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戰術的成功,爲何走向戰略的失敗

騰訊一家低調而又無處不在的公司,對於現代的國人來說沒有誰可以離開騰訊的產品而方便的生活。為什麼強大無比的騰訊在這一年多里突然不行了?市值從四萬五千億回落到三萬二千億,是什麼讓騰訊市值蒸發了1.3萬億?又是什麼讓騰訊擁有這麼高的市值。下面我們試著看看產品後面的騰訊。

馬化騰是一個不相信戰略規劃和理論觀點的人。他認為在變化莫測的市場中,好產品不是戰略規劃和理論指導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

通過戰術的成功,為何走向戰略的失敗

​馬化騰之所以有這樣的認知,和騰訊成長的經歷有關。在QQ發展的早期馬化騰他們一直面臨著缺錢的困境,一方面是QQ用戶在大量增長,服務器的支出也隨著增長,另一方面QQ始終沒有找到賺錢的渠道。

馬化騰他們幾個創業者都是年輕人沒有積蓄和資金持續投入,那時他們靠到外面接活掙點錢維持QQ服務器的費用,這也是他們為什麼想賣掉QQ的原因。

QQ的轉機是騰訊的一個工程師在網吧上網時發現的,邊上一個上網的用戶正掛著QQ聊天,他抱怨道:每個人的QQ都是一樣的,沒有個性也不好看。這句話給了這個工程師啟發,隨後付費的QQ秀上線獲得很大成功,從此QQ找到了一條盈利的道路,這條路養活了QQ也給騰訊成為未來互聯網的巨頭打好了基礎,馬化騰未來做事的思維方式也受到這件事的影響。

騰訊的第二次大的轉變是微信的誕生。廣州的QQ郵箱部門告訴馬化騰,他們想做一款智能手機上的通信軟件,馬化騰同意了。其實,那時候深圳騰訊總部,也在做一款智能手機上的通信軟件,而且投入的規模很大,廣州那邊最開始只有六個人在做,其中兩個是實習生。

這時雷軍的米聊已經上線了,騰訊總部做出的產品在測試時打不過米聊,這是個非常緊急的時間點。雷軍曾說過騰訊只要給米聊半年時間他們就沒有翻盤的機會。

雷軍不知道的是馬化騰和騰訊的高管在哪一兩個月內幾乎不眠不休的測試和修改智能手機上的通信軟件,這時馬化騰發現廣州那邊的通信軟件做的非常好,於是放棄總部的產品,全部人馬和資源投入到廣州那邊,後來馬化騰給廣州這邊的通信軟件起名叫微信,帶頭的那個人就是張小龍。

由於微信這款產品給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做出了巨大貢獻,早期的微信團隊都獲得了巨大的獎勵和升職,最幸運的應該是那兩個實習生,他們現在應該是微信裡的高級管理人員了,資產也該過億。

騰訊一路走來的成長經歷告訴馬化騰,戰略佈局和理論指導是不靠譜的,真正的創新只有從實戰中來。

人是經驗動物,一旦過去的經驗形成觀念後很難改變。馬化騰的這個觀念直接影響了騰訊的做事風格,不重視戰略佈局和理論知識,重視市場給出的反應。

這樣做事的好處是可以隨機應變,互聯網行業的變化又非常快,隨機應變正好契合了互聯網的短期規律。它的壞處就是當企業做大後,如果沒有戰略方向和戰略定力就會陷入什麼都做又什麼都做不好的境地。

今天的騰訊已經出現了這樣的後遺症,騰訊除了QQ和微信外並沒有做出其它的支柱性產品。這和阿里巴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阿里是以戰略先行的互聯網企業,今天阿里的支柱業務都是在外人不看好又難做的階段起步的。

現在阿里最重要的業務之一支付寶就是在非常困難的時侯成立的,支付寶是金融行業風險大門檻高。據馬雲回憶,成立支付寶部門後給員工開會,如果我進去了你們不要跑,要輪流給我送飯。

騰訊的這種以經驗和實戰創新而崛起的公司,能做到今天這個規模已經是極限了,而阿里巴巴以戰略先行的業務模式正處於爆發期。以支付寶為核心的螞蟻金服年利潤已經達到了百億,阿里雲業務實現了連續幾年增長翻倍,收入也超過了一百億。

阿里又成立了達摩院,達摩院是阿里未來新技術的研發中心。馬雲對阿里巴巴的戰略規劃是,每隔三五年成立一兩個戰略性的業務部門,原因是,在互聯網時代一個業務的黃金髮展期不會超過三五年,要在這個業務還處在高速成長和盈利的時候,就要規劃出未來幾年接替它增長的支柱業務。

如果觀察阿里巴巴的發展史能清晰的看到這樣的軌跡,從淘寶這個戰略產品出現後,隨後推出了支付寶、阿里雲、天貓、菜鳥物流、達摩院。這些業務都是階梯出現的,支付寶現在正處在盈利的收穫期,阿里雲處在業務高速增長和盈利初期,菜鳥物流處在大量投入期,達摩院處在建設期。

在未來的幾年,阿里巴巴的增長不會出現斷崖式的停滯,因為新業務在逐漸有序的成長。反觀騰訊,並沒有這樣的業務階梯,現在的騰訊除了QQ、微信外你想不到它還有什麼面向未來的支柱業務。

有人說騰訊遊戲做的好,遊戲是一個特殊的行業,遊戲的優勢不能延續,一款好的遊戲產品火爆期也就兩年左右,兩年後如果你做不出更優秀的,市場就會被別人佔領。遊戲是一個賺錢的領域,但它不是成就一家偉大公司的領域。一家有規模的大公司是不可能靠遊戲實現持續發展的。

QQ已經是一款老產品了,雖然賺錢,但是增長的空間沒有了。微信也是一款非常成熟的產品了,用戶的新鮮勁已經沒有了,在這兩款產品後騰訊並沒有做出能持續增長的戰略產品了。

不過騰訊畢竟還是騰訊,雖然這幾年在自家產品上沒有進步但是在投資上獲利頗豐。這幾年國內優秀的創新企業幾乎都有騰訊的投資,騰訊靠現有業務和投資獲利日子過的還會不錯。不過,如果騰訊不能在自身業務上加大布局和突破,未來可能真的會變成一家投資公司。

如果可以請點一個贊,謝謝你對我付出的肯定。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