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生,激活體內自愈力

“醫學重要的是幫助提高人的自我康復能力,然而我們現在的診療式醫學找到的都是病,當你努力根治疾病、剷除病症的時候,其實健康已經離你遠去。”

健康

不僅僅是不生病

健康是什麼?健康僅僅是一種狀態的描述,真正的健康,其動力源自人體自身。中醫的觀點就是找出人體內部實現愈病轉化的根本原因,重新激活人體的自愈能力。

對抗療法

最大的錯誤,莫過於不能治病反而製造疾病

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把對抗療法奉為常規,是藥物外因決定論。然而在實踐中,有時候會出現原有的病沒治好,又產生新的病。

中醫學從根本的醫學觀念上思考問題,從醫學最根本的關係上回答問題。由此中醫學提出:養生莫若知本和治病必求於本的理論要求。隨著我們逐漸強調身體的反應,疾病實體在我們的思想中就會佔不重要的地位。

藥物止痛

只是用麻醉的方式阻斷了報警信號

人體有硬件和軟件兩個系統,不能用治療硬件系統的方法來治療軟件系統的疾病。

疼痛感是身體的一種報警信號,藥物止痛只是用麻醉的方式阻斷了報警信號,並沒有幫助軟件系統真正清除造成疼痛的根源。經絡調理具有刺激人體特定穴位,激發經絡之氣的作用。好的調理師相當於軟件工程師,經絡按摩,點穴理療,就是人體的軟件系統維護和保養。

中醫養生

貴在激活人體自愈系統

中醫養生的根源就是求於本,以人為本,這是正邪相互作用中有機生命主體的決定論。可致病的邪氣因人體的不同而異,那麼同樣的中醫治療方法對不同的人自然有著一種無法預計後果的效用,所以中醫一直倡導的養生理念,就是激發人體的自愈能力,從本質源頭出發,恢復到最初的健康。

消除“風”比單純降壓更具意義

為什麼高血壓的降壓治療必須長久使用?為什麼停藥後血壓仍會升高?通過觀察發現,心腦腎的血流供應不平衡,在高血壓的發生和維持上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中醫學上將高血壓的各類症狀概括為風,而風的本質是血氣不和、氣血失衡,正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氣行血行,氣不行血不走,所以我們需要通“氣”,經絡通氣才能行,於是打通經絡成為重中之重。這比之單方面追求降壓的治療,可能更具有實際意義和明顯效果。

發熱和咳嗽

究竟是朋友,還是敵人

大部分情況下,很多病症表現其實是人體自衛防禦功能的一種反應,盲目用藥反而對身體不利。中醫認為“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溼燥火,以之化之變也”。這正是“邪為本”的病邪外因理論,反應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好比咳嗽是由於外部邪氣在肺部防衛功能減弱或失調的情況下,乘虛從口鼻而入,引起氣機上逆而出現。通過咳嗽可將滯留在喉間的痰涎濁物排除。發熱是常見症狀,是人體正邪鬥爭中的一種適應性表現,輕度發熱可使機體新陳代謝加快,增加抗病能力,甚至一些腫瘤細胞也會難以生存。如發熱過高,就要先及時採取降溫措施。如果在發熱開始時就用退熱藥,不僅對身體不利,對疾病治療也沒有好處。

生悶氣

導致肝鬱化火,可間接誘發胃潰瘍、胃出血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出血等,多數人會認為是腸胃的問題,其實從中醫的觀點則認為許多生悶氣的情緒引起的肝臟問題是這一類疾病的根源,所以還得從加強養氣血做起,使身體的血氣能量逐漸增加。身體有了足夠的血氣,不再化“火”,腸胃的損傷也就得以修復。

糖尿病症狀

但血糖值不高,可能為中醫消渴症早期的脾腎兩虛型

糖尿病高危人群很重視每年常規體檢中的空腹血糖指標,但很多人不知道,常規體檢很難發現早期糖尿病。有的人測量血糖時,結果並不是非常高,“三多一少”的症狀並不典型,但也可能已經為消渴症的脾腎兩虛型,中醫沒有糖尿病的說法,只有消渴症。症狀有輕重之分,但本源都是經絡淤堵,所以調理應從脾和腎的經絡入手,重視滋腎益脾。疏通脾腎經絡從而健脾益腎、配合溫灸調理有助於激發人體調節血糖的功能。

拍打拉筋自愈法

激活人體自愈力實現整體保健

拍打就是用手和工具按自己能接受的力度重複拍打身體的局部、全身,令經絡暢通。可以自己拍,也可在親友間互相拍。所謂自愈之意,重在強調本人自願用簡單的非醫療方法激活人體自愈能力,其中包含自拍和互拍。在古代這個方法不叫拍打,而叫“調傷”,即用拍打把體內的病顯現出來再化解,如果沒有病就顯現不出病。所以此法也是一種自然診斷方法。

拉筋就是用極簡單之方法拉抻人體四肢關節,令骨正筋柔,經絡暢通。自愈最有效也最常用的拉筋法是躺在特製的拉筋凳上舉起一條腿拉筋。

這兩種方法都比流行的瑜伽和太極簡單得多,都能激活氣血,提升自愈力,加速能量循環。氣血循環加劇後,人體內經絡不通之處就會產生痛、麻、酸、脹等各種不適,克服不適的過程就是人自愈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診斷、治療、防病、抗衰老都自動完成,人因此通經排毒、增強氣血和免疫力,祛病延年。

由此可見,拍打和拉筋都不是現代醫療所規定的醫療行為,而是人人可為的自愈保健行為。一旦跳出了醫療範疇,我們會發現:用非醫療行為可防病、診斷並自愈很多專業醫療治不好的病。這是近五年來數百萬人實踐的結果,有網上網下的大數據統計和專業醫療機構的臨床檢測報告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