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脈大長白:古韻江城

素有“北國江城”之稱的吉林市,依山傍水,風景如畫。在《永吉縣誌》裡面就有記載,吉林城像一個陰陽魚一樣,分出來南儀、北儀,二儀生四象——東邊有青龍龍潭山,西面有白虎小白山,南有朱雀朱雀山,北有玄武玄天嶺。吉林舊稱船廠,明清兩朝,吉林是東北地區當之無愧的邊防重地。

寻脉大长白:古韵江城
溯源

6月中旬,一行來到了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北國江城吉林市。這裡的錦山繡水向我們展示著長白山文化的久遠和燦爛。吉林市有著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殊榮,它的滿語名字為“吉林烏拉”,意思是“沿江的城”。吉林省也是中國諸多省份之中,唯一一個以市名為省命名的特例。


吉林市位於峰巒起伏的長白山支脈之中,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發源於長白山天池的第二松花江呈S形貫穿市區,蜿蜒曲折,清澈碧透。沿江的松江中路綠柳成蔭,飛架江兩岸的龍潭大橋、江灣大橋、吉林大橋、臨江門大橋等十幾座橋樑把山水江城貫穿為一體。


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長白東來,松水北去。遠古的先人曾經在這裡漁獵、繁衍,山水之間留下了東胡、穢貊、肅慎等古老的北方民族上演的金戈鐵馬的傳奇。吉林市的歷史是比較悠久的,在東北地區來看也是文明程度開發比較早的城市。像最早的壽山仙人洞說明在17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吉林就已經有人類活動了。中原地區的青銅時期,我們東北還在使用石刀石斧,中原地區的青銅器時期我們把它界定為西團山文化。2200多年前,中國東北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夫餘國就建都在我們吉林市,在東團山龍潭山帽兒山。遼金時期吉林的古城非常多,遺蹟也非常多。在元代、明代吉林都有大量的遺存,所以吉林的歷史是很悠久的。


船廠往事

半個多世紀以來,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發現的閃耀著光輝的文化遺存,是東北地區獨具特色的一座文化豐碑。在吉林市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船廠”的身份是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明朝初年,為了加強對東北松花江下游、黑龍江口一帶女真各部的統治,朝廷設立了奴兒干都司,治理南起吉林東部,北至外興安嶺的廣闊區域。為了從軍事和經濟上支援這一地區,明朝派遣遼東都司都指揮使劉清三次遠征,劉清三次路經吉林市,並在松花江畔的阿什哈達山上兩次刻石留念。阿什哈達呢是滿語,因為吉林是滿族發祥地之一,有很多地名都是滿語音譯而來的。阿什哈達就是懸崖峭壁的意思,因為我們這一帶過去都是懸崖峭壁。劉清當年率領三四千人來此造船就住在這個山的前後坡上,類似這樣的軍帳裡。據史料記載,當年我們吉林的船廠規模是相當大的,每年造船50艘左右。


吉林素有北國江城的美譽。“江城”之說,始見於清朝康熙皇帝東巡吉林時所作的《松花江放船歌》中,“乘流直下蛟龍驚,連檣接艦屯江城”的詩句。當中華歷史進入到清王朝,處於東北中心地帶的吉林市更是擁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在滿族入關以後,沙皇俄國趁東北防備空虛之際,潛入了黑龍江地區,侵佔了大量的中國領土。公元1652年,清政府開始在寧古塔駐兵設防,並在吉林設立了水師營和造船廠。在後來的雅克薩之戰中,吉林船廠和水師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吉林城初建

吉林市四面環山,一水繞城,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註定了它的不平凡。公元1671年,清政府調遣寧古塔副都統安珠瑚移駐吉林,並開始籌建城池。兩年以後吉林城誕生了。隨後,吉林市成為了清政府統治松花江、烏蘇里江、黑龍江流域等廣闊地區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


清代吉林城建成於康熙十二年,也就是1673年,至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最初吉林城南面是以松花江作為天然屏障,東、西、北三面立松木圍牆,牆高八尺,而且在三面各設立了一個城門。松木牆外還有一層護城河,河外是土牆圍邊,當時全長只有8.6華里。(9’01”)清代吉林城建城之後先後擴建兩次,改建一次。第一次擴建就是乾隆七年(1742年),把木牆改成土牆,城門從3個增加到5個,周長增加了一千米左右。第二次擴建是同治六年(1867)年,這時候擴建仍然是土牆,但是城門變成了八個,周長達到了14華里。


雖然現在城門已經都不見了,但是有一些城門的名字我們還是在使用它們,像北極們、致和門、德勝門、臨江門、大東門等。福綏門呢在現在福綏街上,俗稱水門洞子;迎恩門就是西門,也叫臨江門,因為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來吉林就是從西門進來的。當時街路就這麼幾條,糧米行街就是今天北京路的一段,河南街呢仍然是現在的河南街,當時就在一條小支流的南面,所以就叫河南街。到了光緒九年(1883年),熙元將軍在任的時候對吉林城進行了一次大的改建,把土牆改成磚牆了,上面還堆砌著垛口,可以說那時候的吉林城就進入最輝煌的時代了。


旅遊勝地

吉林是北方著名的旅遊城市。這裡的烏拉街滿族風情,阿拉底村、興光村朝鮮族風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也吸引著大批中外遊客前來參觀旅遊。夏日裡,夜晚的松花江面上河燈盞盞,宛如天上銀河;冬日裡,同路南石林、長江三峽和桂林山水並稱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的吉林霧凇,更是以其神奇造化的冰雪景觀讓海內外賓客心馳神往。吉林市有1742年始建的吉林文廟;有佛、道、儒三教雜揉的北山古廟群;有明代留下的阿什哈達摩崖石刻;有充滿神秘色彩的吉林隕石。豐滿水電站的建成,成就了青山環抱、碧水浩瀚的松花湖美景,市區裡的四座名山,則各具風韻,為江城增添了幾多丹青水墨。


歷史文物見證了城市生命歷程和時代變遷,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經濟結構升級的進程中,現代化城市景觀和建築拔地而起的同時,更應該讓歷史文脈得以保存。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只有讓城市歷史文化不間斷的積澱,城市的發展潛力才會進一步迸發,人們對自己城市的記憶才不會消失。如今,面對豐厚的歷史文化,吉林市也在積極保護文物古蹟,從而讓自己的文化傳統得到延續。


吉林機器局的變遷

在吉林市城東南,有一處曾經被塵封多年的歷史遺蹟,它就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代吉林機械局舊址。


吉林機器局是東北地區第一家近代工業,也是清末“洋務運動”中,東北地區唯一的兵工廠。19世紀80年代初,中俄兩國呈現出了一觸即發的戰爭之勢,1880年,吳大瀓受委三品卿銜幫辦赴吉林省城,協同吉林將軍處理邊防事務。1881年,經吳大瀓等奏請,清廷批准開辦了吉林機器局。由此,吉林機器局成為了東北現代工業的發祥地。


1900年9月,沙俄侵佔了吉林城,吉林機器局的生產設備或被搶走,或被拋入江中,江南火藥局也被炸燬。劫後的吉林機器局,變成俄國侵略軍的兵營。如今,吉林機器局的舊貌已經不復存在,只有1928年吉林督軍張作相修建的軍火倉庫尚存,但吉林機器局作為中國東北第一個近代軍火工業的歷史功績將永載史冊。


近年來,吉林市將發展文化產業列上重要日程,2011年,一座屬於當代文化藝術界人士的活動場所——吉林市藝術中心落成。藝術中心的地址,就選在了吉林機器局舊址。


如今,走進佔地兩萬多平方米的機械局舊址,可以見到這裡的古木參天,幾棟青磚黛瓦的老廠房被重新修繕,廠房之內變成了古色古香的陳列館。裡面既展示了這座清光緒年間創辦的“東北第一兵工廠”製造武器抗擊外敵的歷史,又分別建設成了藝術作品創研廳、展售廳、拍賣廳等功能性場所。


古老的歷史名城吉林市如今仍然在煥發著青春的光芒,在新的年代裡,吉林人將繼續為自己的家鄉譜寫更加燦爛的歷史篇章。


聲音:林迪

寻脉大长白:古韵江城
寻脉大长白:古韵江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