园贷的危害。根据以往的总结,校园贷具有高利贷性质,会滋生借款学生的恶习,放贷人会要求学生提供相关个人隐私信息或抵押物信息,催讨还款时会使用不正当甚至是违法的手段。

而“回租贷”同样要求大学生改换ID(“身份证”)账号和密码、读取通讯录,掌控大学生的隐私信息。逾期之后,贷款公司有的去学校抓人,有的按照通话记录骚扰大学生的家人、朋友,有的上大学生家堵门威胁,催讨贷款的方式超出了大学生借款时的想象。

「警示窗」满满的“套路”!校园贷、回租贷,校园伤害何时休?

个别目从网络平台贷款,甚至沾染恶习、耽误学业! 深圳某高职院校学生小陈从最初只借6000元钱,到如今“滚雪球”累计欠下多少债款,自己也说不清楚,面对放款人的暴力催收,小陈不得不找地方躲了起来;另一位学生从借5000元开始,半年时间,欠债累计上百万元……校园贷之所以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是因为“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如今,大量网贷平台在客户准入审查上流于形式,学生只需填个表格,无需资质、担保或抵押,就能拿到贷款。申请便利与提现迅捷的特点,诱使许多学生身陷网贷泥潭。”

频陷校园贷风波的背后,也有一些学生是因为缺乏鉴别能力。高校学生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提供,如果受到拜金主义思想侵蚀或者具有虚荣、攀比心理,父母提供的费用往往不能满足需求,他们随之就会向校园贷获得资金,有的甚至引发赌博、酗酒等恶习,有些还因不堪校园贷逼债而逃课、辍学。

警 示!

公醒在校大学生们,如果你身边也有需要贷款的人,也请提醒他们:

1. 高度警惕;要多了解熟悉金融知识,理性分析贷款实际利率标准,不要心存侥幸、盲目信任。不要贪图“小便宜”,提高自己对不良“校园贷”业务及其变种形式的甄别和抵制能力。

2. 理性消费;要养成“自立自强”“艰苦朴素”“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要树立良好的消费心态,不盲目攀比,不贪图享乐,合理安排生活支出,做到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科学消费。

3. 知法用法;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时刻绷紧自我保护这根弦,保护好个人信息和隐私,注意留存相关凭据。当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第一时间与同学、老师和家长商量,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