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窮人的孩子往往還是窮人?

用戶68742881694


都說“寒門難出貴子”,可見絕大多數窮人家的孩子往往很難成為一個有錢、有地位的人,最終還是窮人,絕大多數有錢人家的孩子往往還是有錢人,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的富二代,富三代了。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一、窮人家的孩子物質條件差。


窮人家的孩子每天都在為衣食住行操心,甚至因為沒錢上學就早早地輟學去打工賺錢養家,有錢人家的孩子不愁吃,不愁喝,不愁穿,就能專心學習,取得一定的成績。


二、窮人家的孩子學東西少,不見多識廣。


窮人家的孩子能吃飽喝足,有個學上就已經很不錯了,不可能做到像有錢人家一樣,給孩子上各種課外興趣班,學畫畫、音樂等。有錢人家的孩子學的東西多,自然就見多識廣,就會很自信,其他能力也強,出到社會肯定比窮人的孩子更有優勢呀。


三、有錢人家的知識文化氛圍比窮人家的好。


有錢人家的父母往往都是文化程度高的人,所以就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有空的時候就指導一下孩子的學習,要是自己很忙的話,就給孩子找家教或者報課外輔導班。大多數窮人家的孩子往往文化程度低,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夠重視,有時候想教孩子自己也不懂。


大多數窮人家的父母在孩子很小時就去外面打工了,家裡的孩子由於疏於管教,往往就會變得叛逆,甚至學壞。


四、有錢人家的孩子社交範圍大,認識的知名人士多。


有錢人家的孩子從小就遇到和認識許多社會上的知名人士,社交範圍大,為他們以後工作找好了許多資源,比如那些明星和富豪們的孩子從小就有很大的知名度,認識的人也多。


窮人家的孩子遇到和認識的還是窮人,社交圈子小,雖然不排除窮人會遇到貴人,但這也是極少數情況,沒有文化和背景,很難在社會上混好。


雖然窮人家的孩子往往還是窮人,但也存在極少數不是的情況,因為有些窮孩子很有上進心,知道家裡窮,所以努力學習,父母也竭盡全力供他上學,到最後取得不凡的成就,就像社會上有一部分知名人士就是貧苦出身的。


——END——

你認為還有什麼原因讓窮人的孩子往往還是窮人,歡迎在下面留言和評論。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很簡單嘛,窮人佔多數!如果窮人孩子大都成了富人,那不翻天了?

這是從概率上來說的。窮和富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以時間為緯,現代人和過去的人比較,無論是生活水平,還是收入水平都是大幅提高的,如果放在同一水平線上,現代的窮人可能是過去的富人。皇帝再牛,他坐過汽車坐過沙發嗎?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在不斷髮展,窮人的基準線也在提高,按照聯合國的標準,我們中國人現在大多數人都不能叫窮人啦!早就脫貧啦,至少絕大部分人。

再來作橫向對比,窮人的標準是什麼?前段時間,不是有北京白領月入3萬要死要活的嗎?得了便宜還賣乖,裝的厲害!讓我們月薪三千的還怎麼活呢?拿不得買塊豆腐撞死算了。可以這麼說,特別有錢和赤貧都是極端情況,佔比都很少,真正的是中間階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產人群。中產人群應該是中堅力量,其人數佔多數,與富裕階層以及貧窮者形成了鐘形分佈曲線,所以不存在所謂的窮人的孩子往往還是窮人的現象。

就目前而言,社會階層還是流動的,遠未到固化板結的時候,不要被那些危言聳聽孫迷惑,只要自己努力奮鬥,敢於在自己大腦上投入,持續學習,至少不會成為通常意義上的窮人,小日子還是過的很舒服的。

總之,別想多了,別鍾情於小概率事件,你會過的更實在和腳踏實地!

我是喻派胡言,愛財如命的人力大叔,如果你覺得回答的不錯可點贊、評論、轉發,也可關注我瞭解更多內容!


喻派胡言


剛好看完印度電影《起跑線》,講述的正是“富人與窮人對孩子的教育”熱點問題。這部電影之所以打動人,就是結尾,沒有拔高,沒有昇華。男主和女主,抨擊了精英學校的機制,剝奪了窮人上學的權利。主人公慷慨陳詞,只感動自己,一禮堂的家長們沒有一個鼓掌。反映了一個現實,這些富人們根本不願意窮人的孩子進入學校,和他們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如果按中國電影的拍法,全場起立,熱烈鼓掌,大家深受教育,感動的熱淚盈眶。現實就是,所有的富人家長、所有的學校管理層,無人認可,暗示了這種教育文化,已經無法撼動。

雖然說這是印度電影,但揭示的現實意義,與國內也基本一樣。窮人的孩子,只能去上破破爛爛的學校,富人的孩子上精英學校,學正宗的英語。正如女主說的,孩子上爛學校,就不會英語,就上不了好大學,就進不了外企,就會自卑,就會吸毒,然後毀掉一輩子。連那些教育中介機構,都嚇唬家長,因為一個入學機會,別毀了孩子一生。簡直要把家長嚇死,拼了命地往好學校鑽。那些家長們,凌晨就在學校門口排隊,和中國也是一模一樣的。歸根結底就是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窮人的孩子為什麼還是窮人,這部電影已經寫透了。差距就在於教育。你不服氣,看看北京的學區房,價格已經上天了。這一條客觀事實,就足以證明教育在改變孩子命運中占主導地位。寒門難出貴子,這是從起跑線就註定的。就像電影裡所說,窮人的孩子,上不了好幼兒園,就上不了好小學,就輸在起跑線上,將來考不上好大學,就進不了外企,當不上精英。就會像他們的窮人父母一樣,回到舊街區,重複窮人的生活。

從2018年的高考來說,各地的尖子,各地的狀元,越來越多精英的孩子,窮人的孩子比例越來越小。歸根到底,就是富人和窮人對孩子教育的投入上差距太大,接受的教育水平差距越來越大,所獲得的教育資源差距越來越大。這個社會正在進入精英時代,這個精英體現在從小到大的教育水平、層次和質量上。不信,你對比一下名校,對比一下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動手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能力、創業能力和眼界、視野,真的有很大的差距。不要埋怨家長擠破頭上名校,普通學校出不了一個清華北大的。

綜上,現在的社會很務實,雖然提倡不唯學歷看能力,不唯文憑看水平,但是沒有一張名校文憑,你就敲不開好企業的大門。好企業、好單位都設置了“網格篩”,篩掉了那些普通大學生。然而211/985還有海外常青藤學校的畢業生中,由於教育投入不同,富人孩子的比例越來越高。有人不服這個起跑線,但在現實中,這個起跑線客觀存在,還在發揮無形大手的作用。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的格局,並沒有得到改變。


職場火鍋


我是窮人家的孩子,大學畢業後,在外闖蕩了十幾年了,至今依然是個窮人,買不起房,生不起孩子。由於工作的關係,平常能夠接觸到不少富人,包括一些權貴。我常常會反思,為什麼他們能做到的事情我做不到?最近讀了一些書,其中有幾本書很有啟發,剛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一、《天生非此》

這本書首先駁斥了基因決定論,根據目前的基因工程研究成果,我們通過基因能夠從父母那裡遺傳得到的只是作為人類的生物屬性,比如我們都長著人類的腦袋和眼睛,而不是牛的腦袋,這是基因遺傳的結果。而決定我們命運的是我們的心理特徵,我們的能力,性格,意志力等等,都屬於心理特徵,這些心理特徵是家庭塑造的。

我們還沒有出生時,就會受到來自母親的情緒和行為影響,比如母親在孕期如果焦慮或者酗酒等等,就對胎兒是不利的。而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無時不刻不受到父母的情緒和行為影響。父母的情緒和行為,塑造了我們的人格,從而決定了我們的命運,當然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會跟父母在心理特徵上很像。

窮人和富人在價值觀和對很多事情的態度上是迥然不同的,他們的孩子在父母的塑造下,自然就會形成完全不同的心理特徵。比方說,富人的格局和膽略比窮人大很多,那麼他們的孩子從小在這種環境塑造之下,長大後會形成不同的格局和膽略,命運自然就不一樣了。

不過作者在這本書裡也提到了一些改變的方法,在作者看來,最重要的就是要剖析自己的成長經歷,發現家庭是怎麼塑造自己的,只有先發現自己的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二、《鄉下人的悲歌》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勵志故事,作者自己的故事,一個美國底層白人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的故事。但是勵志並不是重點,重點是作者所出生的那個社會環境。他出生的地方是美國中西部的貧瘠山區,那裡原本是鋼鐵產區,但是由於產業轉移,工廠早已經破產,但是這裡的工人階級也很難搬離,因為沒錢。

作者有一個混亂而糟糕的家庭,母親酗酒,外婆動不動就用槍恐嚇別人。不過還算幸運,外公對他很好,給了他安全感,這是他後來能夠改變的命運的關鍵因素。但是除了作者之外,他的那些從小長大的同伴依然處於貧困之中,很多人初中沒讀完就輟學了,流浪、打架、吸毒成了是他們的日常。他們之所以變成這樣,主要原因就是社會因素。

美國階層固化形成了社會隔離,富人都住在富人區,而窮人周圍依然是窮人。窮人的孩子會覺得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而且無論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環境,形成了一種習得性無助。社會隔離會形成文化隔離,比如有錢人會嘲笑窮人的穿著和不懂禮儀。作者自己也曾經遭遇過這個窘境,他從耶魯法學院畢業後,參加一個律師事務所的面試,那場面試其實就像一場高檔宴會,他分不清清水和蘇打水的區別,不知道該用什麼叉子吃什麼,也不會點葡萄酒,他恨不得找條地縫鑽進去,要不是最後打電話給一個關係比較好的同學,這場面試他基本上就沒戲了。

三、《我在底層的生活》

這本書是作者親自體驗了底層生活之後寫的,內容非常真實震撼,令人深思。作者體驗了幾份底層生活,她發現,底層的生活非常令人絕望,最主要的是缺乏社會支持。窮人並非不努力,而且情況恰恰相反,他們非常努力。很多人同時打兩份甚至三份工,但是他們的收入僅能維持基本生活。窮人為了生存而奔波,根本沒有時間去規劃生活,思考自己的未來。那麼也就意味著,窮人也沒有時間去思考自己孩子的教育,也沒有多餘的錢給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他們的孩子往往也就會變成窮人。


迷蝶夢文史社


為什麼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這話或許有些偏激,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有很多窮人的孩子依舊還是窮人。究其根本還是在教育上的問題,並不富裕的家庭在生存和教育面前考慮的是如何填飽肚子,而不是如何獲得更好的教育。


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生活的地方也必然不算富裕,尤其是鄉村或是山區的孩子們,能獲得的教育資源本身就有限。優質的教育資源彙集在大城市,而貧窮地區的教育資源則不足以支撐孩子們去更好的學習。


曾遇見過在村裡學校學習很好的學生,來到大城市才發現自己與大城市學生之間的差距是自己難以追趕的,於是便喪失信心一蹶不振;也曾遇過認識到自己與城市學生差距太大,而努力追趕最後考上重點大學的學生。


貧窮的人不僅僅貧困在金錢,更多的是內心。窮人與富人之間存在一定的思維差異,尤其是眼界的差異。窮人家的孩子很難看到外面的世界,並不知道外面世界發展的有多迅速;富人家的孩子可能從小就遊遍各個國家見識到了不同的文化科技。對於窮人家的孩子來說,精神教育並沒有那麼重要,而富人不同的是富人在自我經歷過大千世界以後更會注重孩子的精神教育。


確實存在的情況是:有些窮人家可能沒有足夠的金錢供孩子去上大學,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早早的輟學出門打工。貧寒難出貴子,不僅僅是教育資源的不足更是經濟上的不足造成的。國家近年來對貧困學子的補貼從未停止,但依舊不能維持貧困家庭對大學高額學費的支出。在貧困地區的人們更是認為出去上學不如出去打工,早幾年賺錢才能補貼家用,正是這種狹隘的想法使得孩子們早早輟學。


一直以來都倡導著知識改變命運,高考更是學生們跨不過去的坎。富人家的孩子可能學習成績沒有那麼優異,但家裡可以請家教或輔導機構為孩子輔導學習提高成績,又或者送孩子出國深造見識更廣闊的世界。而窮人家的孩子在本身教育資源就不佔優勢的情況下,想要考上心儀更是要比普通學生付出百倍努力。窮人家的孩子或許沒有更多選擇,只有考上大學和出門打工。


但有些事總不能一概而論,富人的孩子或許見過大千世界卻也可能忘記勤奮為何;窮人的孩子或許慢人一步但也在奮力向前。只要你有實力,總會有發光發亮的一天,寒門也能出貴子。


決勝網


昨天看到一則新聞,李湘富養女兒出成果了。王詩齡被誇做小藝術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之前也看過她的作品被拍到12萬元高價的消息,這樣的孩子,你說她以後是窮人,有人信嗎?

王詩齡只要正常發展下去,以後一定不會是窮人,可窮人家的孩子要變得富貴有錢,不是不可能,但許多條件真的限制了這種由貧向富的跨越。


條件一,父母的見識與教育理念。

我們都知道,"富不過三代"的話,其實完整的話是: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現在很多有見識、優秀的父母,往往是集道德、詩書和富貴於一體的,還要加上智慧和奮鬥才創造了大量財富,因此,在教育下一代上所具有的目光之遠,見識之廣,和在鄉下終日埋頭勞作的那些父母,優勢上絕對完勝。


王詩齡的爺爺是畫家王輝,曾受教於國際聞名的畫家吳冠中先生,王輝的作品被許多國家和著名博物館收藏。她的奶奶是那個得過茅盾文學獎,寫出《穆斯林的葬禮》的女作家霍達,爸爸王嶽倫和媽媽李湘則更為大家熟知。

如此的家庭背景和家族文化傳承,她怎麼能不優秀,怎麼能窮呢?

條件二,教育投入。

我們知道知識就是力量,可知識也是財富。在今後的社會,知識對財富積累的決定性越來越大。眼界與思維的高度決定著成功的概率。


寒門孩子假期是散養,可有些孩子假期私教的費用是以數萬起的。然後大家一同去拼那道門檻和標準,誰更輕鬆容易,顯而易見。

條件三,創業時的起點。

創業時起點不同,成為富人的機會自然大不相同。

曾看到過一個段子:王思聰他爹給他5個億,他掙了40個億,翻了8倍!我爹給我5塊錢,我買了一副手套和一瓶水,到工地搬磚掙了200,翻了40倍!事實證明我比王思聰要厲害的多!

比王思聰厲害不厲害不敢斷言,資金翻了40倍,還是沒他有錢是真的。

啟動資金的投入與平臺,決定著誰更先淘到那桶金子。

四,人脈和機會

"談笑皆鴻儒,往來無白丁",陋室銘的句子搬到富人圈就成了,"談笑皆富豪,往來無平庸"。窮人可望不可及的圈子,富家子弟生來便已融入其中。其中的人脈關係和發展機會自然是一般人比不了的。

貧窮的確限制了想象力,但貧窮也是動力。不錯,窮人的孩子往往還是窮人,可畢竟還是有那些特殊的存在。不做暴富的夢,腳踏實地,憑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不怨天由人,安定富足並不都是可望而不可及。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貧窮是可以遺傳的

一個人出生的地方、家庭及其觀念和文化無形中滲透進人的意識裡,使得你成為了一個獨特的你,這就是你的命;在階層固化逐漸嚴重的當下,的確很多人一出生,命運就與其他人截然不同。

正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

英國BBC曾經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叫《56UP》,也有稱《人生七年》。其中導演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並且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一直持續到他們56歲的時候。

最終的結果似乎也印證了導演最初的設想:

社會階層是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多半也還是窮人。

在他們56歲的時候,當初那幾個精英家庭的孩子都按照最初的設想和規劃上了名校,畢業後順理成章地做了律師,過上了令人羨慕的優越生活,而且有著幸福的家庭;

中產階級的男孩也讀了大學,過著平淡卻也恬靜的生活;

而那幾個來自底層社會的孩子,極少有能上大學的,最後都是從事普通的服務性工作,比如修理工或保安之類,收入低廉,甚至常常面臨失業的威脅。

人出生在哪裡,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發展路徑,這是個人無法選擇的結果,巴菲特稱之為“卵巢彩票”。

什麼原因導致的差距

為什麼富人的孩子大概率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大概率還是窮人呢?

這其中有很多直接或間接的因素,但最大的影響因素莫過於,

窮人和富人在教育孩子上投入的資源力度不一樣。

富人有錢,有見識,懂得如何培養啟發孩子的智力。就算是孩子沒有遺傳自己聰明的基因,有點笨,還可以請名師交給他正確高效的學習方法。再不濟,還可以送他出國留學鍍金。

而窮人呢?自己就沒有體會過受教育的好處,一般也不是特別上心,一般不是隻會叫孩子好好學習,就是放任自流。

叫孩子好好學習,其實是個偽命題,你得告訴人家,怎麼才能好好學習呀!

不談怎麼做,都是耍流氓。

沒有正確的方法,只有窮一輩子。


馮起升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打地洞",窮人的孩子往往還是窮人說明階層固化嚴重,向上流動困難。

、窮人的資源貧乏,沒有拼的資本。上學時有錢人可以選擇私立學校接受優質教育資源,還可以有一對一輔導,可以學各種特長班,提升孩子能力。而窮人只能接受最基本的公立學校教育,放學後可能還要幫做家務,甚至幫著父母打工賺錢餬口。窮人孩子如果有幸通過努力考上大學,在耗光家庭積蓄而完成學業後。家庭受拖累更加貧窮,根本就沒有資源給孩子在就業方面提供幫助。純靠自己出去打拼的窮人孩子由於無人脈資源異常辛苦,付出得更多而升職加薪的機會比別人少。在城裡買房、結婚等一系列生活下來,被壓得透不過氣,依然在底層,依然貧窮。


、窮人的格局受限,眼光短些。窮人往往屈服於命運,不願做更大的抗爭,所以難以實現階層向上流動。很多農民工將孩子留在農村老家,自己出去打工,無心也無力管孩子的教育。孩子初中畢業估計就只能步父母的老路出去打工,窮人的孩子就繼續當窮人。窮人受限於自己的教育及經歷,格局較小、眼光較短,給孩子的教育和對孩子的思想影響都在低層次。孩子難以有大志想和受良好教育,繼續受窮是大概率事件。


三、窮人孩子缺乏冒險精神。窮人孩子由於家庭貧窮而不敢創業,大部分只能去打工。受限於知識和技能,打工所得也不多,養家餬口都困難,根本不敢冒險創業。因為在沒有資源、沒有人脈的情況下,創業的成功率不高,窮人承受不起創業失敗的後果。而富人孩子不一樣,他有試錯的本錢,有貴人相助,創業成功率更高。認識一個北京股友,十年前就有幾百萬的資金,他父母對他說,你去大膽炒吧,全賠光回家來還是有地方住有飯吃。他在2014年牛市中釆用槓桿,將資產翻了十倍,現專職炒股。如果沒有後路,估計他也沒那麼大膽,當然窮人的孩子就沒這種機會了。


不是說窮人的孩子一點機會也沒有,只是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也還是可以改變命運的。既然我們生在窮人家,我們就只能比別人更努力學習,比別人更努力工作,機會也許就來了,我們也有可能不再受窮。

個人觀點,你們認為窮人的孩子還有機會翻身嗎?歡迎留言評論。


良心老師


從勵志的角度出發,可否把這個問題改成:窮人孩子,怎樣才能避免也成為象父母一樣的窮人。

社會學家將社會上的人按社會和經濟地位等分成五等。他們以此對世界各國的社會流動性進行了全面調查,發現大家原來普遍認為充滿機遇的美國,其實社會流動性相當的低,換言之在美國“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打壁洞”的現象遠高於法德加拿大等相似的發達國家。

大量社會學研究發現,美國窮人家孩子要突破原生家庭的階層向上移動,遠比其他國家的人要難。 教育是突破階層向上移動的最佳途徑,但是研究發現,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家庭富裕的學生,成績明顯高於窮人家庭的孩子。

也許正因為這一點,美國大學招生時常會問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學校清楚認識到,如果兩個學生成績相當,從窮人家庭出來的孩子,得到這樣的成績更不容易,因此也許今後更有出息。

美國記者芭芭拉艾倫瑞奇曾在大西洋月刊發表長文“貧窮是很昂貴的(It Is Expensive to Be Poor)。她用許多事例證明,如果你身為窮人,有許多對富人來說輕而易舉的事,對窮人來說卻十分困難。這種情況加劇了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的情況。

比如在美國,一個人信用記錄差了也許就不得不花更多的錢租房而買不起房,他們子女就進不了好學區,難獲良好的教育;父母長期為生活疲於奔命,投入孩子身上的精力就會有限,極大不利孩子成長。 這些家庭中個人的努力也許還可以改變他們的命運,但相比起其他人來說難得多。

美國社會的階層固化其實是社會發展趨穩的必然結果。中國過去那種急劇致富,僅用一代人甚至幾年時間,就從赤貧變為鉅富的神話,現在也已經變得不太可能了。可以這麼說,在中國,寒門出貴子的大門,也正在悄悄地關上。

窮人家庭沒有足夠的教育投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難以提供各種額外的支持,單親家庭和父母低學歷的孩子,往往缺少良好完整的成長環境,長大後更沒有富裕家庭具有的人際關係網。這些因素都更進一步妨礙了他們向上階層的移動。

明白了低階層向上移動的困難性,我們才有可能克服這些不利因素向上突破。自己不努力打打麻將,卻要子女出人頭地的家長,更要認清現在要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將要花上幾代人的努力。


ningwang98


通過這麼多年社會的閱歷,對於這個問題,個人覺得導致這個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財富積累、人脈經營、教育觀念。具體的分析如下:


第一,財富積累。

改革開放以前,大家都是一個樣,沒有所謂的窮和富,改革開放以後,一批眼界開闊的人,看準了機會,下海創業,因為那時候新中國市場一片空白,他們迅速累計到了大量的財富。後來隨著市場的越來越大,行業發展越來越細分,他們的商業版圖也越來越大,財富基數進一步擴大,他們的子女,因為從小跟著父輩耳濡目染,視野更加寬廣,又有父輩的財富基礎,所以他們成功的概率很大。而窮人因為父輩的財富積累幾乎為零,到他們這一代要從零開始,所以和富人的差距越來越大。

第二,人脈經營

人脈的經營是一個很有藝術性的活,大多數人對於人脈的理解只是“認識”,而對於人脈的價值不會挖掘,這是富人和窮人體現差距的根源點之一,舉個例子,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父輩對於人際關係經營有一個原則,那就是不要麻煩別人,不討別人好,也不要讓別人討我們的好。這是大多數窮人的通病,不願意“麻煩”別人。出了社會之後,我看到有錢人對於關係的積累就是“麻煩”出來了,他們的麻煩是利益互補,利益共贏。只要有了利益的連接,這種關係就會形成一種推力,推著你進步,推著你變有錢,而要形成這種推力也需要付出物質代價,富人為了關係可以負債,而窮人為了不負債可以傷害關係。最要命的是這種思維會由大人傳給小孩,所以窮人還是窮,富人更富。


第三,教育觀念

這是最根本的原因!在我上學的時候,父母總是會說,盡力去讀,考不上大學沒關係,到時候跟著親戚去沿海打工,反正考上了北大也要打工的。年少的我對這種觀念深信不疑。後來到省會上大學,看到市場上各種培訓班覺得城裡人真能作,不把小孩當人看。再後來出來工作,看到身邊同事的孩子和家裡小夥伴的孩子的差距,看到那些上重點名校出來的同學和自己的差距,發現教育觀念的差距培養出來的孩子真的差的不是一星半點,於是我開始認同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未來。

富人的小孩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接受很多課外輔導和培訓班,所以他們知識基礎紮實,知識面廣,與人交流更加自信,因為這些綜合素質他們很容易考上重點大學,窮人的孩子從小沒有接受這方面教育,教育落後富人的孩子一大截,到出社會,這種教育差距就直接體現在財富差距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