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在國民政府中很少提及黃興和宋教仁?

源遠1


看歷史,容易使人麻木,只覺得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只在時勢。談民國曆史書寫,何以會淡漠黃興和宋教仁這個問題,就有此感。

(圖:1912年孫中山與整體辭職的臨時參議院議員合影——孫中山、黃興、宋教仁均在)

一直以來的民國史,從早期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鄒魯《中國國民黨黨史》,到後來兩岸的歷史教科書,確實都有意在淡化黃興與宋教仁的存在感。

我淺薄以為,這個現象,論其最深層原因,可能在於中國文化向來有著最強烈的“正統觀”。寫史、論人、問政,以何為正統、以誰為正統,都是無法迴避的核心問題;而對於“偏統”人物,筆墨上會加以消解、稀釋。

很明顯,在傳統中國,一個王朝,即便已在政治上征服了所有疆域,但這種政權上的統一併不意味著意識形態領域上的掌控。因此,如何書寫歷史、消除部分人物的貢獻、產生新的權力認同,是中國曆朝歷代王權的慣用伎倆。

而中國近現代史,是國共兩黨共同執筆書寫的歷史。孫中山先生是國共兩黨都追奉的名譽“太廟”,孫先生是各自政權合法性的來源。但凡有妨礙其偉大性的人物,都會兩方不約而同地有意排斥,是可以想見的。

因此,在國民政府的正統敘述中,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這一傳承脈絡代表著他們的正溯;而在我們的歷史譜系中,孫先生也是革命先行者,以其真正的繼承者自居,視蔣氏為叛徒而已。

因為孫先生必須是正統譜系中的“中心人物”,因此,黃興也好,宋教仁也罷,包括袁世凱與北洋軍閥一系,都已經是這一正統觀之外的斜枝,在中國現代政治體制的社會里,有意淡漠他們的存在,本就是極其正常的事情。

從會黨起義,到辛亥革命,到國民黨的出現,再到中華民國的成立,史學家黃彰健先生說這一歷程是“三駕馬車”主導的:孫文、黃興及宋教仁。

也就是說,黃氏認為,推翻滿清、締造民國、開創憲政,黃宋二人的貢獻並不亞於孫文,當年的威望也並不輸給他,三人本身應該是平行的。而後孫文的地位越來越鞏固,成為兩黨共尊的“國父”,而黃宋二人的聲名越來越黯然,多少是有點不公平的。

(圖:被刺殺的宋教仁。刺宋者,是袁世凱勢力,還是革命黨人委派,如今已成疑雲)

他說,核心原因在於民國政治的正統敘事,不容一國三主,兩黨史家都有意漠視他們的存在。 黃先生的論述可能有點偏激,但我個人覺得,未嘗沒有道理。

我們先看黃興。一般認為,晚清推滿革命,論功勞、論品德、論聲譽、論威望,黃興只會在孫中山之上,而不會在其下。他的一生,“數冒艱險,卒底於成”,“締造共和,首興義旗”,是“功在國家,薄海同矚”的一生。所以章太炎說“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辛亥革命,表面上孫中山是首腦,而實際執行人實為黃興。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孫中山任總理,黃興僅次其位任庶務。孫中山的職責主要在外宣揚與籌款,而實際時務、策反、組織武裝、起義等活動,都是黃興在執行。黃興在革命黨人內部的威信,一直都強過孫文——革命黨內部的江浙幫與湖南幫一直都不服孫先生,多次發起“倒孫運動”,都被黃興等人或苦口婆心勸導壓制下來。

(圖:

孫中山與黃興、宋教仁、戴季陶等人合影)

因此,一直到後來民國成立,黃興在革命黨人中實始終處在一種“功高震主”的微妙位置,要不是其人謙讓,一心為革命沒有權力慾,完全可以“取而代之”。

我們再看宋教仁。別的不談,單論宋氏最為突出兩項歷史功績:其一,是制定中華民國民主憲政框架,被後人譽為“憲政之父”。他在武昌起義爆發後,即起草《中華民國鄂州約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共和政權全面的設想與安排。1912年臨時政府成立,宋教仁任法制院院長,一舉制定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民國之成立,乃在有憲法”。


其二,國民黨總成孫先生為“先總理”,但“國民黨”之有“國民黨”,實因宋教仁而來,他是名副其實的創黨領袖。正是他,把作為革命黨派的同盟會,徹底轉型改造為具有現代議會性質的政黨——國民黨。也是宋教仁之死,給堅持革命的孫文一派人提供了道義上的藉口,得以撇開初步建立的五族共和、民主憲政的制度框架,挑起發動“二次革命”,從而推動著蔣氏的上臺,甚至是我黨的組建。

(圖:湖北武昌辛亥革命博物館——所呈現的歷史面貌也是淡化黃宋功績的)

所以後世史家論民國史,說黃興是“無公則無民國”;說宋教仁是“民國國父,實唯鈍初”。只因政治訴求與利益分化,他們逐漸成為民國官方歷史書寫中的異己分子,實是不應該的,也是不公平的。

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實事求是,史德特重,方為“國史”;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是謂之“實錄”。如果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那麼,黃興與宋教仁,理應同樣是偉大的。

對待歷史人物,固不能無事生非,但不應該揚此抑彼的。您說是嗎?

2018,10,4,午間閒談

感謝大佬們賜閱。會勉力每天都寫三兩篇隨感。歡迎關注、點贊、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劉愚愚


這個題問的很好,對我們瞭解國民黨及國民政府的歷史很有幫助!縱橫也藉著這道題來探討一下民國時期國民黨方面一些被隱藏的事情。

宋教仁和孫中山根本就不是一條心

宋教仁是在創立同盟會時就反對孫中山,而黃興則是在孫中山二次革命的時候和孫中山分道揚鑣。

儘管國民黨將建黨日定在1894年11月24日,也就是1894年興中會成立的日子,實際上控制國民政府的“國民黨”是在1919年孫中山改組後成立的,跟1912年宋教仁改組的國民黨是兩碼事。

早在創建同盟會的時候,這就是一個鬆散的組織,同盟會實際是同盟,孫中山的興中會只是其中一部分,除此之外還有華興會以及光復會。其中興中會(廣東)的成員主要包括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等,而華興會(湖南)是黃興、宋教仁等,光復會(江浙)陶成章、章炳麟。

同盟會成立的時候宋教仁就不服孫中山,1907年因為同盟會的矛盾加大,光復會退出,孫中山帶著汪精衛、胡漢民、黃興到南洋另組總部,實際上從上文也可以看出,同盟會內部的地域問題是很嚴重的,宋教仁和孫中山根本就不是一條心。

對於武昌起義,宋教仁比孫中山影響大一點

縱橫首先想要拋出的觀點是,武昌起義及辛亥革命跟孫中山也就一毛錢關係,很多人都以為整個辛亥革命都是孫中山推動的,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孫中山所起到的作用並不太明顯。

孫中山和黃興曾經組織過N場起義活動,但是範圍都是在廣東等地區,在孫中山看來,廣東才是最適合革命運動的地方,這從後來孫中山二次革命的時候依然選擇廣東作為根據地一樣,然而武昌起義是在湖北,所以,武昌起義跟孫中山沒有太大關係。

反而跟宋教仁他們有一些關係,在1907年宋教仁等對孫中山太失望,並且對於孫中山在廣東地區零星的起義方式並不認同,因此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部,主要領導革命黨人以長江中下游地區為革命中心,並且制定了1913年在兩湖及江浙起義的戰略部署。

武昌起義的革命組織是文學社和共進會,並不屬於同盟會,但是縱橫認為受宋教仁的影響更大一些。

辛亥革命成功後,儘管各方打著同盟會的旗號,推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宋教仁對孫中山很反感,相反宋教仁人更願意袁世凱當大總統,袁世凱要在北京建立政權,宋教仁也同意,宋教仁要當總理組閣,在這個過程中,宋教仁重組“國民黨”,自己當了老大,但是宋教仁在北上的過程中被人刺殺,成為民國一大要案,關於幕後真兇現在也在爭論。

孫中山要建立一個完全效忠黨魁的政黨和黃興分道揚鑣

這裡咱就不討論宋教仁被誰殺的問題了,爭議太大,誰也咬不準,但是宋教仁死後,宋教仁組建的國民黨被袁世凱解散了,孫中山隨即宣佈二次革命,要護國,到廣州去建立政權(再次可以看出孫中山的地域情結)。

但是,鑑於同盟會組織的鬆散性,孫中山決定建立一個完全效忠黨魁的革命政黨,既為中華革命黨,這一點被黃興所反對。

黃興在革命期間一直追隨孫中山,兩個人分工不同,黃興在前線抗槍打仗,孫中山在後面鼓吹革命,可以說,孫中山的威望很大一部分是黃興打出來的,但是此時面對孫中山所要建立的政黨,黃興則拒絕加入。

1916年年僅42歲的黃興因病去世,孫中山親自主持治喪活動。

國民政府實際是“廣東幫”與“江浙幫”的天下

題中所說的國民政府,則是1925年7月1日在廣州成立的,政黨是1919年由中華革命黨改組命名的“國民黨”,在這裡面,黃興和宋教仁這些湖南人都被排除出去了,根本已經沒有影響力了,而且即使在同盟會內部和孫中山他們也不是一路人。

孫中山組建的廣州國民政府實際上名副其實,因為這裡面有影響力全是廣東人,很多人可能要提蔣介石,其實蔣介石在孫中山活著的時候根本不算什麼,只是以粵軍參謀長的身份擔任黃埔校長。

孫中山在廣州國民政府成立沒幾天就死了,這個時候國民黨內部就是廣東幫的天下,政治上是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等人把持,軍事上以許崇智(老蔣的頂頭上司)為代表,後來老蔣以一己之力,在國民黨形成了江浙幫。

國民政府內部的鬥爭形勢也很激烈,比如廖仲愷被暗殺,胡漢民被驅逐,許崇智被排擠,汪精衛被逼辭職等等,早就把曾經的革命元勳宋教仁和黃興的影響沖淡了。

孫中山說,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人總還是要向前看的,在革命風起雲湧的環境裡,宋教仁和黃興又能翻起什麼大浪。


史論縱橫


黃興和宋教仁是中國早期民主革命的先驅,是孫中山在同盟會和國民黨內的老戰友。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對身為同盟會及國民黨掌門人的孫中山推崇備至,但對同為本黨先驅的黃興和宋教仁卻很少提及,特別是黃興,清末民初投身反帝革命時與孫中山齊名,以至於辛亥革命也有“孫黃革命”之稱。為什麼國民黨會厚此薄彼?背後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內幕呢?

孫中山(右)與黃興

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黃、宋二人與孫中山政見不和。

當初孫中山回國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章太炎就稱說過:“(大總統)論功應屬黃興,論才應屬宋教仁,論德應屬汪精衛。”可見當時在誰出任大總統一事上,革命黨內部就存在著不同聲音,黃興、宋教仁和汪精衛是孫中山的競爭者。

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與袁世凱後,宋教仁隨即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計劃參加議會大選,準備在法律框架內重新執掌政權。孫中山對宋教仁組建國民黨一事並不滿意,雖然答應擔任國民黨理事長,但卻不管黨內一切事物,其職務完全由宋教仁代理。

以宋教仁為首的國民黨在大選中獲得勝利,宋志得意滿,躊躇滿志,準備回京組織責任內閣,重新執政。但就在這時,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不幸身亡。宋案撲朔迷離,兇手究竟是誰,至今尚無定論。

宋案發生後,孫中山認定兇手就是袁世凱,準備武力討袁。在武力還是法律解決的問題上,孫中山與黃興產生了嚴重分歧,最後孫中山佔了上風,討袁戰爭爆發,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二次革命”。結果眾所周知,二次革命很快失敗,孫、黃流亡日本。在日本期間,孫中山決定成立中華革命黨,並要求黨員絕對服從黨首。在這個問題上,黃興堅決反對,最後黃興與支持者出走美國,孫黃決裂。

事實證明,孫中山成立中華革命黨並非明智之舉,後來他邀請黃興回國共謀大事,黃興回國,兩人和好如初,但不久黃就患病去世。

因為孫中山與黃、宋之間有誤會和隔閡,而蔣介石和南京國民政府又是孫中山的繼承者,自然偏向孫中山一邊,所以後來國民黨對黃興、宋教仁很少提及甚至不提。

二、黃、宋二人去世較早,對國民黨一些黨政軍大事影響較小。

黃興

宋教仁去世於1913年3月22日,黃興則病逝於1916年10月31日,都是在民國初年。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後來在廣東稱雄,後來又發生了護法戰爭、平息陳炯明叛亂、成立黃埔軍校、聯俄聯共、東征、北伐、清黨和成立國民政府等大大小小的事件,這時黃、宋已逝去多年,在這些事情中已沒有什麼影響,這也是國民政府很少提及他們的原因之一。

謝謝您的閱讀。


民國年間那些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說不提及黃興和宋教仁,是胡說八大。

隨便找一本民國的歷史書,哪裡沒有黃興和宋教仁?

如果沒有這兩人,民國曆史根本就沒辦法寫。

最多這麼說,在國民政府有一段特殊時期,沒有太多提及黃興和宋教仁。

原因也不復雜。

無論是黃興也好,宋教仁也罷,他們和孫中山都曾經有過重大的分歧。

比如宋教仁,反對孫中山的主張,天真的認為可以通過民主制度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實現國家的真正統一、民主和富強。

結果射入宋教仁體內的那枚子彈,證明宋教仁是完全錯誤的。

至於黃興,反對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認為這不符合民主精神,認為孫中山是獨裁。

這無疑是極其可笑的觀點。黃興支持的所謂民主的國民黨,剛剛在二次革命中慘敗。

鬆散的烏合之眾國民黨,被袁世凱一擊就出現內亂,大部分人倒戈投降,有的還反咬一口。

事實證明,鬆散的所謂民主政黨,根本就沒有什麼力量,還會演變為各種野心家和投機者的工具。

黃興的觀點,不但脫離實際,而且堪稱荒謬。

正式由於黃興和宋教仁都反對過孫中山,當年特殊時期不願意揭露國民黨內部的鬥爭,所以多一筆帶過而已。


薩沙




其實這也很正常的,當我們提起清朝的時候,大家能說出來大概也就是那幾個皇帝的名字,哪有那麼多人認識什麼那些大臣的。

當國民政府成立後,這些為創建國民黨和中國民主共和作出努力的人們都已老去,他們更多是作為一歷史符號和精神圖騰來鼓勵後來的黨人沿著他們未完成的道路前行。儒家有許多大佬,但只能選擇孔子和孟子來作為代表,鼓勵信奉儒家的人為他們為榜樣。國民政府同樣是如此。

雖然國民黨的大佬有許多 ,題目提到的宋教仁和黃興同樣優秀,但只能拿出孫中山來作為國民革命的英雄和榜樣,讓廣大黨人來學習。

當然孫中山確實是是中華民主革命和第一人,他的品格和革命精神在先驅中也是少見的,並且他的一生都是在革命中度過的,直到死前還在為革命奔走。臨終前還在鼓勵黨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但孫中山的能力確實有問題,與宋教仁和黃興比起來還有差距。提這個問題的人,我懷疑是湖南人,對嶽麓山比較熟悉。



我們先來看黃興。

黃興,是湖南長沙世家大族,世代忠於明朝,不為清朝作官。因此他從小雖然也讀了不少書,但都是經世濟民的實用書籍,不受八股文的毒害。

後來,黃興到了日本學習,在課外經常向日本軍校生學習軍事。平時也喜歡練習騎兵射擊,愛好軍事,這也為他後來領導起義打下了基礎。

1905年,黃興在日本認識了孫中山。他極力贊成成立同盟會,並擁護推舉孫中山為總理黃興自己被推舉為襄理,在同盟會中的位置僅次於孫中山。從此以後兩人攜手共同推動民主運動,孫中山負責理論研究,黃興負責武裝暴動。 孫中山是精神領袖,黃興負責具體實施。

黃興多次往返國內,發起武裝起義。後來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是黃興在指揮,並堅持到了最後。

儘管在二次革命前,黃興反對孫中山的軍事行動,他認為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建立民主共和,現在要建設,不能象以前那樣破壞,在利用憲法來和袁世凱鬥爭。但孫中山堅持要發動二次革命和護國運動時,他還是參加了。

1916年10月31日,半生操勞的黃興終於累死在革命的道路上,最後以國葬埋在了嶽麓山。



最後我們來談下宋教仁。

宋教仁,湖南常德人,年輕時和黃興一起在湖南長沙創辦華興會。兩人聯手發起長沙起義,失敗後,到了日本。

和黃興一樣,1905年加入同盟會。但宋教仁和黃興、孫中山二人不同的是,宋教仁在原則問題不讓步,並且他的理論功底遠遠比孫中山更紮實,這也是他和孫中山兩人衝突不斷的原因之一。



孫中山重用的基本上都是廣東人,他要求發動起義的地點也多在廣東和廣西,這引起了宋教仁的極大不滿。

1911年,宋教仁在上海組建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親任總務幹事。他四處奔走,並組織購買槍枝,計劃在長江流域發起武裝起義。

1913年2月,宋教仁發表聲明,與孫中山的政治理論劃清界限,他說:國民黨人不應該放棄對政府權力的管理和參與,而應該積極參與國會選舉,爭取組閣,至少也應該對袁世凱的政府進行監督。象孫中山這樣放棄對黨的領導,是對中國命運的不負責任,失去監管的袁世凱政府勢必會危害民主共和。

在宋教仁的領導下,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得到了多數席位,得到了內閣的組閣權。但隨後在上海被殺傷亡。



我們仔細對比,黃興和宋教仁對中國革命的作用遠遠比孫中山大,兩個的能力也遠遠勝過孫中山,孫中山被人稱為大炮足以證明他並沒有多大才學,只有一腔革命熱情。

真正關鍵的地方在於這兩個人死得太早了,黃興死於1916年,宋教仁死於1913年,而孫中山死於1925年。

第一代的革命黨人中,孫中山死的最晚,他對國民黨的控制到了最後。當第二代國民黨人接班時,就只能打出孫中山的旗幟,把孫中山奉為領袖。

至於黃興和宋教仁,他們則死的太早,自己的部下或死或退出,在黨內沒有多大影響力了。如果現在打出他們的旗號,就產生不了多大好處。

因此在後來的蔣介石政府中,一直把孫中山奉為國父和國民黨領袖,只要把他的旗號抬出來,就佔據了國民黨的道德高位,就可以打壓其它黨人的反對聲音。

因此歷史學認為:歷史沒有真相,只有結果。名氣大的不一定是好人,名氣小的也不定沒有能力。政客需要什麼人物他們就美化什麼人物,政客反對什麼人就會淡化什麼人,大抵如此,無他。


新知傳習閣


現在說的國民黨史家,基本是蔣介石御用史家,而蔣介石又一向自命是孫中山的傳人,誰和孫文過不去的,當然不會有好臉色。

先說宋教仁。宋教仁是湖南人,和黃興是老鄉,都是所謂華興會的,從清末革命開始,他們和孫文的廣東派就疙疙瘩瘩,合作並不愉快。

類似的案例,也體現在江浙派陶成章、章太炎等人的光復會上,他們更是公然與孫文派叫板,而在爭奪南洋華僑捐款問題堪稱死敵(反清不反清還是次要的)。


從宋教仁的日記來看,他是十分瞧不起孫文的。當然,在早期的革命黨中,宋教仁算是能說能寫,學識不錯的,所以他看不起孫文也很正常。

辛亥革命後,宋教仁在總統制、內閣制和遷都等問題上均站在孫文的對立面,這個革命黨內部都看得非常清楚的。

而後,在民國的第一次選舉中,宋教仁領導國民黨(非後來那個國民黨)大獲全勝,並極可能出任首屆總理。然而,就在宋教仁北上之時,宋被人刺死了。

誰刺殺了宋教仁?現在很多人說這是迷案,其實沒有什麼迷案不迷案的,因為幾乎所有的證據和邏輯都指向孫文的死黨陳其美,信者恆信,不信者不信,不必多說。


至於黃興,按說該好好給他表表功的,畢竟,來清末革命時,孫文做革命生意時,黃興是他的項目經理,每次搞事都是黃興現場指揮施工,反正不管成也好敗也罷,死活不管,只管拿這些事去繼續募捐搞錢。

黃興畢竟是秀才出身,當然他也不傻的。革命理想固然要有,但這種搞事多搞兩次他也摸出門道了,所以他也摸出了孫的訣竅了,搞事是必要的,成敗更是次要的(總之都是敗,也沒成功的打算),兄弟我先逃為敬!

黃興的常敗將軍之名,就是這麼來的。事實如此,並沒有汙衊他。確實沒有勝過哪怕一次。事實上也不可能。

黃興也是沒辦法,這些搞事本身就完全沒有成功的可能,但他沒轍,因為他沒錢麼!

等到民國年後,黃興也算暴得大名,孫黃齊鳴,很是弄了點錢。所以,在二次革命後,這幫人都逃到日本,孫文又要鼓搗什麼中華革命黨,還要大家按手印向他效忠。

黃興這會可不比之前了。他已經有經濟基礎了,不想再給孫文當馬仔了。所以兩人一拍兩散,各搞各的了。

後來,好在黃興死得早(1916),不然他和孫文的關係是更難處理的,歷史也就更不好評述了。

現在知道國民黨方面儘量不提宋教仁和黃興了吧,因為他們是當內負能量麼。


坑爹史冊




黃興和宋教仁是中國革命繞不過去的兩個人,黃興勇敢有魄力,宋教仁聰慧有才華。

就是這麼突出的兩個人,在國民政府中,在國民黨的歷史中,很少提及,這是為何?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而黃興和宋教仁與孫中山政見略有不同




孫中山、黃興、孫教仁三人,可以說是中國早期革命的三駕馬車。

孫中山早期成立了興中會,黃興和宋教仁在1903年成立了華興會。當1905年孫中山成立同盟會時,黃興成了同盟會二把手,宋教仁成了主要領導。

都是大佬級別的人物,但後來,大佬們卻尿不到一個壺裡了,特別是民國建立後,更是如此。



孫中山當時提倡的是總統共和制,宋教仁倡導的是責任內閣制,此矛盾一,但隨著1913年宋教仁被刺殺,這一矛盾也就結束了。

孫中山和黃興的矛盾點在1913年7月,孫中山發動討袁戰爭,並主張武力討袁,黃興認為應該走法律途徑。

孫中山討袁失敗後,總結原因時把黃興的不積極當成最主要的原因,並且重新組建了中華革命黨,要求絕對服從,黃興拂袖而去。

黃興再次歸來後,加入孫中山團隊沒多久,在1916年10月31日病逝了。

孫中山重建黨派,帶領支持者們經過艱苦卓越的鬥爭,在二十世紀初成為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特別是提出“聯俄聯共,輔助農工”,並大力倡導“民族、民權、民生”後,國民黨政府飛速發展。



1925年3月12日,當孫中山逝世時,國民黨已然成為當時的趨勢和方向,因此後人尊稱孫中山為“國父”。

孫中山晚宋教仁12年去世,晚黃興9年去世,在後面的時間裡,沒有更多的不同聲音,多是支持者和跟隨者,那麼大書特書孫中山的會更多,而對民國初期和孫中山有不同政見的宋黃兩人,描寫或提及的會更少一些。

宋黃兩人走得太早,對革命後期的發展影響力有限



黃興在民國成立前,表現非常搶眼,長沙起義、廣州起義、武昌起義都有他的影子。大家把他和孫中山放到一起,簡稱“孫黃”。

宋教仁在民國成立前,表現不及黃興,更不及孫中山。民國成立後,宋教仁表現突出,硬是靠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影響力,在參眾兩院提升了國民黨的席位。



宋教仁和黃興兩人,並沒有在自己的崗位上優秀下去,一個在1913年被人暗殺,一個在1916年因病逝世。

如果說他倆是曇花一現,有些誇張。但,如果說,他們的政治生命太過短暫,絕對是中肯的。

兩個人在革命的道路上留下的身影確實有限,這讓他們無論是在國民政府中,還是在國民政府的歷史中,所佔篇幅並不大,提及的人並不多。

但兩人為革命做出的貢獻,並沒有被埋沒,在革命的道路上還是照亮了不少人。


藍風破曉


這裡的國民政府其實就是南京的國民黨政府。國民黨很少提及黃興和宋教仁,原因在於三點:

1,國民黨脫胎於同盟會,派系林立,而黃宋二人屬於靠邊站派系。

2,國民黨政府江浙派為主,湖廣和兩廣靠邊站。

3,黃宋二人死的早,沒參與孫中山二次創業和國民革命戰爭。

宋教仁是國民黨的實際創辦人,而黃興長期擔任同盟會二把手,這兩人被國民黨遺忘,真是人情涼薄。

聽丹水君給你一一道來。

1,國民黨脫胎於同盟會,二者派系林立,而黃宋二人屬於靠邊站派系。

1905年,日本間諜組織黑龍會牽線搭橋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同盟會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合併而來。

興中會是1894年夏威夷成立,孫中山的嫡系。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長沙正式成立。會長為黃興,副會長為宋教仁、劉揆一、秦毓鎏。光復會1904年王嘉偉、蔣尊簋、陶成章、魏蘭、龔寶銓等人在東京成立。

擅長暗殺的光復會老大陶成章被暗殺,蔡元培專注教育,光復會一系就沒有了。而黃興和宋教仁為代表的華興會,大都從事議會工作,沒有機會在廣東獲得一席之地。

二次革命後,國民黨被解散,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對他效忠,黃興憤然離去,黃興極其部下再也沒有機會參與革命活動。

2,國民黨政府江浙派為主,湖廣和兩廣靠邊站。

蔣介石的嫡系中,主要是CC系和黃埔系,特務系統中,軍統和復興社也很厲害。而元老這邊主要是西山會議派和政學系。

地方勢力也是盤根錯節。其中宋教仁和黃興帶代表的湖南派最差。孫中山去世時,國民黨三足鼎立,汪精衛胡漢民蔣介石,蔣介石因為擔任黃埔軍校校長,直接掌握軍權,另兩派就被打壓了。

3,黃宋二人死的早,沒參與孫中山二次創業和國民革命戰爭。

宋教仁死於1913年,他對民國最早的議會政治嘗試貢獻很大。宋教仁一死,議會政治就結束了,北洋派和國民黨一起轉向專制。

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把革命黨變成個人私器,遭到黃興強烈反對。黃興憤而出走。後來雖然在護國運動中做出貢獻,但很快英年早逝。

國民黨的真正發達在十年後,1924年開始,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國民黨終於找到革命的政權姿勢。但,宋教仁和黃興都沒有機會參與。

黃興的兒子黃一歐,15歲加入同盟會,是同盟會最年輕的會員。民國時期,黃一歐曾在湖南長期活動,但因為湖南長期是南北戰爭的最前線,黃一歐和黃興的老部下始終沒有形成湘系勢力。黃一歐後來在孫中山之子孫科手下當立法委員十年,最後也為湖南解放做出了貢獻。

宋教仁兒子宋振呂曾在國民黨政府當審計官員,心臟病去世時,年僅36歲。


歷史知事


這倆人跟孫中山不是一個派系的。

當時同盟會(即後來的國民黨)成立時,是由三個組織合併而來的。分別是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興中會領導人是孫中山,華興會正副會長是黃興、宋教仁,光復會領導人是章太炎、蔡元培。

當初華興會的實力是不亞於興中會的。黃興的舊部也都支持讓黃興當同盟會的領袖。但是黃興為人謙遜,不計名利,一心一意的支持孫中山。所以孫中山順利的成為了同盟會的最高領袖。當然,論威望的話,孫中山在整個革命陣營中是最高的。他當同盟會最高領袖也是眾望所歸。

但同盟會內部並不統一。有一部分人是堅決擁護孫中山的,包括胡漢民、陳其美、廖仲愷、汪精衛、居正、張靜江等。而另外有一些人,並不太支持孫中山,其中很多人就去支持黃興。尤其是光復會那些人,跟孫中山的矛盾非常多。大家可以瞭解一下孫中山和章太炎之間的故事,兩人之間多次決裂。

全國的革命陣營,除了同盟會外,還有很多其它組織。比如武昌起義,就是由共進會、文學社兩個革命團體組織起來的。這些革命組織也以孫中山為精神領袖,但其實是獨立的,並不服從同盟會的領導。它們甚至和同盟會有一定的競爭關係。後來很多革命組織還成了孫中山的反對者。

1914年以前,孫中山、黃興等人還是密切合作的。歷史書上也經常出現黃興、宋教仁等人的事蹟。但是二次革命中,孫中山、黃興領導的革命陣營慘敗,被迫再次流亡海外。孫中山進行了反思,認為是國民黨內部太分散,不服從自己的領導,以至於被袁世凱打的一敗塗地。孫中山還認為黃興應該為國民黨的失敗負主要責任。因此導致兩人矛盾重重。

孫中山於是改組了黨,在1914年另行成立了中華革命黨。中華革命黨的入黨宣誓中,要求所有黨員都要完全服從於領袖孫中山本人。孫中山的這種專制作風,引起了很多國民黨元老的不滿。所以,黃興等人都沒有加入中華革命黨。加入中華革命黨的,也多是原來孫中山的嫡系人馬。

之後,黃興等人另外組織了團體“歐事研究會”,其中包括李烈鈞、李根源、熊克武、鈕永建、陳炯明、鄒魯、程潛等人。黃興等人與孫中山暫時分道揚鑣,各自組織革命活動。

黃興於1916年去世,年僅42歲。

後來掌握國民政府大權的人物,大多都是孫中山這邊的嫡系人馬,比如胡漢民、廖仲愷、汪精衛。包括蔣介石,也是孫中山親信陳其美的部下。而黃興那邊的人,後來大多淡出了歷史舞臺。歷史書上更重視孫中山,而忽視黃興,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而宋教仁,是一位組織天才,能力出眾。正是他把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但是他在1913年就被刺殺了(證據指向了袁世凱的親信、國務總理趙秉鈞)。如果宋教仁不死的話,會有很大的發展前途。當時孫中山去搞鐵路建設了,不太管國民黨的事。而宋教仁是當時的國民黨的實際領導人。宋教仁不死的話,是有可能架空孫中山的。所以有人懷疑是孫中山派人刺殺的宋教仁。但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宋案的所有證據都指向了趙秉鈞,與袁世凱也有牽扯。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孫中山牽扯其中。

像黃興、宋教仁、章太炎等人,其實更像是孫中山的革命盟友。他們都不是孫中山的嫡系擁護者,與孫先生時而合作、時而分離。後來的國民政府,則是孫中山的嫡系支持者們建立的。黃興等人自然會被逐漸忽視。


國史拾遺


題主的這個問的很好,這是國民黨早期的兩大元老和孫中山的之間分歧。導致這二人名聲不顯而最終導致他們名聲不顯。在就是這二人的過早離逝喪失了話語權。必須指出的是,這二人都和孫中山有著巨大的政治分歧,但他們卻始終保持著對孫中山的尊重和擁護

。而孫中山對於這二人也是禮遇有加更沒有迫害和暗殺。說孫中山暗殺了宋教仁實在是胡說八道。

先說宋教仁,宋教仁在國民黨內的職務並不高,也並不受到黨內的關注和重視。宋教仁並非孫中山的嫡系和心腹,宋教仁的行為對國民黨影響不大。他之所以被後世所矚目,關鍵就在於被暗殺,而且至今成迷,無人知道主謀是誰。而實際宋教仁的能力會如何,也許還不如孫中山呢。

宋教仁和孫中山的最大分歧在於,宋教仁在國家體制上傾向於民主,也就是責任內閣制。總統是國家虛無元首。而孫中山則傾向於集權總統制。雙方的巨大分歧導致二人幾乎決裂。宋教仁數次辭職。表達不滿,二人的分歧應該說對國民黨的影響不大。原因是國民黨剛剛成事。和北洋政府袁世凱還屬於合作階段,在1913年宋教仁全國競選成功,組成責任內閣,在即將北上的時候被暗殺,絕對是民國憲政上最大悲哀和不幸。去世太早,是宋教仁名聲不顯的主要原因。

黃興則完全不然,他是孫中山時期第二領袖他完全有能力,有實力取代孫中山成為國民黨的領袖,但他雖然強烈反對孫中山的‘’獨裁‘’統治 但卻始終表達了對孫中山的擁戴和尊重,最後也只是遠走他鄉,以維護孫中山的領導地位。章炳麟當年送他的輓聯似可作為蓋棺之論: “無公則無民國,有史便有斯人。這個評價可謂中肯。

黃興,生於1874年,湖南人。原名黃軫,起義後更名黃興,和孫中山先生是至交,與孫中山併成為“孫黃”但是兩人曾多次分合。黃興是真正的民主革命家,但就黃興的軍事指揮能力來看,真的很一般,他自稱“常敗將軍”絕非自謙,乃是事實。黃興和孫中山的差別在於二人受到的教育不同,黃興接受的是傳統儒家教育,孫中山接受的是純粹西式教育,黃興曾經參加過系統的科舉培養經歷,甚至成為秀才。在日本接受的軍事教育,在辛亥革命中擔任革命軍前線總指揮,但先後敗於馮國璋和段祺瑞。但就革命意志來說,黃興始終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一位高尚的愛國者,能力確實有限,但是黃興真的願意為國赴死。國民黨黨內兩次罷免孫中山,眾人一致舉薦黃興,只要黃興一點頭,國民黨黨魁就是黃興,但黃興拒絕了,維護了孫中山的的領袖地位,但遺憾的是孫中山卻沒有把黃興當作真正的朋友和夥伴。孫黃的真正的衝突,發生在宋教仁遇刺以後,武力討袁失敗孫黃流亡日本。孫中山建立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按指模,並宣誓“效忠孫先生”。黃興對按指模向個人宣誓效忠之要求極為不滿,

認為與革命黨人追求的民主共和的理想存在原則性衝突,堅決不願意加入“中華革命黨”,遠走美國。但黃興也從未公開表示過對孫中山的怨恨,黃興始終認定:“黨只有國民黨,領袖惟孫中山,孫中山和黃興的分歧只同各自理念相關。孫多有權變,黃更重原則

黃興的地位不顯的原因就是蔣介石的原因,一是黃興的逝世日是蔣介石的生日,這樣如果紀念黃興的話,和蔣介石犯忌。二是蔣介石希望突出陳其美,只有突出自己的義兄陳其美才能顯示自己的,才會讓自己的“登基”是合法的,

蔣介石意思就是,孫中山到陳其美再到他蔣介石,這樣的一個政治脈絡。為了突出這樣的一個政治及繼承,國民黨方面拼命掩飾黃興的作用和歷史記載,這不得不數這是一個巨大的遺憾和悲哀。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