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印尼出口疲軟,貿易緊張局勢升溫“烤驗”東南亞?

過去半年來,東南亞地區一直被視為是全球貿易緊張局勢下的潛在贏家,但近日東南亞各國發布的一系列出口數據顯示,這個依賴貿易的地區正承受著緊張局勢的重壓。

貿易表現疲軟

新加坡貿易機構Enterprise Singapore 1月17日發佈的數據顯示,由於電子產品和藥品發貨量大幅下降,新加坡12月份出口同比下降8.5%,遠低於經濟學家在路透社(Reuters)調查中預期的1.5%增幅,也是自2016年10月出口同比下降14%以來的最差表現。從出口國別來看,在新加坡的前十大貿易伙伴中,該國對其中8個市場的出口都有所下降,其中,新加坡對歐盟出口下降28.7%、對韓國下降39.1%、對馬來西亞出口下降15.5%。

本週,印尼國家統計局也表示,該國2018年12月貿易逆差為11億美元,連續第三個月逆差大於市場預期,這也使該國2018年的貿易逆差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印尼央行(Bank Permata)駐雅加達經濟學家Josua Pardede表示,2018年的情況頗具挑戰性,因為在國內經濟復甦導致進口激增之際,出口卻出現了放緩。

菲律賓上週公佈的數據顯示,該國2018年11月份出口額意外下滑,包括電子產品發貨量也兩年來首次出現下降,整體出貨量較上年同期有所減少,為2018年5月以來最差表現。社會經濟規劃部長埃內斯托•佩尼亞表示,在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政府需要改善出口戰略。

東南亞各國頻頻出現出口額下滑的情況,分析認為,這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全球貿易緊張局勢的影響。新加坡經濟學家Hak Bin Chua 和馬來西亞銀行Maybank Kim Eng 證券資產研究中心Lee Ju Ye在聯合報告中寫道:“東南亞區域貿易已進入低迷期,對多數國家來說,其出口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中美貿易談判的結果。”

評估獲益為時尚早

東南亞一直被視為中美貿易摩擦下的潛在受益者。經濟學人此前報道稱,馬來西亞和泰國希望藉此機會擴大自己在全球電子行業內的立足點。21世紀經濟報道此前也從不同企業瞭解到,華南地區許多電子製造企業便有意向前往泰國投資設廠,主要是為了規避貿易摩擦所帶來的風險。

BRINK ASIA此前發佈的研究也說,馬來西亞很可能成為中國和美國企業進口替代產品的最大受益者,其中最獲益的產業可能是電子集成電路、液化天然氣和通信設備。馬來西亞經濟事務部長Mohamed Azmin Ali上週還表示,馬來西亞必須採取積極措施,把握貿易緊張局勢下的機遇,“許多公司將會從其他國家遷往馬來西亞和該地區。馬來西亞的人力資本應該做好迎接新技術和人工智能的準備,以滿足新公司的需求。”

印尼副總統Jusuf Kalla也同樣表現出樂觀態度,他上週表態稱,中美貿易摩擦對印尼有利,因為它可能導致大量生產轉移到該國,“而這相當不錯”。在其他低收入國家,人們也把目光投向那些中國長期主導的廉價行業——越南便有望在食品和服裝加工方面爭取更多市場。

然而,東南亞頻頻發出出口額下滑“警報”,再次引發市場擔憂。新加坡ISEAS-Yusof Ishak研究所東盟研究中心調查了1000位經濟學家和業界人士對東南亞地區的2019年經濟展望,其報告稱,只有不到14%的受訪經濟專家認為目前全球貿易緊張局勢會為東南亞地區帶來好處,39.7%的受訪者認為目前預測還為時過早。

其中一個原因是,東南亞大部分國家對貿易十分依賴,而中美兩國則是該地區多數國家的主要貿易伙伴。以馬來西亞為例,“今天的中國是馬來西亞的主要市場,如果全球貿易摩擦升級,我們認為已經出現放緩跡象的中國經濟可能會進一步放緩,從而導致馬來西亞對中國的出口也將放緩,而這可能會拖慢馬來西亞今年的GDP增長,從4.7%拉低至3.2%。”馬來西亞投資銀行Affin Hwang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經濟學家Alan Tan表示,“不過,進入2019年,我們已經看到了美國和中國關係緩和的跡象,這對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新興市場來說將是一個好消息。”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