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長途台里的祕密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昔日的長途臺已成為歷史,但人們不會忘記它在通信事業發展道路上所作的貢獻。

作者:李建平 (中國電信陝西公司員工)

上世紀70年代,我有幸成為了一名電信員工,更有幸的是我被分配到了長途臺當上了一名話務員。長途臺是幹什麼工作的呢?這個問題對於老一輩電信工作者來說再清楚不過了,可是對於90後、00後的年輕人來說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的問題。因為,手裡拿著手機,國內、國際想要哪裡直接撥打對方的電話號碼隨時就可接通的他們,怎麼也想象不到打長途電話還需要長途臺的話務員來接通?

神秘又神聖的工作

@長途臺

那時,陝西寶雞市只有2000門交換機,也就是說,全市包括各大機關、廠礦在內,市話用戶不到2000戶。記得那時,只有單位才有一部或是幾部電話,私人家中幾乎沒有電話。即使是市委、市政府或是國防大廠,也只有小型的小交換機,設有總機,總機對外也就兩條或是幾條外線。那時候打長途電話,非經過長途臺接續不可,很不方便。除了公事或是業務聯繫外,老百姓即使是有急事,也多用發電報來聯繫,一般是很少掛長途電話的。

當年的長途臺在社會上是一個讓不少年輕人嚮往的地方,在多少人的心目中,它是一個神秘而又神聖的工作崗位。殊不知,話務員每天上班耳機一戴就是幾個小時,面對的是安裝著電鍵和電路插孔的機臺,很是單調。話務員得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眼耳口手並用,單手記錄,交叉操作,“想用戶之所想,急用戶之所急,幫用戶之所需”,經常忙得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

那時,長途臺有20多名話務員,有兩個記錄臺、一個查詢臺和八九個接續臺。每個話務員分管著4~6條電路,24小時“三班倒”,擔負著全市長途電話來話、去話、轉話的接續工作。當時,寶雞到西安和市屬各縣有直達電路,到首都北京有直達電路,到省內其他地市的電話以及出省的電話,除了甘肅的西峰(因為與寶雞相鄰有直達電路)外,其他的都是由西安局轉接。

長途臺在當時是郵電局主要的業務部門之一,是局裡的一個窗口。局裡提的口號是:“機線為業務,業務為用戶。”

要求話務員熟記業務規程、苦練基本功、背百家姓、背號碼、熟記地名和路由、練習操作法、講服務用語等。同時,對長途電話的接通率、逾限率以及話務員工作中的差錯率都有嚴格的標準、要求和考核制度。

長途臺設有掛長途電話的113臺和查詢電話的116臺。打長途電話,公事得先通過單位的總機或是能記賬的電話撥113臺;私人電話必須到郵電局的營業廳去掛。長途臺的記錄臺受理後就轉到接續臺去接續,接通後,發話人和受話人才能講上話。

一般而言,用戶掛了長途電話後就哪兒都不敢去了,只能耐著性子老老實實地等著,因為,電話到底什麼時候能接通是個沒準兒的事。諸如,電路空不空、受話人在不在,還有話務員之間協作配合的好壞以及發話人有事臨時離開等,都是影響因素。掛了長話後,有時候十幾分鍾電話就接通了,有時候等幾個小時甚至一天也不一定能接通。

長途電話分為防空電話、疫情電話、首長電話、調度電話、政府機關電話、加急電話、普通電話等不同的類別,數字越小的級別越高。遇到級別高的電話時,各條有關的電路就會像公路上其他汽車給110、120、119等特殊車輛讓行一樣,很快就得讓開電路,保證重要電話的暢通。

接續時,話務員知道每個長途電話對於發、受話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各級黨政軍機關的電話,有的關係到黨的方針政策上傳下達的大事;還有一些私人電話多是一些急事,話務員自然也知道其中的利害,所以她們總是想方設法地接通每一個電話。

遇到電路不空時,就想辦法繞轉電路接通;遇到受話人電話沒人接,就給對方話務員說好話讓多要幾遍;受話人不在,只要電話能追蹤到就不放棄;實在接不通的,受發話人委託,話務員經常代傳、代講電話;遇有火車站接人的電話,火車快到站還沒接通的,話務員下班後就趕到火車站去代替用戶接人並送到用戶家裡。像這樣感人的事情發生過很多,我們的長途臺不僅出過不少先進個人,還是一個優秀的集體,在郵電系統的部省級都獲得過很高的榮譽,還獲得過全國“五一”勞動獎狀集體獎。

上世紀80年代初,我由長途臺調到電信科分管長話業務,所以,就有機會比較多地感受到長話業務的興衰。隨著社會的發展,長話交換量逐年增加,每天的業務量也由70年代的一千多個增加到80年代的幾千個。話務員最多時也增加到五六十人。出省的一個長途電話需要多個局的話務員接轉,通信設備的滯後和社會需求的矛盾日益凸顯,即使話務員全力以赴,也難以滿足用戶的需求。

80年代後期,局裡引進了萬門程控設備,電話逐步走進了百姓家中。起初,也只是做生意的人才安裝私人電話,大多數人感到裝電話沒有什麼用處。別說是廣大的老百姓了,就是郵電職工,都想不到以後電話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東西。而且,當時初裝費高達3000多元,每月還要交月租費,絕大多數老百姓是不會花那個錢的。

令人高興的謝幕

@電話發展

到了90年代初期手機問世,最早是各級領導和生意人用上了“大哥大”。隨後,座機的初裝費也大幅下降了,由幾千元降到了幾百元,安裝座機的用戶隨之也就越來越多,電話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長途電話也不再是主要靠長途臺來接了,所以,長途臺的話務量驟減,每天的業務量減少到百十個。技術變革的浪潮衝擊著長途臺,“無可奈何花落去”,長途臺開始減員了。

隨著電話的發展和普及,隨後,尋呼機、小靈通也逐步普及到百姓生活中。再後來,手機、電話走進了幾乎所有的尋常百姓家中。使用手機者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職位職業,也不分城市農村。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使社會發生了神奇的變化,整個地球都好像變成了一個村莊。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飛速發展的通信科技面前,互聯網手機的應用,長途臺逐漸成為明日黃花。無論在哪裡,無論什麼時間,手機都可以隨時讓需要聯繫的人通上話,沒有人再通過長途臺來打長途電話了。在這種情況下,長途臺自然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到90年代末,長途臺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隨著通信科技的發展,手機的功能也在飛速變化,不僅僅是通話,發信息、照相、錄音、聽歌、上網,功能越來越多,如同一臺小電腦了,更非當年的長途臺可比。

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是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用戶數量最多的國家。目前,我們國家的手機用戶數已經突破了15億,這一數字既讓人感到吃驚,又在情理之中。雖然我曾經工作過的長途臺已經不復存在了,但這畢竟是社會的進步,是通信事業發展的成果,是件令人高興和振奮的事情。

永不褪色的記憶

@崢嶸歲月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昔日的長途臺已成為歷史,但人們不會忘記它在通信事業發展道路上所作的貢獻。多少年過去了,但是我曾經寫過的一首小詩《話務員》卻時常會激盪在心頭:

“您好!要哪兒/從0到9/我們日復一日地/組合著這十個數字/我幻想/這要是音符/我一定是出了名的作曲家/我知道/這些數字永遠不是哆來咪/我相信/每一組數字/都撥動著生活的琴絃/我們不是音樂家/而我們有音樂家的快樂。”

如今,信息化的廣泛應用,已經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當年風華正茂的長途臺的姊妹們都已經退休了,大家一定會將平凡崗位上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永遠珍藏在美好的記憶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