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製造業回美國,低端製造業去東南亞,中國還剩下什麼?

特朗普當選以來,真的在兌現他在競選時的很多承諾,儘管這些承諾極具爭議。以他

“製造業迴流”美國的政策為例,特朗普的“僱美國人,用美國貨”的口號似乎不現實,但他對製造業的重視卻值得我們學習。

美國製造業在逐年迴歸

特朗普是一個地產商,但他的競選綱領中更多的是打製造業的牌,這一方面迎合美國國內藍領階層對美國製造業外流的不滿以及出現的美國實體經濟與金融服務業之間嚴重的“斷層線”的擔憂,另一方面,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主要的經濟大國的重要經濟策略看,主要大國都開始反思製造業政策,反思“後工業化”的思維,重視製造業成了後危機時代經濟大國爭奪全球新的經濟戰略制高點的關鍵。

高端製造業回美國,低端製造業去東南亞,中國還剩下什麼?

出於這樣的考量,特朗普的前任奧巴馬在金融危機之後大力推行“再工業化”和“製造業迴歸”,為了強調製造業的重要性,2009年12月公佈《重振美國製造業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相繼啟動《先進製造業夥伴計劃》和《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2013年發佈《製造業創新中心網絡發展規劃》,推動所謂的“製造業迴歸”,奧巴馬的努力,相對於過去似乎取得了成效。

從迴歸美國的企業數量看,2010年僅有16家,2011年為64家,2013年有210家,2014年有300多家,逐年增長。

當年奧巴馬強調 “再工業化”,目的是為了保持美國在全球製造業競爭方面的領先地位,併為新一輪產業革命進行充分的準備。

本質上是實現美國產業的升級,搶佔國際產業競爭制高點。

特朗普的製造業政策和奧巴馬政策的不同在於,特朗普除了希望美國公司迴流美國,更希望製造業的振興可以帶動更多的就業。

很多人過去一直認為,美國製造業在衰落,判斷的標準在於美國製造業佔全球製造業的份額,美國製造業產值佔GDP的比重,以及美國製造業創造的就業。

高端製造業回美國,低端製造業去東南亞,中國還剩下什麼?

按照這些指標,美國製造業的確在衰落。

1950年,美國製造業佔全球製造業的比重高達40%,美國製造業佔GDP的比重高達30%以上,創造就業早高峰時的1979年,製造業就業人數接近2000萬,佔總就業人數的比重也接近30%,而現在,美國製造業佔全球的比重不到19%,佔美國GDP的比重不過13%左右,創造的就業佔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甚至不到10%。

然而,這些數字完全誤讀了美國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力。

以上數字的變化,一方面是美國產業結構變化的結果,美國服務業的崛起是製造業比重下滑的重要原因,另一個面,美國製造業在全球比重的下降也是“產業漂移”的結果。

自1860年以來,製造業的中心開始在全球轉移,新的製造業中心的出現拉低了美國製造業的貢獻和比重,但如果從製造業的產值看,美國製造業的產值總量一直在增加,在2010年以前,美國維持了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的地位超過100年,即使在2010年被中國超過,但美國目前仍然是全球第二製造業大國,那些認為美國不再做製造業的看法是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美國人從來沒有放棄製造業,美國製造業一直是美國國民經濟強有力的支柱,2005年之前,製造業一直都在美國的GDP中佔有最高的百分比。2006年,房地產業上升到首位(14.9%),製造業屈居第二(13.8%),但是在2008年之後,製造業再次躍居首位。

而且,如果按照GNP而不是GDP統計,美國製造業的產值仍然是全球第一;如果看全球製造業產業鏈,美國作為全球製造業數一數二的強國,佔據了全球製造業產業鏈的很多高端。單就蘋果一家公司,其智能手機佔全球智能手機利潤的比重超過了90%。說美國製造業衰落的人完全是被假象所矇蔽。

可以說,振興製造業在美國是有很強的民意基礎,奧巴馬做了,特朗普也在做。儘管特朗普的很多行為有點極端,但其通過大規模的減稅,通過放鬆監管吸引製造業迴流的政策千萬不能忽視。

有人以美國製造業並不具有成本優勢認為特朗普是“胡鬧”。但是,最近10年,美國製造業的成本不斷在下降。波士頓諮詢公司的研究報告估計,現在在美國製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在中國高5%,更令人震驚的是:到2018年,美國製造的成本將比中國便宜2-3%。而在2015年下半年,就多數面向北美消費者的商品而言,在美國低成本州生產將會變得和在中國生產一樣經濟划算。這是為什麼一些企業包括中國的企業到美國設立生產基地的原因。

高端製造業回美國,低端製造業去東南亞,中國還剩下什麼?

當然,吸引美國製造業迴流的不僅僅因為成本,更重要的是,是美國製造的創新和核心技術,以及對全球製造業未來的引領力。

當然,美國的製造業不會回到上世紀50年代後的鼎盛時期,要讓所有的製造業迴歸美國也是不可能的。全球製造業的多中心化是一個難以改變的事實,製造業的供應鏈和產業生態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一項短期內難以改變的“產業公地”,這也是我一直不擔心中國製造業喪失競爭力的原因。

高端製造業回美國,低端製造業去東南亞,中國還剩下什麼?

東盟製造業發展各有路徑

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近日發佈的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預測,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等東盟國家的製造業正在崛起,這些國家擁有較低的勞動力成本、靈活的製造能力和日益擴大的市場等,使其有望在2020 年躋身全球15 個最具製造業競爭力的國家。

對於同樣具有勞動力價格優勢的越南、泰國、菲律賓等東盟國家而言,如何避免同質性優勢帶來的惡性競爭,促進製造業健康成長,差異化無疑是使其從東盟諸國中脫穎而出、獲得長遠發展的最優途徑。

泰國是汽車製造和裝配產業的發展聚集地。泰國本地有這樣的說法,去林查班港的南榮A5 碼頭,就可以對泰國汽車製造業的潛力有一個直觀的感受。每年,上百萬輛在泰國生產的嶄新汽車整車從這裡運向世界30 多個主要港口,再中轉交貨至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巨大的裝船出口量,讓南榮A5 碼頭成為世界第四大、亞洲第一大汽車滾裝出口碼頭。

高端製造業回美國,低端製造業去東南亞,中國還剩下什麼?

而對於越南來說,其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便捷的地理位置、快速發展的經濟受到眾多電子廠商的青睞。在外國媒體的報道中,越南正在成為世界新興的電子工業中心,尤其是世界大型手機生產企業的熱寵。現在已知的有:三星在越南的產品生產投資總額達75 億美元;LG 公司在越南生產手機和其他電器,投資額15 億美元;微軟在越南的手機生產工廠投資額3.2 億美元。此外,富士康已在越南建了工廠,蘋果公司也於2015 年10 月底在越南開設分工廠,並欲投資10 億美元,在越南建立蘋果在亞洲的研發中心。

除此之外,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也是吸引眾多廠商在越南建廠的重要原因。ANZ Bank 亞太區經濟學家格倫·馬奎爾稱:“很多電子產品製造商會尋找低工資的地方生產商品,同時它們也會注重製造地所在國家的國內市場需求情況,而越南似乎具備了所有的有利條件。”據瞭解,越南互聯網普及率已接近40%,智能手機用戶約為30%,這一數字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進一步升高。越南的無線網絡覆蓋率目前已達到較高水平,年輕一代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使用上也已十分普遍。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消費額佔總消費的比例,有望從2016 年的7.3% 上升到2020 年的11.9%。此外,基礎設施改善和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都使得越南成為潛在的電子產品消費市場。

除了勞動力、原材料等傳統優勢,一些東南亞國家也通過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扶持製造業。比如,馬來西亞東海岸經濟特區政府開出了10 年100% 所得稅豁免、機械和器材的進口稅及銷售稅豁免等獎勵配套措施,以此吸引企業落戶,推進製造業發展。

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

中國擔心的不是特朗普的政策,也不是東南亞等國家的成本優勢,而是對製造業在一個國家經濟競爭力中的核心地位的認識,是對製造業競爭環境惡化的漠視。未來決定一個國家經濟版圖和競爭力的,仍然是製造業。就此而言,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向開發商出身的特朗普學習,分一點對房地產的愛給製造業。

說到製造業到底應該如何去發展,真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但是做起來除了靠政策,還是要從基礎的點滴做起,各位金粉都是從事製造業的專業人事,大家覺得以後要如何發展才是好?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