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縣各村名的來歷,你知道你們村名怎麼來的嗎?

磁縣各村名的來歷,你知道你們村名怎麼來的嗎?

磁縣:古稱磁州,位於河北省南端,因地產磁石而名慈州、礠州、磁州,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屯兵之地,所以不少地方都以營名之。

講武城:相傳,戰國時建村。東漢時曹操在此築城練兵講武。講武城在戰國時就有武城之稱。《漢書·地理志》記載:鄴郡有武城。宋時改為講武城。現東北角和北部還有古城址存在,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東小屋:相傳,明洪武年間從山西遷來幾戶姓孫的在此定居,因在西小屋東,得名東小屋。

雙廟:相傳,宋朝時建村。村中有一條溝,溝兩邊住著人家。溝東的人家修廟一座,叫廟上村,後來溝西的人家也修廟一座,得名雙廟村。

孟莊:相傳,三國時建村。起初姓孟的在此建村,叫孟家莊。後來姓孟的絕戶,有黃、賈二姓在此定居,仍叫孟家莊。因歷代不斷在此駐兵,又改稱孟家營,亦稱北營。後復為孟莊。

南白道、北白道:相傳,南北白道建於南北朝初期。起初這裡有一個白塔寺,建村取名白塔村。白塔寺院內和尚很多,其中有一和尚品德不正,為非作惡,百姓把這個和尚殺死,將其餘和尚趕跑。因百姓厭惡白塔寺,把村名改為白道,道是教育子孫要講道德。後來發展為兩個村,按其南北地理位置叫南、北白道。

王家店:相傳,清朝時建村。原名槐蔭鋪。後乾隆皇帝南巡時,在此居住一夜。為紀念此事,將村名改為王家店。

高莊:相傳,明朝時建村,明末從臨漳高家樓遷來一對姓高的夫婦,先開飯鋪,後發展成村,叫高莊。

南營:相傳,三國時建村。起初有講武城營和窯底兩個居民點,後;講武城營又簡稱;講武營;,當孟莊稱北營時,這裡又簡稱南營。1949年,講武營和窯底兩個自然村合二為一,稱南營。

朝冠:相傳,明朝時建村。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民來此定居,因村西有太監墓一個,太監是在朝的內官,人們以此起名朝官,後沿用中寫成朝冠。

申莊:相傳,明朝初年,山西洪洞縣申氏兄弟遷來時,為了後世聯繫,摔破鐵鍋一個,各拿一片為標記。其中一兄弟遷到這裡定居,起名申莊。另一兄弟在臨漳縣稱勾集定居。

前、後港:相傳,後港建於唐朝,前港建於清朝。兩村之間相隔一條小河溝,河溝也稱港;,按其南北相對位置起名前、後港。

劉莊:原名三板橋。源於裡青的泉水從村邊流過,用三塊板搭橋,故名三板橋。後因災荒,一家姓劉的獻糧濟貧,村民為報恩德,更村名為劉莊。清康熙《磁州志》載有劉家莊。

滏陽營:相傳,明初山西洪洞縣遷民到此建村,因該村座落在滏陽河西閘南渠的南端,後做過兵營,故名滏陽營。

東李莊:相傳,清朝初年姓李的在此建村,得名李莊。因與時村營鄉李莊重名,1982年改為東李莊。

大冢營:相傳,北齊時建村。村西有一個大冢,是磁縣境內北朝墓群最大的一個,據考為獻武帝高歡之墓,看冢的人在此發展成村,起名叫大冢村、冢頭村。後因不斷駐兵,又叫大冢營。

東、西、中高祿:相傳,三高祿建於漢朝。該地有一土樓,也叫高樓,依樓建村,得名高樓村。後地震樓倒,村民為取其吉祥,改名高祿,按其地理位置分別叫東、西、中高祿。

八里冢:相傳,南北朝時期建村。因距城內縣衙八里,村邊又有三四個冢,故得名八里冢。

東曹莊:相傳,清乾隆時八里冢有幾戶姓曹的人家搬遷到這裡,得名曹莊。因與時村營鄉西曹莊東西相對,故稱東曹莊。

南十里鋪:相傳,清朝時御路從此通過,十里設鋪,五里設屯,因距離城區縣衙十里,故得名十里鋪。又因其與城北十里鋪名字重名,1982年改稱南十里鋪。該村為劉、李、楊三戶回民在此開車馬店,發展成村,村民均為回族。

東陳、西陳:相傳,三國時姓陳的在此建村,得名陳莊。後以其相對位置分別叫東陳、西陳。

小寨:相傳,三國時建村,因村邊有土寨一個,故稱小寨。

時村營:相傳,東漢時建村。因姓時的在此建村而得名時村。後時姓絕戶,東漢時曹操在此建兵營,改稱時村營。

白莊:相傳,一戶姓白的於洪武四年從山西洪洞縣遷民到此定居,得名白家莊,後改為白莊。

上陳:相傳,清朝時村莊建於崗坡上,村裡姓陳的多,得名上陳。

田莊:相傳,漢朝時姓田的在此建村,得名田家莊,後改為田莊。

小盆溝:相傳,清朝時建村。該村居民原籍大盆溝,因家庭糾紛遷到這裡定居,後發展成一個村,又較大盆溝村的人少,故稱小盆溝。

牛尾崗:相傳,明朝時建村。原名千家店。朱元璋童年住在他外祖父家,同幾個小孩給地主放牛。一天,朱元璋和幾個放牛娃把一頭牛殺死燒著吃了。他們怕地主怪罪,就把牛尾巴埋入土中,牛頭埋在屯頭(即嶽城鎮的七屯頭),骨頭撒到撒谷(村),並和幾個放牛娃約好,如果地主問及此事,就說牛鑽地裡了。回家後,地主果然發現少了一頭牛,追問此事,朱元璋說鑽地裡去了,地主不信,逼著朱元璋一起去看牛鑽到那裡去了。結果找到牛尾巴,朱元璋往外拔,聽見牛在地下叫,地主才無話可說。大家為紀念這個有趣的故事,把當時插牛尾巴的崗坡,取名為牛尾崗,把千家店改為牛尾崗村。

慶和峪:相傳,明朝時建村。因村四面環崗,村西有一條天然河溝,四季淺水常流,得名清河峪。後因土肥水足,年年豐收,沿用中改為慶和峪。

西李莊:相傳,明朝姓李的在此建村,得名李莊。因與講武城鄉的李莊重名,改名西李莊。

小屯窪:曾名小屯莊。相傳,清朝時建村,只有18戶人家,和周圍村比較起來,村子很小又處於低窪處,故得名小屯窪。

西曹莊:相傳,明朝時山西洪洞縣曹姓遷至西清流又轉遷至此定居,得名曹家莊。簡稱曹莊。後為與講武城鄉曹莊相區別,改稱西曹莊。陳莊:相傳,明朝時建村。原名東莊。明末兵荒馬亂,從河南杞縣逃來陳策夫婦二人,在該村落戶,人口發展很快,東姓絕戶,故改東莊為陳家莊,1949年簡稱陳莊。

西小屋:相傳,三國時建村。曹操在講武城練兵時,這裡設有打更房。房建在一條小溪旁邊,門頭上題有溪曉悟三字(意思是房子建在小溪旁邊,更員不誤打更)。據查,清初村中百姓所用布袋上都印有溪曉悟三字,在沿用中寫成了西小屋。

撒谷:明朝時建村。傳說朱元璋殺牛,把骨頭撒到這裡,得名撒骨。後這裡盛產穀子,改名撒谷。

上、下七垣:相傳,商代就有人在此居住。因緊靠漳河,為防洪水侵襲,在村西南筑高牆一道,取名漆垣。後沿用中寫成七垣。又因人口增多而形成兩個居民點,並以其所處漳河上下游的相對位置分別取名上七垣、下七垣。

武吉:相傳,明朝時一個愛武術的人在這裡領著人練習武藝,當皓月當空,在漳河邊練刀槍,刀槍之光映入河中,一片星光,古人以吉星高照為祥兆,故取名為武吉。

阜才街:相傳,戰國時建村,原叫迎恩鋪。明天啟年間,該鋪張仁聲之子張鏡心中進士,官至兵部尚書,總督冀遼軍務。其後輩子孫張溍、張榕端、張丙厚等人又相繼中進士。因此,該鋪被認為是出人才的地方,故改名阜才鋪。1966年四清時,改名紅星大隊。1982年復為阜才街。

西城街:相傳,戰國時所建。因西城街位於城內西北隅,故稱西城鋪。1966年四清時改為紅光大隊。1982年復為西城街。

滏陽街:相傳,戰國時所建。該街在滏陽河西岸,清朝時叫滏陽鋪,民國初叫滏陽裡,後改為滏陽街。

樂善街:相傳,戰國時所建。尊崇孔孟之道,樂於行善,起名樂善鋪。1966年四清時改為先進大隊。1982年復為樂善街。

司前街:相傳,戰國時所建。因位於州署(縣衙)之前故名司前鋪。1966年四清時改名前進大隊。1982年復為司前街。

明德街:相傳,戰國時所建。尊崇孔孟之道,要人們明理有德,起名明德鋪。1966年四清時改為東風大隊。1982年復為明德街。

務本街:相傳,戰國時所建。以種地為主,尊崇孔孟之道務農為民生之本,起名務本。因位於北門外,又名北關。1966年四清時改為躍進大隊。1982年復為務本街。

釒監上街:相傳,東漢時曹操在這裡造箭,得名箭廠。明朝時改為釒監上。因位於西門外,又名西關。1966年四清時改為永勝大隊。1982年復為釒監街。

敦化街:相傳,戰國時所建。原名南關。清朝時仿照敦煌石窟女神在村北建慈雲閣一座,說女神能化災除難,得名敦化鋪。1966年;四清時改為曙光大隊。1982年復為敦化街。

興禮街:相傳,戰國時所建。原名南關。為尊孔孟之道,起名興禮鋪。1966年;四清時改為先鋒大隊。1982年復為興禮街。

興仁街:相傳,戰國時所建。原名南關。為尊孔孟之道,起名興仁鋪。1966年;四清時改為長新大隊。1982年復為興仁街。

白家莊:相傳,明代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從南京沿路殺往京城,每到村莊挨門挨戶搜查,全村人被殺,僅留下竇姓一戶人家。後又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白、武、申三姓,而白姓最多,故取名白家莊。清康熙《磁州志》記載曾名申陳白家莊,又名白家屯;。1966年改名為永紅莊,1982年復為白家莊。

張莊:相傳,明萬曆年間,山西洪洞縣張成在此建村,起名張家莊,沿用中簡稱張莊。

辛家莊:相傳,滄州辛氏兄弟10人因反皇上,四散避禍,其中一人來此定居,發展成村,故得名辛莊。因與都黨鄉辛莊相重,1982年改名為辛家莊。

陳家莊:相傳,明朝時山西洪洞縣姓陳的在此建村,得名陳莊。因與時村營鄉陳莊重名,1982年改名為陳家莊。

糧鬥莊:相傳,三國時建村。曹操推行屯田屯糧制度時,這裡是糧倉,分發糧食,以鬥為量具,故名量鬥莊,沿用中寫成糧鬥莊。

南、北開河:古時漳河、滏陽河於此合流,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年),州判張珵疏滏北流,二水分開,得名開河。按其相對位置分別叫南、北、中開河。後來南、中二開河連成一個村,統稱南開河。

東、西、小候召:相傳,岳飛抗金時在此等候皇帝聖旨,建村時起名候召。後來發展成兩個村,按相對位置分別叫東、西候召。小候召原是一個花園,後發展成村,因靠近西候召故名小候召。

後張莊:相傳,張姓在此繁衍成村,又在西王莊之北,故名後張莊。明朝郭姓由洪洞縣遷來,張姓斷代,但村名未改。

東、西王莊:相傳,清朝時建村,因村中居民多姓王,得名王莊。按其地理位置分東、西王莊兩村。

二里鋪:相傳,元末明初建村。原村旁有一座"觀稼亭",故得名觀稼亭。後因這裡距縣衙二里半,俗名二里半鋪,後改為二里鋪。

關後:因村在縣城北關之北,故名關後村。村中主街為東北-西南走向,俗稱斜街。

北孟莊:相傳,元朝時姓孟的在此建村,得名孟家莊。後改名為孟莊。因與講武城鄉孟莊相重,1982年改為北孟莊。

朱莊:相傳,清朝時姓朱的在此建村,得名朱家莊,1982年改為朱莊。

臺莊:相傳,清朝時姓臺的在此建村得名臺莊。後遷來桑、王、霍三姓,臺姓遷往商城,仍名臺莊。

沙營:相傳,因地處漳河故道,村西北都是沙土,歷史上曾在此駐兵,故得名沙營。

常莊:相傳,明朝時一戶姓常的在此定居,繁衍成村,得名常家莊。後改名為常莊。

魏莊:相傳,清朝時河南魏姓二兄弟討飯到這裡定居,得名魏家莊。1982年改為魏莊。

興王莊:相傳,明朝時山西洪洞縣王姓在此建村,得名王家莊,因在東、西王莊之南,改名南王莊。又因與陶泉鄉南王莊重名,1982年改為興王莊。

三里屯:相傳,漢朝時建村。在縣城東南三里處,得名三里屯。

東、西槐樹和槐樹屯:相傳,東、西槐樹村古槐樹較多,並按其相對位置而得名東槐樹、西槐樹。槐樹屯因在兩村之間,故得名槐樹屯。尹家橋:明朝時,山西洪洞縣尹姓遷民至此,繁衍成村。因村東北緊臨滏陽河橋而得名。

張楊莊:明朝末年,南城張姓、磁州鎮興仁街楊姓,先後來此看墳地,定居後發展成兩個村。以姓得名張莊、楊莊。清康熙《磁州志》載有張家莊、楊家莊,後因兩村相近,合併成一個村,稱張楊莊,俗稱小莊。

固城:相傳,漢初建村。原村東有一條護城堤,在堤根建村叫護城村。沿用中護字寫成固字。

東窯頭:明朝前建村。相傳,明初河南林縣石匠來此攬活,發現崗上有炭苗,組織人打窯挖煤,只挖到一寸厚的煤層,沒開採價值,又到崗東開採,也未見到煤,便說煤窯到盡頭了,起名窯頭。崗東、西建村,崗西為西窯頭,崗東為東窯頭。

前灣漳:相傳,唐朝時建村。這裡是漳河故道,從村東南繞彎流過,村後又有土冢是南北朝高歡次子高洋文宣皇帝墓,冢前有石人,曾名石人灣漳,後改為前灣漳。

後灣漳:相傳,漢朝時建村。這裡有條旱河溝,溝中石頭較多,曾得名石頭溝。後又叫灣漳。唐時村南又建一村叫前灣漳,這時改為後灣漳。

灣漳營:相傳,三國時建村。這裡是漳河故道,漳河從村東繞彎經過。明時建圈樓於村東,故叫圈灣漳。後因這裡駐過兵又改名為灣漳營。

灣子:相傳,明朝時建村。滏陽河流經這裡形成一個"幾"字形,得名灣子。

磨裡:相傳,明朝時建村。滏陽河從村北流過,河邊建一水磨,經營水磨的人在此定居,繁衍成村,得名磨裡村。也叫磨裡街。

南來村:相傳,宋遼時期,這裡為大片荒蕪的墳地,只有幾間房子住著一個看墳的人。一天南方來了一個上京趕考的舉子,病倒在這裡,誤了考期,返回又無銀兩,往家寫信把村名寫成了"難來村"。後來這裡發展成村,改名為南來村。

北來村:明朝前建村。因位於南來村北,得名北來村。

西來村:明朝以前,姓聶的人家來此定居,繁衍成村,取名聶莊。後聶氏家族衰敗,聶姓絕代,因村在南來村西,改名為西來村。

黃官營、大營、小營店:相傳明成祖年間,安徽省安慶府太湖縣太平莊有一姓黃的武官,升四品護衛,奉命平定叛亂,至此安營下寨,設立3個兵營。黃官見此處地質肥沃,均為水田,水陸果菜、南產北長之物應有盡有;並且西可望麇山,南可眺望滏水,於是下令在此造房修室、種田養馬、建設家園。有黃官定居的村,故名黃官營。黃官營西較大的營為西大營,沿用中簡稱大營。較小的營因在路邊開有飯店,故名小營店。

八里鋪:八里鋪一帶原為十里鋪楊姓家田,並建有儲糧樓13座,後衰敗破落,馬、黎二姓在此定居,得名楊家樓。清康熙《磁州志》載有楊家樓。1945年解放後,因距縣城八里改稱八里鋪。

紀莊:相傳,清朝時姓紀的在此建村,得名紀莊。後紀姓遷往講武城,上寨和城裡馬、李等姓先後遷來,仍稱紀莊。

五里鋪:相傳,清朝時馮姓在此建村,得名馮家莊。因距城內縣衙五里,後改名為五里鋪。

龍王廟:明萬曆年間,山西洪洞縣趙姓遷民至此,歲久成村,得名趙家店。村西北土崗上有座龍王廟,遠近聞名,每年二月初二官民前往祭祀,故村名改為龍王廟。1966年改為四新村。1982年復為龍王廟。南磨:相傳,明清時龍王廟一戶姓趙的來此地緊靠滏陽河建水磨一座,為附近村莊加工米麵。後定居發展成村,因在龍王廟村南,起名南磨。

永旺:相傳,明朝初年建村。因村南緊靠滏陽河,每逢河水上漲,河水沖刷良田,土地不斷灘塌,故起村名塌河。後來為了吉利,改名永旺。

響水亮:相傳,明朝萬曆年間,山西洪洞縣姓伍的遷民至此,得名伍村。村莊座落在滏陽河北岸,村並開渠建閘,人行閘上,水發出很大的響聲,更村名為響水梁。清末改為響水亮。

李莊:據李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四年,李氏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在此建村,得名李家莊。因與辛莊營鄉李家莊重名,1982年改為李莊。

嶽城:相傳,宋朝時建村。據《磁縣誌》記載: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宋建炎初,嶽武穆(即岳飛)曾駐兵於此,故建村時得名嶽城。

馬水澗:相傳,唐朝竇建德在那裡紮營,溝裡澗水是飲馬處,故村名馬水澗。原在現村北約一里崗上莊溝地,清道光年間地震後遷此。

梧桐莊:相傳,明朝時肖、平、秦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種植梧桐樹多而得名梧桐莊。

南神崗:在玉皇崗附近,又與北神崗相對而得名。原南、北神崗相距很近,南神崗稱前街,北神崗稱后街。因附近有一寺院,村民嫌棄它,北神崗北遷1裡,南神崗向南遷現址。明朝時,山西洪洞縣閻、趙、薛三姓遷此。

漳村:相傳,很早以前,保障和漳村是一個村,後被漳河衝開,在南岸稱保障,在北岸的因臨漳河,得名漳村。清康熙《磁州志》載有"漳村"。明朝時,山西洪洞縣王姓遷此落戶。

水魚崗:曾名水峪崗。相傳,明朝時山西洪洞縣梁姓遷此落戶。村在崗上,村西溝裡常年有水,得名水峪崗,又因水中有魚,更名水魚崗。清康熙《磁州志》載有"水魚崗"。

界段營:相傳,宋朝時建村。岳飛抗金時,在這一帶安營紮寨,是最西的兵營,村西有屯兵的圈馬溝,後建村時故名界段營。

鍾離:相傳,漢朝時建村。漢朝人鍾離權到此山崗上修行成道,建村時為紀念此人,取其複姓鍾離為村名。

柿園:歷史上,這裡有相距不遠的東碼、西碼兩個小村。明朝時,山西洪洞縣蘇姓遷此,因這裡柿樹很多,像個柿樹園,故得名柿園。

旺南:相傳,明朝時山西洪洞縣董氏兄弟二人遷此,該村三面環崗,土薄石厚,收糧很少,唯村南溝裡有一塊好地,土質肥沃,產量很高,成為豐收的希望,得名望南,沿用中改成旺南。

裡青:相傳,明朝姓李的在此建村,因村後有一條小溪,四季清水而得名李清。後李姓衰敗,改成裡青。

潘汪:分上、下潘汪,下潘汪附近有個東南灣,一片汪洋,又以潘姓得名潘汪。1958年建嶽城水庫時,上潘汪居民多數遷往峰峰及磁縣時村營鄉上七垣村,下潘汪向北遷1.5公里,仍名潘汪。

香水:相傳,明朝時山西洪洞縣明姓來此落戶,因種桑樹多,四周水溝較多,得名桑水。後桑樹減少,又因村南有一條香水河,桑水改為香水。嶽城水庫興建時村莊向北搬遷約一里。

馬家墳:相傳,元朝時建村。據石碑記載:元御史馬天驥墓在此。故村名為馬家墳。

東風寨:東風寨原名黑狗寨,以村中有一土寨形似狗而得名。1958年建嶽城水庫,成安縣民工營駐此,以毛澤東東風壓倒西風的論斷,改村名為東風寨。

張、傅、劉、王屯頭,大、小莊:這六個自然村,原為一個村,統稱屯頭。相傳,這裡是曹操屯兵的東頭,也有人說是岳飛在嶽城屯兵的東頭,故名屯頭。1973年後,大莊、小莊稱南屯頭,其他四村稱北屯頭。1961年單獨建村時,北屯頭以姓氏取名為張屯頭、傅屯頭、劉屯頭、王屯頭,南屯頭以村大小取名為大莊、小莊。

觀臺鎮:位於邯鄲市磁縣西南部,觀臺鎮北有一土臺,相傳三國時曹操為閱兵所建,故叫觀臺。明嘉靖《彰德府志》記載:“石虎所築,以臨漳水,故名曰觀”。

史村:相傳500年前,幾戶姓史的在此居住,取名史村。

東古佛:明朝時所建,原名東古滏陽村,後村西有一龍鳳寺,寺內佛像很大,該村是善主,改為東古佛村。

南城:戰國所建,當時在現村北的羌村窪,後因河流改道,搬遷現址。村裡流傳“南抻抻,北抻抻”之說,是指原來的位置各向南北挪了,沿用中把“南抻”改成“南城”了。

臺城:戰國趙武靈王避暑之地,臺城煙柳為磁州八景之一,河南側為河南村,河北側為河北村,1982年複名臺城。

花官營:相傳建於宋朝,當時附近兩村常打群架,官府派一花姓官員,帶一部分士兵和家屬駐在兩村之間,後在此建村,故名花官營。

東城營:原名胡家莊,三國時,曹操在村東築一土城,駐兵屯田,後改名東城營。

楊家堂:明朝建村,當時全村都姓楊,為使代代兒女滿堂,起名楊家堂。

北賈璧: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走南陽路過這裡,看見一個石碑,近前看時石碑上沒字,對隨從說:“原來是個假碑”,後來以音取字,成立了“賈璧”。

林壇:建於宋朝,相傳,以前所在地有一片平坦的大森林,形似壇狀,後起名林壇。

林峰:建於宋朝,當時村南崗上有一片松柏林,長勢茂盛,高聳入雲如山峰,起名林峰。

辛莊營:原名張莊,三國時,曹操在此駐兵辛勤勞動開荒種地獲得豐收,改名辛莊營。

中岔口:清朝,由白土遷來,在南北岔口河灘上建村,位於兩村之間,故名中岔口。

杜村:原名紅窯村,相傳漢朝村中杜姓出一太尉,名聲很大,改名杜村。

下莊店:明朝建村,因村邊有一條東西要道,起初有幾戶在下莊村開店,起名下莊店。

西光祿:相傳,一個光祿大夫來此居住,建村後按其官銜起名大光祿,民國時村東邊小光祿改為東光祿,大光祿改為了西光祿。

高臾:原名上馬頭,明朝甘草營一個姓常的任吏部天官,回來探親,問鄉民為什麼這裡窮?鄉民說:“三個馬頭把這裡吃窮了”。天官叫把馬頭改成膏藥,意思把馬嘴貼住,後來沿用中把“膏藥”寫成了“高臾”。

白塔:原名白灘集,地勢低窪,明末洪水沖末,居民選一高處建村,改名白塔。

陶泉:相傳,在韓家溝後有一山泉,為使泉水增大,進行掏泉,水反而減少,以此為教訓改為掏泉,後寫成“陶泉”。

白土:縣誌記載:白土山在城西60裡,地產白土粉,可繪畫,故名。

西固義:明朝,從山西洪洞遷來苗氏三兄弟,各建一村,為保持兄弟情義,商定村民叫顧義,沿用中“顧”改成了“固”,西邊的叫西固義,還有東固義,南固義。

路村營:原名路村,因在磁縣至彭城要道上,宋時不斷駐兵,改為路村營。

五合:1944年,由硯壑溝、老孟溝、小栲栳、寨壑、南西壑五個居民點合為一村。

都黨:相傳,土匪來此搶劫,百姓前往堵擋,故名堵擋村,後改為都黨。

黃沙:周圍皆是黃土夾沙而得名。

駙馬溝:縣誌記載,宋金時代駙馬韓洪曾駐兵於此。

東槐樹:相傳,漢代村西有一棵大槐樹,故名。

申莊:明朝初年,山西洪洞一戶申姓遷民在此建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