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2008全球金融危機,疫情下的中國出口企業將面臨哪些挑戰?


全球確診超159萬!

相比2008全球金融危機,疫情下的中國出口企業將面臨哪些挑戰?

4月8日0時,武漢在歷經76天的“封城”後終於重啟,車水馬龍的樣子令人動容。而在另一端,全球疫情席捲之勢進入了至暗時刻。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4月10日8時21分發布的新冠疫情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確診病例累計超過159萬例。世界貿易組織分析預測,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全球貿易將縮水13%到32%,縮水幅度可能超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的水平。

全球疫情風暴下的跨境賣家以及外貿從業者接下來路該怎麼走?拐點何時將至?基於全球市場態勢分析預判,並給當下迷茫中的出口企業提出七大應對之策。

下面闡述疫情下對中國出口幾點明顯表現:

1、出口降幅明顯大於進口。

今年前2個月,以美元計算統計中國出口整體下降17.2%,進口下降4%,出口降幅明顯大於進口。深究其因,在當時中國疫情嚴重情況下多數企業尚未復工復產,出口生產受限延滯。與此同時,大批境外國家或地區以防止疫情擴散為名限制中國貨物、交通工具和人員入境存在一定關係。

2、面向發達國家的進出口下降較多。

從國別來看,同期出口下降幅度最大的前10個經濟體依次是英國、加拿大、美國、日本、德國、南非、中國香港、澳大利亞、韓國、意大利等,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盡列其中,降幅在18.5%至29.3%之間,遠高於出口平均降幅。這也意味著,這些經濟體採取的應急措施更快和力度更大,反觀進口來看,結果也基本類似。

3、面向疫情高風險地區的降幅較大。

根據3月以來新冠病毒肺炎確診情況,如果把歐盟、英國、美國、韓國等歸為疫情高風險地區,把日本、東盟、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澳大利亞、加拿大等歸為中風險地區,把上述以外的國家歸入低風險地區。通過海關統計分析可以發現, 1月-2月期間,中國對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地區出口分別下降了25.1%、14.5%和11.6%。其中高風險地區明顯高於平均水平,中、低風險地區則低於平均。而從中國進口來看,三類地區降幅上出現的差異和出口相類似。這說明導致貿易下降除了由於中國尚未完全復工復產等原因之外,也有海外地區疫情風險與日俱增所帶來的影響。

4、中國大陸和越南、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臺灣地區之間的進出口較為穩定。

其中對東盟出口僅下降5.1%,對菲律賓、中國臺灣地區出口分別實現3%、1%左右的增長,對越南基本持平。其原因和這些雙邊貿易多數屬於中資企業產內貿易有一定關係。

5、基於商品來看,受疫情影響出口中大宗原料、食品、生活消費品降幅較大。

進口中機械設備、工業材料、零部件出現負增長,在各類商品中醫療用品的出口較為穩定,進口出現增長。該現象反映了疫情對醫療用品的較大剛性需求。

對比2008年金融危機,如何看待疫情對中國出口企業的影響?

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最新數據稱,截至目前,在全球206個國家和地區中,只有朝鮮、萊索托、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也門這5個國家無確診病例,疫情加速擴散和蔓延趨勢仍在持續。

為防控疫情衝擊,全球各國的緊急封鎖措施不斷升級,生產活動停滯,商品和人員流動受阻,金融市場劇烈震盪,世界經濟正在被拖向嚴重衰退的邊緣。這對於剛剛在兩個多月艱苦卓絕的“戰疫”中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效的中國來說,2020年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將面臨空前嚴峻的挑戰,對外貿易和其他外向型經濟領域首當其衝成為疫情影響的重災區。

相比2008全球金融危機,疫情下的中國出口企業將面臨哪些挑戰?

關於政策方面幾點建議:

1、穩企業。企業是推動外貿發展的骨幹力量,穩企業也是穩外貿的基礎。比如為企業減免稅負、提供貼息貸款等支持。除此之外,對於面臨失業和隱性失業風險的企業給予必要的員工生活救濟以穩定就業。

2、穩員工。政府需要進一步增加勞動力職業培訓支出,為企業待產期間員工培訓提供必要資金支持。通過擴大失業救濟,增加消費補貼和降息,擴大公共投資和消費支出等方式為刺激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3、穩訂單。降低進口關稅以及企業通關成本,提高便利化程度,進一步增加企業訂單。

4、穩渠道。疫情之下跨境電商正在成為亮點,穩定跨境電商平臺建設是穩定渠道的重要方面。比如政策出臺相應的融資等方面支持,目的就在於穩定外貿更長遠發展。雙線齊驅是必須的,跨境獨立站這塊也是未來一個發展的大趨勢,必須要提前佈局,

跨境版塊被平臺佔據了大半,競爭也更激烈,想規避行業競爭力,進軍藍海市場,獨立站也是必經之路

5、穩信用。有效利用優惠信貸、貸款擔保和出口信用保險等政策手段,保障企業正常經營活動需要,降低企業成本。

6、穩創新。立足於疫情之後,外貿企業抓住發展的機遇,基於員工隊伍的培育,加大人力資源開發。非常時期需要政府更有力的措施,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應當從需求側和供給側雙管齊下。

相比2008全球金融危機,疫情下的中國出口企業將面臨哪些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